观察 | 中国真的在变老?是时候打破对老人的偏见了

虽然人口结构告诉我们,中国已进入老龄化进程,但人们对老龄化群体真的了解吗?

各种健康问题,与科技绝缘,需要被照顾,生活单调又乏味?

不,如果你还这样认为,可能对中国的老龄化群体有着极深的误解。

 Wavemaker最新发布的《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潜藏价值》研究报告,就用一系列的大数据,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的老龄化群体。

是时候该打破那些对中国老人可悲的偏见了!

1.让中年期无限延长

“老没老”自己说了算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组有趣的数据:

96%的老人,每天使用智能手机。

65%的老人表示:“我非常喜欢上网!“

40%的老人会通过网络购物。

48%的老人会用微信或支付宝等网络支付方式。

这组数据告诉我们,老龄化群体不仅没有跟网络科技绝缘,反而成了互联网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


55岁的张女士说自己在网上看了很多关于种植牙的科普文章,做足功课,才来种牙。

“我这个年龄的人,是改革开放的新生儿。”她笑道:“小时候没爱护口腔的意识,牙齿先老了,但是这里,”张女士指着心口:“一点没老!新事物接受起来,快着呢。”

如今,人们对“步入老龄”的心理建设越来越积极和正面。

年轻的心态,加上求知的欲望,使得国人的中年期限不断延长着。

他们财商卓绝,会理财,更会存钱,也舍得给家人花钱;他们与社会发展同步,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和科技产品。


紧跟时代步伐,对生活充满热忱,这样积极生活的人,年龄于他们来说,只是数字而已。

2.“活力老人”正在延展着生命的纬度

65岁的就诊患者陈先生是一位“银龄”老师。

他跟我们分享到,得益于财政部、教育部实施的“银龄讲学”计划,4000名银龄教师将奔赴四川、重庆等多地农村中小学。

在教育扶贫的战线上,他们这些退休老师可以继续发挥余热,给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补血”,实现人生“下半场”的价值。


我国2.5亿老人中,60岁到70岁的老人占一半以上。

虽然错失芳华但重启人生,百炼成金的建国一代,更乐意被称为“活力老人”。

“不要一提到‘老’这个字,就给自己太多精神压力。”陈先生认为,现在有了银龄老师,以后也会有银龄工程师、志愿者、医生等等银龄职业。

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使这些充满活力的老年人,成为了最有潜力的人口红利。

他们有实力在人生的下半场,自由地探索生命的无限可能。


3.无惧“变老”

这只是一场人生的全新之旅

来复诊的孟先生是一位老教授:“我80了,邻居问我还种牙干嘛?没牙也没人怪你。我说你不懂,我在大学里讲座,发音不准咬字不清会影响学生听课。”

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者,虽已耄耋之年,关心祖国命运和未来的心,却不比任何人少一分。

“你看报纸上说,83岁的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可以‘三潜南海’、96岁的吴孟超院士还在坚持给病人做手术。”孟先生倡言:“我辈,何老之有?”

因而,除了通过医学给老人修复牙齿,重塑健康外,海德堡口腔还非常重视倾听,了解和走近中老年患者朋友们。

通过社区的口腔科普活动,以及发放口腔科普读物《咀嚼的幸福》。告诉老人关注健康,关注自我的生活品质。

因为更有尊严地“享老”和实现“老有所为”的价值,才是重新定义了余生的意义。

这也是“咀嚼的幸福”大型公益口腔科普征文活动的初衷。


希望有更多拥有牙病困扰的您,来电或投稿给我们,参与到活动中来,讲述自己与牙齿的故事!

通过分享您的故事,引发人们对口腔问题的关注,提升老人对自我健康的重视程度,和对晚年高质量生活的追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察 | 中国真的在变老?是时候打破对老人的偏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