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从大师那里学些什么

就在我把许渊冲先生的《永远的西南联大》看完的第二天,许渊冲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印了两段话,一是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二是李大钊的“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天涯之生……”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西南联大教授179位,其中,97位留美,38位留欧陆,18位留英,3位留日,23位未留学。当然,几个数字并不耀眼,夺目的是这些名字,可想而知,新生入学第一件事就是满学校追“男神”,而男神们风格也各不相同,有人着大褂,有人着西装,有人精美细致,有人邋里邋逼,有人纯英语教学,有人净家乡囗音……

中文有闻一多、朱自清……哲学有冯友兰、金岳霖……社会学有费孝通,历史有吴晗,数学有华罗庚,物理化学的有吴大猷、赵忠尧……汪曾祺在《人间草木》里这样写道:“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闻一多先生在系里开了楚辞、唐诗和古代神话的课,闻先生将枯燥无味的女娲伏羲讲得十分有趣不仅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课,就连工学院的学生也愿意穿越一座昆明城跑来听课,想来他的课堂是极其吸引人的。

从这3882名毕业生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获奖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位人文大师。

这些冒着炮火从全国各地赶往云南的莘莘学子,在最艰辛的条件下成长,最终大都成为国之栋梁,分布在祖国的各行各业。时隔七八十年,当年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如今尚在者均已成为耄耋老人,他们的形容言语间充满了沧桑,但是提起当年的联大,无不敬畏感叹,说起自己的成果,无不骄傲自豪。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可没有什么大楼,却有一大群名留青史、今人耳熟能详的大师们。

而这些大师教会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但你我皆凡人,明知将一件事做到极致我们收获到的财富和愉悦无可比及,但是真正将这事付诸行动的人少之又少。因为我们总是被路边的风景所吸引,走着走着就走偏了。但是这些大师们,在自己的领域里面深耕。

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大学门口有两条路,一条是公路,一条是人多的近路。许渊冲“不喜欢走大家都走的路,只喜欢一个人走自己的路”。在日记里,许渊冲写道:“我过去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现在也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将来还要一个人走自己的路。”几十年过去,许渊冲仍然在“一个人走自己的路”:“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能做到中英法翻译。五千年来,只有我这么一个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能同时中、英、法互译且译成韵诗,也的确只有他一个人。耄耋之年,许渊冲仍然制定了

“每天翻译1000字”的工作计划,93岁时制定了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目标。别人劝他不要过于劳累,他却回答“翻译的快乐对于我就像水和空气”

“沉浸在翻译的世界里,我就垮不下来”。

  这些大师教会我们的第二件事就是:人各有天赋,不可强求。

2010年,许渊冲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但是许老还是感慨他比杨振宁得诺奖晚了整整五十年。连大师之间都对天赋充满羡慕和敬畏之情,更何况我们常人乎?钱钟书先生考清华时国文和英文得最高分,数学却不及格。杨振宁四岁认字,考入西南联大时二万人里的第二名,期末考试两小时他只用了一小时,成绩又是第一。

冯友兰说在人生成功的过程中,须具有三种因素:

一是天才:学问方面,天才成分占得多。有无发明与创作是不只以得多少分数,几年毕业所能达成的。

二是努力:道德方面,努力成分占得多。每个人都有他所应做的事,做到尽善尽美是成功。

三是命:事业方面,命或机会成分占得多。命指人在一生之中所遭遇到的宇宙之事变,而且又非一人之力所可奈何的。

于我们常人而言,努力是惟一的良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可以从大师那里学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