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400万人围观:读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知乎上有人提问:“我读了很多的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吸引了87670人关注,底下有7306个回答。

其中有一个回答非常精辟: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你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或许你早已忘记细枝末节,但其实早已融进你的骨血,成了你的一部分,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

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并不是必须记住书中的每一句话、完全吃透书,才叫读书。

读书的意义在于内化,将书中的内容内化成你身体的一部分。

你的气质,你的情绪,你看待世界的角度,都与你读过的书息息相关。

△电影《超脱》中回答了阅读的意义

人们总说:“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

出身、相貌、天份,这些外在的东西似乎从一出生就已经注定。

命运的舵轮开往哪个方向,决定权从不在我们手上。但读书,却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也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读书多的人,举手投足间都是自在风采。融在血液里的才气和智慧,是灵魂的强有力支柱。

读书,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打开了他们的心门,把想说的话讲得透彻,想写的文章行云流水。

被观众评价为“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著名主持人董卿,一直将读书作为自己雷打不动的习惯。

阅读让她摆脱了局限和平庸,让她拥有丰厚的底蕴和优雅的谈吐,更使她卓尔不凡。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她满腹文墨,舌灿兰花;

在《朗读者》中,她出口成章,妙语连珠;

在《主持人大赛》上,各大名家的诗句语录,她信手拈来。

“书不是胭脂,却会使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人飞翔;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人千变万化。”

读书所给予董卿的这种自信和从容,不需要任何修饰,她自己就活成了自己最硬的后台,最大的靠山。

就像哲学家黑塞所说一样,“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最好的自己。”

96岁高龄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她在诗词领域的成就为世人所敬仰,人们尊称她为“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

但苦难似乎从来没有远离过她,丧母之痛、战争烽火、家道变迁、女儿离世,在这96年的岁月中,叶嘉莹经历了太多悲欢离愁。

而支撑着她熬过一道道难关,迈过一道道坎的,唯有读书。

“这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力量。”

岁月爬上她的眼角留下皱纹,命运让她经受苦难,但读书却让她变得平和。

苦难的过往沉淀为岁月的底蕴,在她身上找不到一丝阴郁,更多的是淡然与从容。

同样的,在被疫情阴云笼罩的2020年,有人焦躁,也有人笃定。

在那段黯淡无光的封城记忆里,有一个身影让所有人印象深刻:在武汉方舱医院,戴着口罩的男子手捧厚厚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安静阅读。

媒体用镜头记录下来后,“方舱读书哥”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就连《政治秩序的起源》该书的作者、知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也在社交网络上转发了他的故事。

有网友留言说,看到他,每日刷疫情到焦虑的心情突然平静很多,觉得世界都安静了。

疫情是一场灾难,也是一次考验,它考验的不仅是我们的身体,还有我们的心态。

在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的残酷命运面前,阅读就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读书,让人拥有不一样的心境,不一样的修养,转而影响到身边的人,影响自己的生活,不至于彻底沦陷在黑暗的负能量旋涡中。

所有的读书,都是一样的。

如今的快节奏生活,早已脱离了当年“车马慢,书信远”的年代。

现代人的日常生活里,忙上班、忙加班、忙带娃、忙聚会、忙旅游,忙到一年看不了几本书。

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中,我们不过细小蝼蚁,被夹在浪潮中,麻木地随波往前流。

生计压力、求而不得、痛失所爱、人生困顿……在看似平凡的岁月长河里,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种种残酷的现实问题,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至黑至暗的时刻。

读书或许无法帮我们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但通过阅读,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着”,从而获得安慰或启发,去沉淀、去思考、去淡然处之。

生活没有给出解答的所有问题,在书里都能找到答案。

读书的意义,是改变你看待世界、看待苦难的方式,让你褪去浮躁和尖锐,让岁月经历转化为身上的气质,重新拾起活着的勇气。

正如罗翔所说,在恐惧和焦虑时,书籍让我找到宁静。

人为什么要读书?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乎400万人围观:读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