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误把顽固当理性

《打破自我的标签》 陈虎平著

第一章  自我成长与行为积累

              误把顽固当理性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首先抛出了顽固和不顽固的生活结局。很多人不顽固,容易受别人影响,赶上了发展浪潮,生活就越过越好。而有的人很顽固,非要坚持自己的判断,又没人指点,自己摸索,犯错的时候多,结果很糟糕,十多年的城市化、工业化,一个都没赶上。

一开始的就让人重新理解了“随波逐流”和“主见”这两个词。“随波逐流”是个贬义词,意味着一个人毫无主见,随大流,别人干什么,你也干什么,终究成不了大器。“主见”是个不错的词,我们常常夸赞一个人有主见,仿佛他就能屹立于天地之间做一番大事业似的。

周末我去早市买菜,我很喜欢看老人家喜欢买什么。一个精明的老太太,她对菜的选择一定是经过仔细权衡的,要匡她们一点钱,特别难。

对于我这样一个最多一周才去一次早市的人来说,观察她们买菜的选择给我省力不少。当然我也不是就跟着她们买,没那么多时间,大部分都是喜欢就买,但是当我碰见一个老太太也在身边挑菜的时候,我一定会多看一眼,或者问一两句。几经实践,参照她们购买的情况采购回来的菜都很不错,价格合理,新鲜好吃。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能说明你就是个没主见的人。这个问题我也考虑一周多了,从主见的角度倒是也说得通一点,但是仔细一想,我并不觉得这个“没主见”对我有任何坏处,因为每次都是成功的借鉴,实惠这事我没有去计算,不过因为参考,我发现了几种新菜是不争的事实。

作者一段话就解了我的全部疑问,受别人影响可以让生活越过越好,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接着分析,顽固和理性、感性的区别。理性把人、事都当成变量,把客观指标当目标,优化解决方案;感性是对人的情绪的共鸣,以人的情绪同步作目标。顽固则是对既有目标和情绪的坚持,也就是说顽固既不是理性,也不是感性,顽固的对面是改变,顽固的人既做不到理性,也无法通达感性。

知道顽固不好,那顽固是谁的错呢?

作者说顽固有两个归因:一个是天生的性格。

顽固的人非常集中,神经回路快速和反复调用,这是天生的。这一类人通常被人认为聪明,聪明人往往固执,你说什么他都不爱听,说到心意,又很兴奋。

一个是后天见得少、经历得少,用自己仅有的长处作为唯一的刚刚,企图撬动全世界。

这一类人大多在封闭小社区、小城镇、农村长大。

戳中了痛点没有?

反正戳中了我的痛点,因为从小会考试,特别是在农村,会考试好像是衡量的一把尺子,会就跟聪明沾了点边,别人的反馈很容易内化成自己的潜意识。注意我这里用的是“会考试”,这和“会读书”是不同的。思维非常集中,神经的回路快速和反复调用,在“会考试”里面作用很大。加上在农村长大,父母字都不认识几个,成长路上全凭自己摸索,在仅有考试这一把尺子的时候,还能对付(因为目标明确,判断单一),但是一旦进入社会就完全不同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所大学同一时间毕业,家境的不同基本决定了去向的不同,显赫的家族往往人才辈出。我们那一届同学里,家境最好的去了北京某部,城市里的孩子大都留在了省会城市,而农村出来的大部分又回到了地级市甚至县级,我这说的是个大概趋势,实际情况出入一二是很正常的。

去向的选择本质上无好坏,当然可以选择回到小地方,自愿选择的都是好的。但从大趋势上来讲,这也是与我们的认知有关系,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智力都不差(被人认为聪明是很正常的),最大的不同就是视野的不同,是否能够顺应时势,将自己那个小世界打开,去接纳更大的世界,这基本决定了我们最终的结果。

这就提到了,固执本身没什么不好,问题在于组合。

顽固+贵人指引=好结果,脑子比一般人快,想得集中,认定的就学,不认定的不理,遇到贵人,认同了,成绩惊人。

顽固+自己摸索=一再失败。生活、职业、赚钱等方面没有遇到贵人指点,只能随性,就是按天生思维、从小的行为去做,不撞南墙不回头,误把顽固当理性。

改变+贵人指引或平台正确=中上结果。

改变+无人指引自己摸索=平凡生活。

改变的人,脑子不算快,但能生活,平凡,不乏快乐。遇上好时代,还能水涨船高,跟上社会平均水平,有贵人引路就更上一层楼。

再延伸一点,联想到阶层固化这个概念,底层人民因为后天见得少、经历得少,顽固的概率就增加了50%,加上关系网的同一阶层,碰上贵人的几率又不知低了多少倍,要突破自身阶层的难度可想而知了。

而一些特例,突破的人要么就是家族很努力,一代代,一点点慢慢地爬坡,最终终于突破。要么就是经历了极大的苦难,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时苦难的经历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反向推动上升突破。

作为一个正常的普通人,请误把顽固当理性,“改变”是最好的选择,不求大富大贵,有个保底的平凡生活也是好的。万一运气好,还能过上中上的生活呢。

“改变”才是万全之策。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误把顽固当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