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两棵菱枣树》

读了陈哥的《两棵菱枣树》,我有一种酸甜苦辣的滋味萦绕在心间,同时,还有一种沧桑的厚重感。我认为这篇文章,是陈哥一生的总结和感悟,读后让我感慨万千。

这篇文章是以回忆的方式展开的,然后以“故乡的老宅院有两棵菱枣树”,直接切入正题,把两棵菱枣树的画面一下子拉到眼前。两棵虽都是枣树,但一棵的枣儿偏甜,另一棵偏酸,象征着看似平常的日子里,却有着风起云涌的波澜。

陈哥12岁时,是1968年,父亲被边缘化,母亲被下放到远离县城的乡村小学教书。陈哥于是随母亲在姥爷家定居,而姥爷家的两棵菱枣树,就寄托了陈哥几乎所有的童年情感。

有人说,一个人的性格是在童年形成的,此后的一生中,每处理一件事的背后,都有童年时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好多时候,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看似平平淡淡的文字,却流露了内心深处最复杂的情感。

陈哥刚住进这个小院,是一个冬天,两棵树光秃秃的。但严冬刚过去,陈哥就发现“菱枣树黝黑的枝桠逐渐恢复了生机,继而吐出了淡黄的嫩芽,宛如蝴蝶缀满枝头,振翅欲飞”。

我12岁时正上初中,只要不用上学,放下饭碗就从家里跑出去疯玩,一天内村里的角角落落能到好几遍,怎么会有时间去注意枣树枝头的枝枝芽芽?

读到这里,我想到陈哥生活的年代,不由得内心一阵阵发疼:不能上学,没有小伙伴,出不了院门,只能看院里默默矗立的老枣树,来打发一天又一天的美好时光。

苦难是把双刃剑,有人被苦难压弯了腰,有人却在苦难中淬炼了胆,陈哥无疑是后者。在陈哥的眼里,无论酸枣树还是甜枣树,都是“细细碎碎的枣花从翠绿的叶片下钻了出来,我每天便枕着它的甜入梦,又嗅着它的香醒来”。面对眼前的窘迫艰辛,陈哥没有抱怨,没有沉沦,顽强地从细碎的枣花中,看到了希望。

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是啊,再漫长的黑夜,总会有黎明的到来。就像陈哥笔下的那样“枣花飘香的日子很短”,然后“捡起一朵仔细端详,仿佛手捧一个轻盈而易碎的梦,又像是枣花的心事欲说还羞”。萧条肃杀的冬季,在陈哥的坚强面前轰然破碎,一个鲜花烂漫的春天,终于到来。

年幼的陈哥面对苦难,没有一丝怨言,总是能从酸苦的日子里品味出甜美。这也成为了陈哥一生在文字的道路上默默耕耘,从来不说苦和累的根本所在。现在陈哥担任《肥乡文化》主编、《肥乡那些事儿》主编、《漫谈肥乡》总设计,是肥乡文学界大腕,没有之一。

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在描绘日子的甜美,表达了陈哥豁达的人生观,这正是我们应该从文章中汲取的营养。谁都会有艰辛的经历,遇到了就要正确对待。能在冰冷的石头上,暖出一朵花,我认为是这篇文章的宗旨所在。

这个世界纵然有千万般磨难,我的心始终热血如初,报社会以温暖!

还有一点,我觉得必须要说,就是陈哥13岁时就有的“好东西是要与人分享”的格局。直到现在,我们和陈哥在一起吃饭,陈哥始终很大气,家里的老酒,我们都是随便挑。

我相信我们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形形色色“手紧”的人,他们一手捂紧自己的兜,却对别人的东西狂想不已。其实你不想付出,别人也不会无缘无故帮你。太多的时候,钱财就像手里的沙,握得越紧,失去的越多。

文章的最后说姥爷去世,两棵菱枣树也死去,我认为是象征贫穷时代的过去,和另一个小康时代的崛起。

以上是我对陈哥《两棵菱枣树》的感悟,误解之处,请陈哥斧正。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两棵菱枣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