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是被中国互联网彻底遗忘的巨大市场。在未来,文科生将成为重要生产力。 ——徐沪生,一条创始人
背景介绍:徐沪生,一条创始人,一条以短视频内容作为切入口,三年后靠电商做到估值5亿美金,创造了服务中产阶级的电商模式。
我相信很多的朋友也很想通过内容创业,那就先看看他是如何做到的。
一条是内容电商或者内容创业公司?我认为,内容只是一个手段,表象。
一条应该是中国最大的视频类原创微信公众号,拥有1700多万用户,全网达3500万。
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一条的电商路。但是2016年转型电商后,月营收1个亿,估值5亿美金。
未来两年内,一条计划开设100个中国最美的线下空间,这就牵涉到新零售,该思考些什么?
徐沪生给出了三年滚出来的答案。
第一、内容创业——你一定要足够笨
1、缘起:40多岁还创业,为什么?
一条是2014年9月8日正式上线的,在这之前徐老师是非常标准的传统媒体人,平时喜欢看书,不用微信和互联网产品,对社交媒体毫无经验。
2013年与《南方周末》的新媒体总监聊了两个多小时,他得出一个结论:纸媒要完蛋了。
当天夜里,他下载了几百个APP,关注了几百个微信号,一个礼拜后辞职创业。
2、困境:所有人都不看好
徐老师离开时选定了视频作为大方向,他发现在中国,生活类视频几乎没有,而美国的youtube的成功给了他信心,他决定做生活类视频。
拿到900万天使投资,租了100平方的办公室,招了十几个人开干。因为行业的差异性,刚开始是懵的。
怎么突破?
有一天,徐老师问自己擅长什么?做自己擅长的,他们都是艺术爱好者,电影发烧友,那就从美学视频开始做。
第一个视频出来之后效果不错,半个月,用户突破100万,这在当时是非常震撼的,4万粉的号算超级大号了。
3、15天100万粉丝:很砸钱
怎么做到这100万的呢?
除了好内容的加持,当时最重要的是乘了广点通的东风,一周投入200万。
内容越是高冷,越需要推广。根据他之前的经验,一周内杂志发行量没有5万就失去了机会。当时算的很清楚,半个月的目标就是做到100万,有了粉丝,收回成本就不是问题。
所以当你All in 的时候,是需要计算的,盈利点和成本,不能做亏本生意。
还有,你有没有勇气。一般人是没办法做出这样的决定的。
4、产品核心:碎片化,高品质
一次成功的创业需要有降维攻击。
碎片化中的高品质,就形成了降维攻击。举个例子,比如BBC,他们只做高质量的长视频,一般的短视频都是比较粗糙的,而做高质量的短视频是几乎没有人在做的,这样就叫降维攻击。
当时按照杂志的审美,做高质量的版本,从10个小时的素材里选出3分钟,靠的是经验的积累和行业的敏感。
电视台和普通社交媒体没有办法做降维攻击,因为他们的模式已经定死了。
此外,对于社交媒体来说,转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不同的内容如何让大家愿意转发,并且维持产品定位呢?
是按照屌丝的口味去取一些恶俗的标题?还是维持自己的风格,这需要平衡。这就形成了商业化又高品质的“杂志模式”。
不跟日报拼发行量,也不做一份小众杂志去拼格调,而是做一份强势杂志,能够让你的内容在高端人群里有足够影响力。
2015年,一条做了一期《最孤独的图书馆》,讲的是秦皇岛海边的一个图书馆,报道出来之后,北京有3000多人驱车3小时到那里,最孤独的图书馆变成了最拥挤的图书馆。
这说明什么?好的内容能持续的给你势能和底气去维持品味。
5、内容持续生产:模板化,可复制
做一条好的视频很容易,但每天做一条,还得保证电影级的品质,怎么办?
秘诀就是:一定要模块化,可复制
很多人把内容或者文化创业当成是灵感的idea,不是的,这是在做作品,而不是产品。
在长时间的积累中,要形成自己的制作套路,旁白多少字,多少个要点,逻辑怎么样,什么时候入题,点题,升华,从进入拉到空间是几个镜头,变焦是几个镜头等等,一定要形成这样固定的套路。之后就按照这个标准来做,不会差太多,否则根本没有办法管理,因为审美这种事,千人千面。
6、小结:创业者一定要推翻自己三次
徐老师说他遇到最困难的事情就是在一个关口上,不知道是该把自己归零还是相信自己。
最后他总结出了一个方法论,就是推翻自己三次。
创业者具备自圆其说的能力,但就像善友教授所说,拥有证伪的能力才能少犯错。
在过程中,一定要足够笨,花足够多的时间才能找到属于你的机会。打个比方,当时国外有很多好的视频,国内没人翻译,徐老师带着团队一翻就是100条,做了才能发现问题。
这有点像哲学上的正反合,一开始有个出发点,最后结合自己的优势,并且试验过细节和具体打法后,可能会找到一个非常完美的方案,那时你的确信和一开始的确信是不一样的。
当你确信后,所有人都不看好你怎么办?想清楚底线是什么,最坏的结果是什么,你能承受的代价是多少。
第二、电商转型——单点打爆,让所有的势能向你倾斜
1、追问1 :为什么放弃1700万广告?
一条创立16个月后,一条的微信粉丝突破1000万,也拿到了B轮融资,面临了一个问题:做广告还是电商
最终选择了电商,放弃广告的原因有二
A 没有投资价值,投资人不认
B 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广告不同,产量形成了天花板
《Vogue》旺季可以达到几百页,广告价值几千万,因为它的页数是没有限制的,而一条视频承载的内容是有限制的,这就决定了产量不会很高。
2、追问2:所有人都劝说不要碰电商,为什么还是做了
一条有一个非常原始的出发点。徐老师当时的一个朋友是全国最好的独立设计师,他有一个独立的家具品牌,有100多个非常好的设计,但是都在非常狭窄的圈子里,销量不大。类似的情况很多,好产品在大平台上被淹没,因为大平台一定是推大众化的产品,于是一条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案例:3万多的音箱,一周卖60台
一个中国发烧友做的独立音箱,定价3.58万,是按照美国一个音箱大师的秘籍做的,被大师肯定为世界第一,但是预期一周卖一台,结果卖了60台。
尝试之后,说明可行。
3、平台化转型:超越网红经济
在尝试的过程中,有人说一条跨入了网红经济时代,但是网红的天花板很低,一条的愿景是平台。
什么是平台?就是突破发现式的功能,形成目的性的购买。
自媒体电商是推送给别人,别人觉得好,然后购买,这是一种发现,惊喜和补充,但是如果你说我想要买一个东西,我就要去一条买,这就是一种思维定位,一种目的性明确的行为。
最典型的就是宜家,几层楼几万件商品,即便不装修也会逛一下。买家具,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宜家。
一条尝试爆款成功之后,不断升级,从每月上新30,到1000个产品。
4、电商打法:将内容优势发挥到极致,单点打爆
按照常规打法,电商的坑会非常多,但是你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市场缺什么,你来做,才能“一俊遮百丑”。
比如供应链管理,交给合作方。比如选品,自己来做,因为有1000多位设计师的推荐资源。
总之,一条的转型把内容优势发挥到极致,把选题能力转化为选品能力,把令人尖叫的产品放在平台上,与用户连接。
如何避免转型造成用户流失呢?
刚开始选择非常小众,调性很高的产品,可以保证用户对卖东西不反感,做了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人喜欢。
从方法论上来说,就是需要单点打爆,让所有的势能向你倾斜,这就会让你原有的能力缺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就比如一条的供应链管理几乎没有,但是不妨碍做电商平台,因为有选品和粉丝流量的巨大优势。
所以,一定要有这样的思维:把事情理得很顺,做一件事就要打爆,后面再去啃更难的事情,最怕的是做的时候偷懒,然后不停的填坑。
第三、新零售——线下也是流量入口
线下将是未来重要的流量入口。一条的计划是两年内开100家,布局到二三线城市的商场。徐老师说他非常相信三线城市的中产阶级的崛起。那些地方有一帮很懂生活的人,留学归来,消费能力极强。
这不同于买手店的过于个性化,而是更贴近生活场景。中产的生活将被重新构建。
小结:从内容到电商,一条的崛起,是因为做好了一件事:抓住新中产
彩蛋:
无论是做教育还是做旅行,创业者都可以思考一个问题
如何用最好的方式切中产?从一条的角度上来看,中产就是35上下,有中高端收入和购买力,对生活品质要求比较高的人,他们散落各地,如何抓住他们?——用优质的内容。
中国人有个非常大的共性——都用微信
比如想吸纳高尔夫球的中产人群,可以用高尔夫最好的内容,以极低的成本通过微信公众号来做。
在今天,精准比规模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