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

伊凡

她叫沈静,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自从中微子通讯设备的能量耗尽,语音与数据通信中断,她已经与地面失联十余年了。

在这十几年内,她完成了指挥部的全套研究计划,恢复单向通信,并深入了解地核结构,她改造了控制舱,使后者温度恒定在23摄氏度左右,制造了引力场,使控制舱自身拥有一定的磁场,在这个过程中,她还通过观察证实了一些科学家所提出的猜想。

包括最近两天就要登陆的“伊凡陆地”

安德列伊凡是19世纪初苏联的一位不受待见的科学家,大家不喜欢他,是因为他的出身和他在一次演讲上的胡言乱语。在演讲失败的当天夜里,伊凡意外的在梦里见到了真正的外星人,他们的长相出乎他的意料——长得像章鱼,身体很光滑,颜色经常变换,而且是有规律的变换。有六条触手,每一条都能派上用场,并且看不出类似与人类五官的交流工具。忽然,一种疼痛感从他的中枢神经向全身袭来,伊凡想伸手去摸,却发现手牢牢地钉在了床上,动弹不得。这时那群外星人打开他们的机器,不断往伊凡脑袋里输一些在人类看来就是由X和I组成的文章,并且不停的在旁边叽叽喳喳的议论什么,伊凡用力睁眼才使自己逃离了噩梦。但他立刻自杀了!

人们对他死法的理解各有不同,有些说是因为羞愧而死,有些则认为是投奔先知而舍弃肉身。不过,在他屋子的墙面上可以看到反复用血迹画出的图案——一个大圈中有一个点,再图案的右下角写有“核心”。

1965年,由于失血过多而亡,这是历史对他的唯一记载。

2075年,时隔110年,人们再次踏入伊凡曾经生活过的出租屋,从他死的那一天,就没人敢靠近这间屋子。也就是说,这间屋子封闭了110年,这倒为研究省去不少麻烦,当队员采集完数据准备回总部的时候,一阵狂风吹来,掀掉了位于红圈上的苏联地图,一行字渐渐显现出来“XXIIXIXXI”。

伊凡陆地Ⅰ

研究结果出来后,令人大为惊叹,中间反复涂画的血迹,通过物质分离竟然慢慢形成一个球形,直径小到1微米。“人怎么可能做到!”一个俄罗斯人叫到。这明显是对他的祖先抱有质疑,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听完翻译后也纷纷点头。“还看到什么了吗?”丁仪问搜查队队长,“我们按你的要求已经仔仔细细的检查过了。”“‘伊凡陆地’是真的!”俄罗斯人喊出来“也许吧!快把它发给沈静!”丁仪说。

文件

发自:联合政府航空航天局中国总部

全文转发:落日六号地航器

两天后将抵达由地面科学家证实的“伊凡陆地”,请做好准备,以下是研究项目:

1.采取一份陆地地质表(此项目由飞船内载无限光波独立探险器完成)

2.观察陆地土质,或岩层类别进行分类,并采取样本。

3.寻找水源以及动植物的栖息痕迹

4.······

并转发:联合政府英国总部

绝密.原件无副本

伊凡陆地Ⅱ

飞船还在不停的下沉,速度却明显减缓,沈静是从仪表盘上得知的。铁和镍的密度逐渐增大,玻璃外的黄色物质不断敲击着落日六号,其间一个黑点正在逐渐放大,似乎近在眼前,实则远在天边。黑点进入视野范围内已有15小时余久,沈静放出的探测器至今未传回讯息,据船载红外线测量,沈静离伊凡陆地只不过五百千米。她开始想象到那边将是一段怎样的生活。

幻想

沈静被一阵警报声吵醒“警报,警报,飞船已接近陆地,请转至手动模式,手动操作降落”

“Alert! Alert! The ship is approaching land. Please switch to manual mode and land manually. ”

睡眼朦胧的她还没站稳,船体就被不明物体猛击一下,紧接着又是第二下,第三下。随着控制屏幕上此起彼伏的红色灯光,沈静立刻穿上了地航服。

她的梦是这样的:

她看到了一条河,河水很清澈,河岸上是一颗颗灰色圆滑的鹅卵石。岸边的雾很大,同样也是灰蒙蒙的,她在雾中摸索着前进。忽然,就在他面前,出现了一段几百米高的黑色山脉。准确的来说,是一堵光滑的泛着光泽的黑色墙面,她沿着墙走了一段时间,没有到头。又朝反方向走,再一次的碰壁,这时她从地平线看到了一直躲在云层里的太阳,是在天的西侧。

被醒的她,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谁在说我?”她想。

“离他(她)太远,信号不好!”

想完自己在地航服里呵呵笑了两声。

登陆

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落日六号总算有惊无险的着陆在一片相对平稳地平地上。

她首先放出探测器——玉兔号和吴刚号。

“玉兔”负责绘制“伊凡陆地”的三维地形图,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不仅要具有高新的扫描技术,还要有强大的计算能力,最后要把这一切综合整理,实时传输到控制舱的三维地图桌面上,偶尔遇到较硬墙面时,使用微型激光武器进行切割。

“吴刚”负责地质、大气的随机采样。它可以走的比较远,不需要传递实时信息,只是最后将样本带回试验室,供沈静研究实验。由于要带许多材料,体积较大,所以设计当初是将吴刚挂在“日落六号”的船体外面。因为没有参与吴刚号的安装,沈静对“吴刚”的受热性程度不太了解,于是她打算下船评估“吴刚”的受损情况。

沈静在活动空间仅有几十平方米的探测器主控制舱里困了将近十年时间。突然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难免有些不适应。

她走下了飞船——这是她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检查完吴刚号,放出两个探测器之后,沈静才想起来在“伊凡陆地”的外部时自己已经将春分号和夏至号发射出去了。如果不出意外,这时它们应该已经在伊凡陆地内部了。她尝试连接探测器的信号,换回来的只是微弱的绿色灯光在代表着“春分号”的水波纹的最底层跳动的样子。

沈静知道这样是无法寻回探测器的,即使在发射之前的地面训练中也只找回来了一次。于是她放弃了春分号和夏至号,在桌面前静静的等着“玉兔”的讯息。

她没有发现,在这同时,她的记忆也在流失。

记忆

地表:

“我叫小猫,哈哈哈”一位日落一号的领航员说。

他和他的队员正在联合政府航空航天局中国总部的医疗康复部中接受记忆流失评估。连自己的名字都记不住了,评估等级一定是5D以上。

不仅仅是日落一号的领航员有这种反常反应,其他日落系列的领航员都出现了程度不一的失忆现象。

丁仪紧急召开会议针对领航员的失忆情况进行讨论,只是得出飞船在经过2000米地壳时被不明辐射物辐射,并没有讨论出解决办法。

“沈静的情况如何? ”丁仪问刚才一直默默站在身边的医生。

“应该也不容乐观。”医生小声的说。

“快向她发出紧急预警,警告她注意身体,发现异常现象随时向总部报告。”

“刚刚已经发过了,但是这个时候她应该已经进入了‘伊凡陆地’我们的信息波能量有限,有可能穿不过那层隐形的保护膜。”着装整齐的秘书说。

“继续发!直到她回复而至!”

地核:

沈静挠挠头,想到“玉兔号和吴刚号应该都放出去了吧。”想完,她又穿上地航服下船检查。

“不应该啊!过了这么长时间应该回来了啊!”这是在距吴刚号第四次回到飞船的13分钟后。

同其他地航员一样,沈静也受到了辐射现象的影响。

“叮”一声信息提示音从控制屏那边传过来,沈静转过身向那边走去。

“联合政(府航空)航天局中国总部向(正)在‘伊凡陆地(’)执行勘测任务的‘日落(六号)’发出紧急预警:(自今)日起,请对自己所做过的事(情或将)要去做的事情做出(严密的)记录,完(毕)。”

注:括号内的内容是在传输中丢失的部分。

看到信息的沈静思考了一会儿,又看向控制屏,最后看向窗外。

“那么就写日记吧!像历史课中的达·芬奇一样。”

说完她根据说明书,从控制屏右上方第三个柜子的夹层中找到一支在发射之前“神州三一一号”海王星航天员送给她的一支航天专用笔,和一打纸。

前行

吴刚号已经将“落日六号”的附近的岩层及大气的随机取样送到了沈静的实验室。说是实验室,其实只是与控制舱仅一门之隔的放置器材的一个仓库。原先的实验室已经被地核中的岩浆物质烧毁,脱离主舱,现在还不知在那里流浪呢!

沈静将吴刚采集来的岩石样本与地表现有的岩石库做对比,系统显示代号YFL-001岩石的成分类似与花岗岩,而这块岩石样本的年龄竟长达51亿年。要知道在当年地表使用最先进的机器进行精确的实验演算,最终向全球发布了“地球寿命是47亿年,而不是46亿年!”这个结论,但是当现在这个消息到达地表,那么将改变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整个人类史。

沈静被惊呆了,那么认真的学习,竟然学的都是一些错误的东西!她急忙将这项重大发现记录在日记本上,并用斜体字加粗。

“公元2075年77地转日

重大发现,地球年龄51亿年!!!用于其实验的‘YELD-001’岩石位于一号培育箱”

(地转日代表的是2035年后国际启用的一种“新型计日法”,77是代表新的一年已经过去77天,“新型计日法”的发明者对此设计的初衷是希望人们更清楚地的认识到时间的流逝。)

记录完,沈静又从吴刚号上取来”伊凡陆地“的大气的随机取样。先将物质分离器中上次实验剩余的残渣通过真空包装排出机体使机体内真空,再将事先压缩与试管内的大气样本放置于三个交接口上,下面的实验就是机器的事了。

趁着一阵激光工作的间隙,沈静把她的日记本往前翻了翻。

“2075年71地转日·雾

飞船外围能见度低于五米,吴刚号,玉兔号无记录。完毕。”

发现自己一直再用学术术语进行记录,写出来的东西单一、无趣,而写出来的东西根本就非日记而是学术报告。

她在脑海中回想写日记的初衷——记录生活,供后人参考。

而她现在仅仅只做到了后者,连生活的边都没沾着。

一阵紧簇的报警声,把她从思想的漩涡中拉出来

“怎么了?完毕。”

“‘日落六号’领航员沈静,请确认实验体是否真实。完毕。”

沈静走到计算机前打开监控回放,确认后回答到“确认无误。完毕。”

“请看投于大屏幕上的数据。完毕。”

伊凡陆地大气随机取样代号YFLQ-001成分如下:

氮气:78.09% 氧气:20.95% 二氧化碳:0.034% 稀有气体:0.932%

······

沈静差点晕厥过去。这简直就是地球的复制版!再仔细想想,这有可能是造物主创造地球时的模子!?

她一时忘了自己还跌坐在地上,刚才的发现是一时令人无法接受的,即便对方是训练有素的地航员!她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抓着头发到处乱走。她感觉人类处在一个巨大的骗局当中,又感觉人类是外星人饲养的宠物······前些日子的胡思乱想一股脑涌上她的心头,她的精神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

走的没力气后,躺下。先是一顿翻滚,最后实在是累了,睡着了

伊凡陆地是没有夜晚的,一直都是早晨。没有类似与太阳这样发光发热的恒星照耀,不知道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沈静醒了——在光的照射下醒来。

她尝试把所看到的一切记录下来。可是,每当笔尖触碰到纸,就会遭到触电一般的电击。最终是她忍着疼痛,用左手紧紧把着右手的手腕才写下第一个字“真”。不过接下来就好多了,没有持续的遭受电击。现在痛苦不在于写,而是沈静要回忆昨天发生的那些事。随着时间越来越长,沈静的记忆水平出现明显的下降——设备要看说明书才能找到,转了一圈忘记说明书放哪了。现在还好只是飞船内的小范围活动,万一之后要下飞船进行科研项目的话,自己有可能连回飞船的路都找不着了。虽然沈静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过一会儿就又忘了!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沈静对“伊凡陆地”那些实验品的数据也释然了,只是最近飞船上总是响起一个声音——“玉兔号作业过程中遭遇障碍,无法返回飞船,请前往其所在地并实施救援工作”有一次她听得不耐烦,按照说明书上的提示开启了“落日六号”的“行走功能”——从船体的两侧各伸出三条机械臂,以支持船体像小型爬行动物般前进,适用于各种地形。

真相

在短暂且颠簸的路程中沈静写下了第一篇象模像样的日记。

“2075年78地转日·雾

真相:

亲爱的后代,你们来的时候我可能刚走,有可能走了几年了,但是我希望你们可以看到我这段‘日记’。

前面几篇那些说是日记而非日记的记录我希望你们把它烧了,也许你们不明白“烧”是什么意思,但是没关系,一些古老的字典里终会有记载。它们不配出现在这本伟大的日记本中。我不知道前面‘伟大’一词用的是否妥当,也许在这50多年里你们已经研发出长生不老的技术,殖民了太阳系的所有行星,甚至还有过‘太阳冒险’。其实没有也没关系,这些都是我一个古代人的想象,也是我对未来的展望。当你们看到这本‘伟大’的日记,恭喜你们成功了,你们成为第一批进入‘伊凡陆地’的‘团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一直都是孤身一人在地核奋战着,当然也有地上人员的技术支持,但你仔细想想,在那么大的地方,就你一个人类,没有动物,没有过分大的声音。也许在这呆一会儿是一种享受,但时间长了,却是一种煎熬。不过这种环境倒是能激发出人类的无限潜能,就例如我,我相信我们任何人的脑袋都不比我们前辈的差,反倒是更好,但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保持好奇心。话不多说,言归正传。就在2075年75~77地转日这两天中我有一个重大发现:“伊凡陆地”的各项指标于地球相符。我知道你们会有多惊讶,就连我这个患有海默尔兹综合症的人,都无法在脑海中抹去这段记忆。的确,你们没看错,正如你们想的那样。除了上帝在搞笑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具有说服性的理由。这些测试过的实验品都放在一号培养箱中,可以多次进行实验操作。

上面的字有点丑,那是因为我现在正位于前往救援地点的日落六号地航器上,最近两天时不时传来报警声说玉兔被困,但是,这怎么可能?玉兔配有最先进的激光切割技术,连切割金刚石都不再话下。哎,前路未知啊!

沈静坐于‘日落六号’控制舱中书。”

山洞

“嘟~嘟~”警报器又叫起来。沈静从窗户里往外看,前面是一些茂密的荆棘丛,而这个巨型蜘蛛爬过的地方满地狼藉。这时玉兔号已经被飞船回收了,原因是遇到障碍物,无法继续进行扫描,所以接下来的探险工作只有沈静一个人进行没有一点技术支持。在计算机的催促下沈静极不情愿的穿上地航服,虽然说当时的航天服已经设计的非常舒适,但在地航方面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每次的更新换代只能根据领航员们的反应进行更改,所以样式还是像初代航天服一样笨重。

走进交换舱,沈静操纵机器将空气抽出。

一股冷气扑面而来,地航服上的湿度显示器显示温度骤降到零下183°。

沈静踏着沉重的步伐迈出交换舱,径直走向荆棘丛的边缘,跟随一起前往的还有吴刚号。只见她从腰包中掏出一个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小棍,按下一个键之后一道蓝色的激光就从小棍的顶部就射出来,这是手持2.0版激光剑,是沈静自己升级的。效果要比玉兔号的那个船载激光切割器要好的多。她先是劈下一根“荆棘”,“荆棘”掉在地上,吴刚从地上将它拾起,放进自己的“肚子”里。机器先是运行了一会儿,然后从控制面板在左侧划出一行字:探测物体为100%纯铁。沈静哪里知道,在头顶上的那个时代,铁已是非常稀缺的物品了,这些稀缺能源只有在国家重点项目上才能用,普通老百姓最多只能使用合金;她更不知道,她将这项发现记录在日记本中会为“伊凡陆地”带来大规模的环境破坏。

一路上沈静拿着激光剑披荆斩棘,而吴刚号在后面拾着“树枝”,渐渐地一人一车落出一段距离。

刚开始“荆棘”的密度还不是很高,只是轻轻一挥一下激光剑就可以将其砍下,但是走的越深越难砍,先是需要用力挥一下,接着是两下,三下。连续工作了24小时余久,沈静越发觉得疲倦,同时也感到微微困意,不过眼看着离荆棘丛的尽头越来越近,她就又鼓起十分的精神向下挥去。

“哐当”最后一只树枝也被沈静砍落,她气喘吁吁的坐在林子边缘。边休息边等着吴刚号。等了一会儿,还是没有看到半点机器的身影,沈静决定脱离机器的帮助,自己一个人进到这个山洞里。

说到山洞洞,它是这片神秘丛林的尽头。沈静刚看到这个山洞时很后悔没有把玉兔号带来,但同时她庆幸自己带了日记本。她把山洞以及四周丛林的样子以简笔画的形式呈现在日记本上:画面的四周都是用粗线条勾画的丛林,中间是一个用笔涂黑的山洞。这个山洞与丛林的交界处有个白点,这个小小白点代表的就是沈静,她自己。

山洞Ⅱ

这时的沈静已经进入山洞了,头顶上的探照灯射出一丝丝微弱的白光,诡异的巨风从身旁擦过,发出尖锐的声音,脚下的碎石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沈静找了一处相对平坦的岩石坐下来,开始写今天份的日记

“2075年81地转日·小雾

经过两天的颠簸路程我终于到达了救援地点,成功回收了玉兔号。但是如果玉兔号没有完成它的工作那么我就必须代劳,所以我得带着我那个安全性不太高的激光剑,为它们杀出‘一条血路’。

经过长时间的体力工作,我终于到达了这片丛林的尽头。这里的能见度特别高,只是有阵阵狂风从一个巨大的山洞吹出来,几次等吴刚,都不见它的影子,我就只好自己进到这个阴森恐怖的山洞里面了。

一路上有很多类似于丛林中的那些‘树枝’,但是比那里的更细,轻轻一踩就能踩断。

光线随着脚步越来越暗,我打开头顶上的探照器······

我是一位无神论者,但现在我却在向玉皇大帝祈求保我一命。山洞的墙上画满了类似于博物馆的远古壁画。难道就凭古代人的那点智慧他们就到达这里了?我知道这是对古人的不敬,但这次我实在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沈静坐于山洞内的岩石上书。”

这时的沈静已经在山洞中走了一天一夜了。

壁画

沈静模仿过墙上的壁画,试图将它们画在日记本临摹下来,但都以失败告终。这墙上的壁画好像有灵性:从其中一边看一群羚羊,它们好像在峭壁上玩耍嬉戏,但从另一边看这群羚羊,它们就是在豹子的追捕下奋力奔跑。

大门

沈静在地航服里熬过了一晚,在这天晚上她觉得墙上画的所有活物都在盯着她看,扰的她不敢入睡,恐惧最终敌不过倦意,她还是睡了一觉。第二天早上,沈静凭着昨天休息前作的记号继续往山洞深处走。

沈静发现走的越深墙上的壁画便越多。

就这样不知疲倦的走了几天,吴刚号赶了上来。它收集了一“肚子”纯铁。沈静命令吴刚把“肚子”里的东西都“吐“出来,然后自己坐上吴刚号提速前进。

又行了大概半个月。工作的时候她坐在吴刚的“肩膀”上,休息时她躺在吴刚的”肚子“里。

当吴刚的燃料,沈静的食物快吃完的时候,他们终于到达了山洞的尽头。这尽头是一扇大门。大门上印着类似与中国古代的罗盘,只是分别在八个方位各印有一个太阳。

沈静和吴刚号在原地苦思冥想了两天,因为沈静有中度失忆所以之前的事情记不太清,而吴刚的数据库只是同步于十几年前的旧数据,所以对于这个大门的开启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直到氧气即将耗尽的前一天夜里,沈静开始回忆生平。一个自西边升起的太阳的画面一直在她脑海里重复播放。

沈静突然明白了大门上图像的意思,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应该将最左边的太阳按 下。

新世纪

一束刺眼的光从沈静眼前闪过,她紧巴着墙壁,以防在自己短暂失明的几分钟内掉下去摔成肉酱。等沈静的眼睛稍微适应这种强光之后,她慢慢的沿着岩石爬下来,走入大门。

大门在她进入之后就关闭了,山洞又恢复了一片死寂。

在大门另一端的沈静,从头盔上的显示器得知她现在所处的未知区域,温度恒定27摄氏度左右,一年四季气候湿润,是肥沃的黑土地,适宜种植庄稼。最重要的一点,这片陆地的大气结构于地球表层的一模一样······

沈静没有多看,她摘下头盔,一阵微风拂面还有一些青草的气息······

这片新陆地取名为——新世纪

宁波市兴宁中学

105班司一涵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