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写作一月后,我心如止水:不浮躁,才能专注于做事本身

说来惭愧,头条号注册有大半年的时间。真正静下心来在这里写作,不过是近一个月的事。去年年底,我注册了头条号,发了几篇文章,阅读量很不理想。没发几篇,我就彻底放弃了。

今年2月,我想着再试试,可是结果还是一样,我真的都不想挽救账号了,索性卸载了头条。8月,大学老师将头条的第十期官方训练营活动发给我,并说觉得很适合我。

为了不辜负老师的鼓励,我硬着头皮参加了。因为目的很纯粹,我反而更能静得下心来听老师讲课。

因为没有目的,写作反而无拘无束。刚好赶上头条的福利活动,我通过百粉权益拿到了原创标签。

拿到原创标签后,我还是挺高兴的,毕竟,终于迈出了这一步。可这种高兴并没有持续多久。追着流量跑的日子,我并不快乐。我花一整天时间写的文章,阅读量惨淡,而那些从构思到完稿不到一个小时的作品,在发布后很快得到系统推荐,阅读量一路飙升。

我开始质疑自己,不知道写作的意义在哪里。

我开始回想曾经听过的一堂新媒体写作课,老师说,你要问自己为什么要写作,如果你想通过新媒体写作变现,就要形成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假如你是文艺范儿,那你可能就要接受无法通过新媒体写作变现的事实。你写一朵小花,是挺文艺,可是,谁愿意看呢?

这些日子,我每天都看数据,每天都有人关注我或者取消关注。有人关注我的时候,我会随机回访他们的主页,感觉好的文字,会真心点赞,如果时间允许,我也会用心写评论。时间精力有限,我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谢,谢谢他们用心读完我写的字,在某一瞬间选择了想看到我更多作品。

我也许执拗得有点可笑,和这个时代、平台都格格不入。遇到关注我之后要回关的人,都一一拒绝。我希望自己读的每一个文字,点的每个赞,发的每条评论,都是出于喜欢和热爱,而不是因为别人给我点赞或者评论就出于礼貌回访。这对我来说,没有意义。

关注的作者,基本他们每次更新,我都会看。如果哪天发现他们的风格不是我特别喜欢或者写作理念不同,我也会取关。

从前在主页看到有人取关,我会不开心。总是看数据看得眼睛酸疼,不断重读文章,想知道哪里写得不好。现在我已经心如止水了。有人喜欢我,就有人不喜欢我,就像那句话说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做了萝卜,自然就做不了白菜。何必要让喜欢白菜的人去喜欢萝卜呢?也许有一天,他们会发现,其实萝卜也不错,但我已经不再看重这些。

我渐渐明白,既想要钱,又要谈情怀,还想让读者喜欢,是没可能的事。选择这条路,就会失去那条路。记得写作陷入瓶颈期的时候,我曾请教过叫教我写文章的学姐。她告诉我,我手写我心就好,不必去扣什么漂亮字眼。

很久之后,我才明白,初心易得,始终难守。随着写作变现的口号越来越响亮,我对变现的痴迷,竟在不知不觉中超越了写作。

我最初的写作,是因为什么呢?仅仅是出于热爱。

作家余华在《活着》里写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为了别的活着。写作也一样,如果我热爱,就应该专注于写作本身,而不是去寻求更多写作之外的东西。

头条取消青云计划和青云奖后,一个喜欢的作者发了一条动态,说头条调整后,能够继续在头条生存的作者有两种,一种是专注于写作本身,不管平台怎么变化,影响不到他,他会一直写下去。一种是能够随着平台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跟着平台一起变化成长的作者。

评论区有一条评论,击中很多人的心,本是冲着青云奖来的,还没看见它就要说再见了。

我本来也听说过这个,看到关注的作者有人拿了好几期很羡慕。但取消这个,对我来说,是件好事,也未可知。

没有了物质的激励和排名的诱惑,我反而能专下心来,认真写作。

我喜欢写散文,那就努力写,用心写。至于收益,有收益当然更好,没有我也接受。头条,不再是一个自媒体账号,而是我发布作品的一个平台。

喜欢我的作品,我感觉开心,也乐意和他们交流互动一下,像朋友一样聊聊天。不同的意见和批评,我也虚心接受。毕竟,我希望在写作上可以走得更远,每一次写作,都可以让我做得更好。

这样想想, 头条给了我的作品更多被看见的机会。至于收益、粉丝、阅读量,他们只是我写作的一部分,而不是写作本身。

保持专注于热爱,才能长久的走下去。我自知自己不是一个能一直跟着平台变化的作者,只能像蜗牛一样慢慢爬,笨笨地熬。

只希望这种心如止水,可以让我坚守本心,专注于写作本身,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一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头条写作一月后,我心如止水:不浮躁,才能专注于做事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