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在省城的24小时营业书店闲逛,偶得一本张宏杰所著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之前读书时历史学得一般,知道明朝的开朝国君是朱元璋,还有他流浪落魄时,农妇的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汤”救他性命的典故。明朝大概还有海瑞、郑成功之类的名人,如此而已。在熙熙攘攘的书店中兜兜转转几个来回,终于在靠窗的一排长条书桌前找到一个位子。透过落地玻璃窗向外望去,室外依然车水马龙;我在室内这个闹中取静处打开书本、穿越历史,揭开大明王朝开朝国君的神秘面纱……
壹.农民皇帝的“草率”降临
让我们先看看大明王朝的奠基者——朱元璋的“草率”出生经历。古今中外的帝王中,大概要属大名王朝开朝皇帝的出生最为“草率”了。为何如此说呢?元朝的统治已经糟糕至极。贫农朱五四对生育已经没有丝毫兴趣,他已经被岁月折磨的像个小老头了。然而,在其父朱五四四十七岁,母亲陈二娘四十二岁时,一不小心还是意外怀孕了。习惯了听天由命的父母冒着贫困饥饿的生活艰辛,顶着怕被邻居们笑话的压力,于元天顺帝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中午把朱重八生在了安徽凤阳东乡赵府村东头二郎庙里面。朱重八来到这个世上时,上面已经有了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亲兄弟加堂兄弟按顺序排下来,他刚好赶上第八,所以取名“朱重八”。父母对他的到来没有任何的期盼与欣喜,对于一个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家庭来说,他的到来只是增加了一张要吃要喝的嘴而已。朱重八就这样自生自长起来,从小到大没有穿过新衣服新鞋。大人出去干活儿时就拿一条绳索一边系在桌腿上,一边绑着他,任由他爬、坐,哭、闹,哪怕是吃泥土……什么健康、教育、前途,这些词汇好像都与吃不饱饭的贫农家的孩子没有任何关系。
贰.均平天下的帝王之心
再来看看朱重八成为朱元璋皇帝的人生轨迹:
片段之一:自出生至十六岁左右的童年、少年时代。朱重八对生活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饥饿。虽然这样,朱重八幼年时最爱玩的一个游戏就是“做皇帝”,他找一个土堆一坐,让孩子们跪成一排,整整齐齐的三跪九叩头,同声喊万岁。能在那个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阶层,经常忍受食不果腹的极寒困境中还能成为孩子王,玩“做皇帝”的游戏,可见朱重八的资质俊秀与聪明过人。就在社会最底层的摸爬滚打中,底层文化精神全方位地渗透进朱元璋的身心。
片段之二:元至正四年(1344年)春,淮河两岸不是洪水就是干旱。十六岁时,父亲朱五四、母亲陈二娘、大哥朱重四等四个亲人被一场瘟疫夺取生命。朱家只剩下重八和二哥重六、大嫂王氏和她的一双小儿女。家破人亡、亲人离散,余下的兄弟俩人分头逃难。朱重八在隔壁邻居汪大娘的帮助下赶赴皇觉寺,当了五十天的和尚。五十天后,寺庙里的粮仓也迅速空了下去,老和尚只好封仓,叫大家各谋出路。
片段之三:穿着一套僧装,手拿一个木鱼、一只瓦钵,开始“化缘”乞讨生涯。朱重八从一个重信誉、好面子的农民家庭孩子,被生活的窘迫逼成一名“乞丐”。一名十七岁的少年历经合肥,河南固始,信阳,再折向鹿邑,亳县,阜阳……一路爬山涉川,云水飘扬。三年的社会大学经历让朱重八大开眼界。由于他智商高、情商高,再加上悟性好,经过最初的不适应,他已经成了流浪高手。和各色人等打交道时,朱重八认识了善良、慷慨,也见识了冷酷、邪恶,领略了勇敢、义气,也见到了苟且与堕落。他从一个逆来顺受的农民变成了一个大胆狡黠的野兽。
片段之四: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十一,安徽定远的大地主郭子兴等五人起兵组建“红巾军”,农民起义的烈火烧到了皇觉寺边。起义军三天两头来庙里搜粮食、找吃按照老和尚交给他的卜算方法,用神案上面的两片木片决定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第一卦是问:应该去当兵还是继续当和尚?答案是当兵。第二卦是问:当红巾还是当官军?答案是红巾。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二十出头、身材高大、双目炯炯有神的朱重八身着袈裟独闯濠州城下,他神态恭敬、头脑清楚、语言流利、逻辑缜密的独特气质被郭子兴一眼相中,招进“红巾军”。不日,郭子兴把自己的干女儿马氏(后来的马皇后)许配朱重八。成为“朱公子”的朱重八凭借他对军事的极高天分以及政治上的“以术驭人”,很快树立起威信,成为“红巾军”实际上的领导者。
片段之五:吴元年(1367年)十二月,三十六岁的朱元璋帅众扫平群雄而定天下。身穿绘有日、月、山、龙等图案的衮服,亲临皇帝登基大典,追尊其父亲朱五四为仁祖淳皇帝,母亲陈二娘为淳皇后。从此,中古史上唯一的“农民皇帝”将历史改朝换代,开始了三百多年的大名王朝。他虽然开始了唯我独尊与“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帝王生涯;但是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农民的趣味、农民的气派与农民的作风。
叄.龙椅上的守业之路
归总洪武朱元璋皇帝的高明之处与治国方略,不得不钦佩他的管理才能及领导才能。
他是严谨持重的领导天才。
比如他在一统天下之前始终能做到严谨持重、未雨绸缪。朱元璋在领导“红巾军”,乃至后来一统天下后均有一套自己的统治方略:一则重视军纪,善于打造“仁义之师”。二则对喜欢读书,尊重善用知识分子。三则在军事与政治行动中谨慎而又持重。比如开朝后,他在政治生活中深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谨训。在中国历史上首创公开的特务机关东厂“锦衣卫”,上至文武大臣、下至贫民百姓的一举一动都在东厂特务的严密监视中,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控制在了萌芽之中。联想起在武侠电影、电视剧中看过“锦衣卫”身着黑色轻装,身轻如燕的在飞奔在房檐屋顶,手持令牌霸气侧漏的随意出现在任何地方,令人闻风丧胆……这是朱皇帝赐给他们的特权啊。
他是理想化“乌托邦”社会的创始人。
比如明朝建国初年,因连年战乱,举国人口分布严重不均。初登皇位的朱元璋骨子里还是一枚地道的农民。构建一个人民平等,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甚至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是他的初衷。于是他动用政治力量,根据各地的人口密度,确定迁出地、迁入地,由各地官员护送,发给迁移人口一定量的种子及农具,组织了人类史上最大的政府组织移民行动。民间传说,当时被迁徙的人们被长绳捆绑,押解上路,由此人们都养成了背手的习惯;连方便时都要报告长官,被官兵解开手才能行事,所以华北各地都把上厕所叫做“解手”。就连著名的“凤阳花鼓戏”也是自江南迁徙至凤阳的移民在冬去春来、成群结队往返于江南至凤阳的途中产生的文化产物。比如建立制度化的福利救助设施,设立“惠民药局”“养济院”,贫困不能生活的可以入院赡养;灾荒年间开仓济民,毫不吝啬。他尽力做到关注弱势群体,人人有饭吃、有衣穿,体现了强烈的爱民情怀。比如创建了中国古代史上也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周密的“户口制度”。每个人一生下来就会被政府登记到户口本上。并且延续继承了元朝的职业世袭制,长大后子承父业,代代世袭,不许随便迁徙、不许随便改变职业。作为“大家长”,通过查看各地上报的户口本、土地证,他对自己的家底一眼看到了底。
他立体强势卓尔不凡的“洗脑”才能。
朱元璋深知驯化人的精神远比控制人的身体重要,所以,他为上至皇亲贵族,下至黎明百姓制定了种种规章制度。比如朱元璋皇帝花了六年时间,经七次删改,呕心写作《皇明祖训》。从皇室家族的人身安全到吃饭睡觉,进宫出宫,甚至到亲王们的交流出行等均有章可循,每一件事都有成例,有定制,一切言行均在《皇明祖训》的制度之下,皇亲贵族们既是怀着幸福之心安享其成,又郁闷在规则的牢笼约束之下没有丝毫自由。比如于洪武五年(1372年),在大明帝国各乡各里的村头街尾均建造两个亭子:一个叫做“申明亭”(相当于现在行政村或社区的党员活动室),专门召集百姓们学习皇帝谕旨;一个叫做“旌善亭”(相当于现在各处的宣传光荣榜),用于表扬各村涌现出来的孝子、义夫、节妇等好人好事,引领老百姓们见贤思齐。比如建立国立学校,开设《御制大诰》(即皇帝语录)《大名律令》(即刑法),还有四书五经和《说苑》。不许学生们私下结社(即参与诗会、文学沙龙之类的聚会活动),禁止对人对事的议论和批评,做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好学生。比如朱元璋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发明了类似于今天的“流动宣传车”的教化手段:即每村选派一名声音洪亮的老人,清晨时分手持一个装有木舌的铜铃,边走边朗诵“六渝”——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做非为。这项化民成俗的工作,在今天看来都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宣传载体,相当具有前瞻性和现代性。
肆.尾声与感悟
纵观朱元璋平定天下前的奋斗史,让我联想起《孟子》中的:古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仿佛只有经历过这样九九八十一难的磨砺之后,才能锤炼成精明之脑、金刚之身,才具备“成大器”之资本。朱元璋是一个流氓化了的农民。骨子里,他永远是一个克勤节俭、谨小慎微的农民;江湖经历又给他的血液里注入了流氓的狡黠与狠毒。他的流氓手段帮助他在与群雄周旋时长袖善舞。令他笑到最后的原因,却是他比别人多了一份农民式的谨慎与持重。
坐拥天下之后,他绝无声色之好,从登基到去世,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打点朱氏家业,为实现农民“乌托邦”而艰苦奋斗。朱元璋皇帝常对子孙们训示: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他总结出王朝灭亡的两个诱因:一是帝王大权被权臣、外戚、太监控制而颠覆;二是贫富差距太大造成官逼民反。他深知“治大国如烹小鲜”,“君如舟,人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朱元璋一生都希望构建起一个千秋万世、永不毁灭的“乌托邦”帝国,庇佑他的子孙后代和天下万民。
姑且不去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大明王朝最后的灭亡。那时的朱元璋已经看不到,也管不了了。但说他创世时之深谋远虑,守业时之禅精竭力,他便是载入中国古代史册、名垂千古的“农民”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