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举国的朋友圈都充斥着为高考学子们的加油助威。
上次儿童节的回忆录,只写到了高中结束,觉得,今天是个不错的timing,继续写一写我对高考、教育的一些个人看法。
中考,我华丽丽的落榜了……有一种,跌了个大跟头,然后一夜长大的感觉。
高中生活的主旋律,就是学习,准备高考。
高一入学的时候,就得知我们那个年级,有个择优班,好像是根据中考分数选拔出来的?全年级成绩最好的风云人物,都在那个班里。
剩下的我们这些普通群众,就随机散落在各个普通班里了。我那会住校,所以进了住校生聚集的两个班级之一。
可能是,我本身的学习底子也不是很差,加上,牛逼的学生都在择优班里,所以,在普通班的学习生活,还是挺开心的。我一直保持着很不错的班级名次,嗯,强调一下,是班级~~(附一个贫穷的微笑,毕竟,入学成绩最好的50多个孩子,都不在我们这噶嗒)
每个人的高中生涯里,都会有那么一两个天才型学霸存在吧?就是那种,每天都只看到他们在玩,但是门门功课都可以考接近满分的那种。对,然后他们就进了北大清华。(在我们那个年代,出国读大学的还是极少数的)
很遗憾,自己并不是上帝的宠儿……那以普通人的资质,又想要奋斗拼搏出一个好的成绩,有没有什么办法呢?
这方面,我觉得自己还是有一些经验可以分享滴。
学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偏科的,一种是不偏科的。我属于后者。我的学生时代,没有当过任何一门课的课代表,因为课代表的要求就是,单科成绩必须非常拔尖。很遗憾,这又没我什么事儿……(对,就是这么悲桑,有木有!)
如果说,高中以前,是因为竞争小,所以稀里糊涂就可以考好,发现,上了高中,跟全市的孩子一起竞争,而且,课程难度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就优势全无了。
但随着考的试多了,就发现,尽管我的每门课单科成绩都不是第一,但总分往往可以夺冠。据我的观察,是因为很多单科特别突出的孩子,都会偏科。文科强的,理科总是相对较弱;理科很强的,很多人文科成绩就没法看了……这么一来,像我这种,文理都不拔尖,但也都不弱的学生,很容易最后总分冒出尖来。
所以在考试这个战场上,我很早就通过实践总结出自己的作战逻辑:我并不需要单科最高分(虽然内心真的很羡慕他们),只要每门课都能考个还不错的分数,比如前10%,基本上总分就能稳保前三。
一直都想尝试,用概率论来论证下这个逻辑,哈哈~~
而且,在我后来的人生中,发现这一逻辑,还是个普适的真理。
在一个竞争充分的环境下,获胜的相关因子总是可以穷尽的,如果每个因子都能得到较高的排名,那么,即使没有非常抢眼的单一因子表现,但最终的竞争结果,一定差不到哪里去。
套用我的挚爱——Porsche的品牌理念,就是:Intelligent Performance. 在汽车产品的几大关键产品属性里,每一项Porsche都做到了很好的balance,最终,成就了其没有竞争对手的细分市场定位。
长期稳定可靠的发挥,相比较某一两次的亮眼表现,后者可能绚烂夺目,但能走到最后的,往往是前者。
(待续)
- Jing姐姐有话说:
发现每次一写回忆录,篇幅就不够用,感觉,学生时代的经历,至少还能再续两篇…趁着这两天高考,就回忆回忆曾经青春年华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