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8天梯石栈相勾连——谈“部编本”语文教科书“自读课文”(一)

天梯石栈相勾连——谈“部编本”语文教科书“自读课文”(一)

转载2017-04-18 16:53:39

摘要:落实“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海量阅读的理念,“自读课文”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枢纽。抓住自读课文后“自读提示”中引向课外阅读的线索,建立起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通道,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是自读课文教学最重要任务。自读课教学还应上“承”教读课教学,从“学法”到“习法”,把教读课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拿来实践、尝试、体会。具体“自读课文”教学过程中,别管的太死,别要求太高,应放手让学生自读体验,自由分享。

关键词:部编本语文教科书、自读课文、阅读教学、课外阅读


读书!是“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发出的最强音。不仅编者这样说,每一个使用“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语文教师,也都会有深切感受。教材主编温如敏先生谈新教材七个创新点,其中两个创新点都聚焦在课外阅读上:一是要构建“三位一体”(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教学结构,二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教读课文的教学,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喊了多年的课外阅读,我们有太多的教训和无奈。“部编本”语文教科书“三位一体”教学结构的提出,显然是希望打破以往“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之间的障壁,让语文课更加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注重向课外阅读延伸,努力实践课标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目标。这个美好的愿望能否实现,课外阅读能否真正纳入课程,“三位一体”的“体”能否孔武健壮,关键是自读课文的教学能否有所突破——发挥其“三位一体”中“承”和“转”的作用,做到“天梯石栈相勾连”,上“承”教读课文教学,下“转”学生的课外阅读。抛出这个命题,当然也试图找到问题答案。现就自读课文的教学,从三个方面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求教于方家。

一、打通道、激兴趣是立课之本

如何落实“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编写意图,不停留在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而是把课外阅读真正纳入语文课程,关键是要以“自读课文”教学为凭借,建立起从课内到课外的通道,激发起学生课外拓展阅读和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如何搞好自读课文教学?具体的要求和方法后面再论,首要任务是必须对自读课文教学的最主要目标形成共识,那就是评价任何一节自读课文教学课,我们首先要看的就是这节课是否能抓住教科书编者在“自读提示”中引向课外阅读的线索,建立起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通道。通俗地说,孩子通过自读课文的学习,就非要把教材链接的几篇文章或那本书找来一睹为快,这就是自读课文教学最大的成功。

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多有论述。“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说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应用研读国文教本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页)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的占多少,得之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部编本”语文教科书主编温儒敏先生也指出:“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有各种各样的办法,但最管用最有效的是读书,是培养读书兴趣,这是关键,是‘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可能一举两得,既能让学生考得好,又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些语文学习的规律和道理我们几十年前就已明白,几十年来,相关的论述和研究也多如牛毛,但实际的问题却一直没能解决。“很多语文教师不否认读书的重要,但一到教学的层面,就有意无意把促进读书兴趣这一点忘记或者放弃了。备课的时候,写下多条教学目标,唯独不考虑如何去引发读书兴趣。”(温儒敏)关于课外阅读,以往的教材编者对此往往没有通盘考虑,一线教师更没有用心谋划,学生读什么?怎么读?何时读?有没有读?很少有老师去试图回答。新颁布使用的“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正在试图从编者的角度回答这些问题,几乎每篇自读课文后都链接了相关文章和推荐的整本书。一线教师假设对此仍视而不见,对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仍无所作为,那说明根本没能领会这套教材编者的意图,也就注定无法用好这套“部编本”语文教科书。

当然,仅有这种意识还不够,关键是自读课文的教学要能抓住教材提供的线索,建立起一个通道,把孩子吸引过去,激发起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第五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南京市建邺区的吕莉老师执教了“部编本”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自读课文《动物笑谈》,执教者巧妙地设计了由“一个词”到“一篇文”,再由“一篇文”到“一本书”的教学思路,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笑谈”,是作者的叙事态度,是读者的阅读感受,是文章表达的灵魂。从内容上看,文章笑料百出,让人忍俊不禁;从写法上看,对自身神态动作的刻意“丑化”,出人意料的“剧情”,读来妙趣横生;从立意上看,“笑”的背后太多意味深长……吕老师因此删繁就简,紧紧抓住“笑”这个词,通过“找笑料”“演笑点”“品笑味”三个活动,串起了这篇文章的阅读,激发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果教学仅停留在这个层面,那肯定不是一节好的“自读课文”教学课,这节课好就好在继续带着学生由《动物笑谈》这篇文章向《所罗门王的指环》这本书拓展。课上,教师随手翻开《所罗门王的指环》这本书,介绍着原著中另外一些诙谐幽默的情节,譬如,他的父亲允许家里24只灰雁随时到他的书房里做客,家里的波斯地毯上就留下了十几年后还清晰的黄色痕迹。再如,“我的妻子发明了一项笼子逆向使用原则,当时我们养了一些大型的动物,几只渡鸦,两只皇冠鹦鹉等等,他们都有一定的危险性,孩子们和它们独自相处不太安全,于是我的妻子想了一个权宜之计,在花园里放了一个大笼子,关在里面的竟然是婴儿车!”……怎么样?离奇吧!教室里的孩子们一个个竖起耳朵听着,阅读这本书的渴望写在了脸上。如果说这还是一般意义上浅层次的激趣,“问题导引任务驱动”那就是深层次的导读。吕老师说: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留给大家去思考。原书中,这个章节的名字不是“动物笑谈”而是“嘲笑动物”,这是不是很让人困惑?我也是带着这样的困惑接着往下读,发觉这一章节的开头是这么写的,他说那些研究动物行为的人,“总是一厢情愿地臆测动物具有人类的特征,这些人懒得去理解动物思维和行为与我们人类思维和行为之间有多么大的差别,而且总想把人类的特征投射给鸟兽。”(PPT展示)作者又对我们说:“有些人看到动物超出寻常的身体形状时会嘲笑他们,忘了这是动物们长期进化适应的结果。他们嘲笑的,在我看来却是十分神圣的。那是生命起源之谜,是创造与造物主之谜。”(PPT展示)你们能读懂这两段话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这本书中找答案好吗?下课的铃声响了,好多学生围了过来:“老师,这本书是不是还有很多好玩的内容?”“老师,这本书哪里有卖?”……这是一节成功的“自读课文”教学课,因为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那么多学生课后肯定会去购买阅读这本书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5-28天梯石栈相勾连——谈“部编本”语文教科书“自读课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