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怎样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

如果把《给教师的建议》说成是教师的良师益友一点也不过分。因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每一条建议对教师的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等等这些都切中了教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都能在此书找到答案,尤其是近日读到的“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一文,犹如良师在侧,指点迷津,同时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优秀经验,不是把个别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而是移植其中的“思想”,对自己的劳动有寻根究底的精神。他并没有墨守常规,建议初入职场的教师一个挨一个地去听所有教师的随堂课,而是另辟蹊径,建议先看看所有低年级教师的学生的作业本,然后根据作业情况再去选择听谁的课,学习切实的经验。

“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的一面镜子”“练习本里包含着所有教学过程的结果”,透过练习本可以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很多信息。

首先,观察学生的书写。如果字体工整,错别字很少,那么在这个班里就可以学到许多东西。由此我想到了曾经教我女儿的余老师,我形容她的教学板书就像用打印机打印出来的一般,你看那横平竖直,悬针竖、垂露竖工整简洁,一丝不苟。她班里的学生,也包括我女儿在内,个个都成了她的“复印件”,正所谓“有其师必有其生也”。尤为明显的是,每次期末统考学校要求密封试卷,可是无论怎样密封,余老师班里的学生试卷都会被阅卷老师一眼认出,学生字体与老师的书写一样的规范有力。这样的一丝不苟,导致这样的上行下效,她的学生当然如她那样态度端正,做事认真。她教出来的学生当然也是出类拔萃者居多。

其次,观察学生作业的格式。格式背后是教师的“学习思维”和“知识系统”,不同的教师对学生作业格式要求有着天壤之别。比如,低年级生字的布置。有的老师直接就是一行生字一行拼音,机械地重复着;有的老师则是合理安排一行的结构,左边写六个带拼音的生字,拼音行尾写上笔画数,生字下面一行写上偏旁和笔画分解,右侧空两个字,组两个词。这样的格式,让学生对一个生字有了立体全面的认知。

最后,观察作业的形式或者内容。透过学生作业的内容,可以反观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科学,洞察教师的教学思维、方法、要求等,从学生的作业中还能反映出学生是否注重课外阅读以及阅读的质量与数量。比如,有些教师经常布置“抄写”的作业,名句、古诗文、背诵的课文等,这些重复的书写常常让学生失去知识的兴趣。有的老师就很有创新能力,能够深入知识的肌理。以“古诗配图”的形式,诗画结合,对于古诗有了生动的理解;仿写句子,学习的儿童诗歌中生动的句子,学生自己“创造性”地也写一句。总之,有心的老师让学生的知识“活起来”“用起来”。

有人说学生是教师的影子,此言不虚。因为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你教给学生多少东西,学生就会回报给你多少成绩。你教学生的方式不同,学生就会以样学样呈现给你不同的方式。面对同等基础的学生,老师采用的教育方式不同,最终产生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不少教师早已读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早已深谙“建议”中的道理,于是就有教师经常出现在优秀教师的课堂上听课。学习他们是怎样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学习他们怎样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学习他们如何避免让学生读读背背,抄抄写写传统的布置作业方式;学习他们如何指导学生有创意地组词造句、仿句说话;学习他们如何指导学生以插图、列表等形式创意性呈现学习内容。以学生练习本作为镜子这样的创意性学习,可以扩大到去观照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以及整个学校里的教学工作。学校教务处也会经常采抽样检查学生作业的形式,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为全校教师提供学习的榜样;上级教研部门每次到学校进行视导,也总是把抽查学生作业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方式之一,一方面是了解学校里的教学情况,一方面是为区域内的教师提供学习的样板。这些也就足以说明,学生作业里面隐藏着足多的教育信息。

这些阅读后的思考,让我感到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师,不仅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有心人,而且他是善于总结的大教育家;感受到他创造性学习别人经验的虚心态度,感受到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去洞察教师的教学行为。

另一角度来看,我们当然也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透视出学生的家庭文化氛围。包括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否扎实有效,学生的家庭能否做到亲子共读,学生的家庭作业是靠家长指导还是独立完成等等,这不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学生家庭的智力生活的情况吗?

进一步思考,创造性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方式还有跟多,比如,通过跟教师交谈,可以学习到优秀教师的工作理念;观察优秀教师班上学生的表现,可以洞察其班级管理方面的方法措施;通过咨询优秀教师八小时之外的时间安排,可以了解到其处事方法与生活情趣。但所有这些,都展现的是教师向别人学习的创造精神,都需要教师以诚恳的态度扎扎实实地向别人学习。当然创造性学习别人的经验,我们需要与时俱进,灵活运用,从而达到“为真学而学,为真学而教”之目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也谈《怎样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