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列宁的微笑

人生本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当你明白自己为什么孤独的时候,你便不再孤独!

电影《无问西东》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王敏佳、陈鹏和李想他们三个人是同班同学,两个学医一个物理工程系,也都是很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玩耍。李想的梦想是去支教。每当听到李想谈到自己的梦想,王敏佳的眼中会闪光着耀眼的光芒。她特别支持李想去大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了帮助李想,她亲手教他怎么针灸,甚至拿自己的手让他做实验。这一幕正好被一直暗恋她的陈鹏看到了。陈鹏误以为王敏佳爱的人是李想,于是他怀着破碎的心,匆匆逃离了现场。此处发生作用的就是强大的眼见即为事实原则。你会不由自主地去处理手头有限的信息,好像这些信息就是全部事实了。根据这些可得信息,你构建出最可能的故事,如果这个故事还不错你就会相信它。然而自相矛盾的是,在自己所知甚少或是谜题的答案只是初露端倪时,我们却更容易构建出一个连贯的故事。我们满心相信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这份信心建立在一个稳妥的基础之上:我们最大限度地忽略自己的无知。在我们看来这样的错误简直太过荒谬,系统1作出了判断将信息传递给系统2,由于特定事件的影响,系统2处于稀缺状态之下,或者说由于认知的影响系统2无法给出答案,最后作出了这样的行为!系统1理解语言,这种理解是建立在一些基本判断基础之上的,而这些判断通常又是在洞察事实和理解信息的基础上作出的。这些判断包括对相似度和代表性的判断,对因果关系的属性以及对联想判断。尽管判断的结果是用来满足当前事件要求的,但是没有具体事件时,这些判断活动照样也在进行着。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就是对系统2的看法。系统2会进行判断和选择,但它会认可系统1形成的观点和感觉,或将这些观点和感觉合理化。系统2不仅是系统1的辩护者,它也能避免许多愚蠢的想法和不当表达而引起的冲动。然而,系统2并不是理性的模范,其能力以及能够掌握的信息都是有限的。我们在推理时,头脑不会总是很清醒,我们犯错也不全是因为突然想到的不恰当的直觉!通常,我们犯错是因为我们系统2无法再了解到更多的信息。

那么,爱一个人会失去什么!或者说什么情况下应该放弃!

对一件事付出的越多,越不容易放弃,即使放弃才是正确的,感情尤其如此。

如果已经付出了,并且无法收回,这些付出的就是沉没成本。付出情感而并没有带来获得效应,没人会认为这是一种损失。付出并享受获得效用带来的乐趣时,这个账户就会清零,之前的成本与后来的收益相抵消。某些时候,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是交织在一起的。忽略沉没成本是最理性的做法,不成熟的我们往往无法做到或者很难做到。此刻对感情进行内源性思考势在必行了,注意力集中在紧急的事情上面并将其它事情排外。这样无疑使稀缺俘获了大脑。若仅仅把稀缺现象视作焦躁和忧虑的结果,那就是忽视了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往往我们本身会为了获取这份感情而放弃其它价值,就算我们想要试着做点别的事情,稀缺的“管子”还是会将目光吸引进来。稀缺意味着在人生的另一个角度上,我们的注意力更少,投入于此的心思也更少,当我们心里想着其他事物时,就会将其置于思想的中心,而产生忽略行为。稀缺不仅会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削弱分析、判断、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还会使执行控制力下降,削弱抑制行为和控制冲动的能力。《追风筝的人》最后一句话“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简短的一句话,令我陷入了深思之中。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人是怎么思考的!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问你2加3等于几,我想你肯定会下意识的回答等于5,这种运算是无意识的且毫不费力,对这道题的反应跟你做过的事情没有丝毫关系,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这就是系统1快思考;而如果我问你14乘以23等于多少,你会想到如果有纸和笔就会算出答案,这种按部就班的计算过程就是系统2慢思考。系统1时刻处于自主且无意识的运作之中;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每一个完全行为的过程都是系统1和系统2协作的结果,系统1不断为系统2提供印象、直觉、意向和感觉等信息。如果系统2接收了这些信息,则会将印象、直觉等转变为信念,将冲动转化为自主行为。简言之,系统1有点像感性思维,但不全是,系统1作出判断的依据往往是最近记忆中最近发生的事情,或者更遥远的记忆,它是认知系统的行为,换句话说你有什么样的认知就有什么样的直觉行为!系统2的行为通过不信任和质疑来体现。其实有点类似于我们追姑娘谈恋爱的过程,首先我们看到一个姑娘,这个姑娘非常漂亮,一般男性都难以抵御这种魅力对于他的吸引,所以我们第一面看到了她,产生了一种想要和她交往的欲望,也就是一种冲动,这个冲动行为是系统1的思维类型,继而男孩子回到家后。系统2反复的调整自己的方案,意味着付出的增加,已然投入了那么多,所以要继续投入更多企望以此能打捞起已沉没的成本,人都是喜欢得到而厌恶失去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及时制止不理性的做法及时止损呢!通常情况下,一切都会顺利进行,系统2会稍微调整或是毫无保留地接受系统1的建议。因此,一般都会相信自己的最初印象,并依自己的想法行动。然而,系统1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这一系统易犯系统性错误!系统2具有某些改变系统1运作方式的能力,通过控制注意力和记忆力的一般自主运行功能的方法可以实现这些改变,尽管系统2掌管怀疑和不信任的大权,但是它有时很忙,不忙时也很懒惰,总会擅离职守。就像你不能在计算14乘以23的同时,思考工作中的问题。

在爱情中,当你对另一半多次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我们都会思考要不要离开,这个问题并不像2+2=4这样简单,在不能很快想到某个问题的确切答案时,系统1会自动地将答案替换为更为简单的问题的答案。我们会想到,最近我和她约会时快乐吗;我一个人生活更开心还是和他在一起状态更好等,可能会想到几个与要不要离开这个问题相关的观点,但多数其它相关的问题还是想不到的,即使快速得到的关于自己要不要离开评分不会受与之完全无关的事情的影响,此评分还是会取决于少数极易想到的观点,而并非取决于对和另一半在一起所有领域的衡量;同时在我们的环境中有一种不被注意的刺激物在本质上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影响会从这一时刻波及下一时刻。在炎热的天气里,短暂的凉风会使你感到心情舒畅,这个时刻无论评估什么都会相对更积极一些,由于我们对我们思想中的东西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在周围环境有微小的变化时,我们会作出不一样的判断。也就是说由自身给出的主观性答案,并不能正确决定你该怎么做!公式运算却不会有这样的问题,输入不变,输出也不会改变,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数据时代!!

若一对情侣在一起基础吵架比率Ti为15%(一个月中每天吵架次数之和与30的比值或者其它具体事件,当然时间跨度越大越精确,大样本的比率更稳定,也更趋于实际),和你自己认为和她在一起的概率(通常因为情感的管窥都会夸大,充分考虑经验的感受)是80%不在一起的概率是20%,我们可以用贝叶斯定理将这两个信息源结合起来,得出的答案是41%。公式运算往往比我们的直觉更加准确,但我们更加钟爱后者,当然你也许会不以为然。我们对一段爱情进行整体性评估的时候可通过将最糟糕时期和最后时刻的疼痛程度的平均加权而评估出来,过程的持续对爱情整体阶段的评估没有任何影响。由函数角度来看,相对于最糟糕的时刻和最后疼痛的时刻而言,过程的持续一直在向着平均值回归;我们的生活、爱情、亦或者一生过程的持续都在向着平均值回归!处于平均值的时刻我们的状态更好,或者说更接近心流。主观判断的不一致性会破坏任何预测的有效性,公式运算不存在变量因此它更接近平均值,比系统1和系统2作出的判断更加合理!在聚会中途离开比在聚会结束离开我们的状态更接近平均值,看似“让痛苦延续让快乐见好就收”实则避免了聚会结束最后时刻函数更偏离平均值,用公式运算得出的比率,若它与回归平均值(恋爱过程中或者其它具体事件中主观状态由好到坏十等分后,每段时间具体数值进行连接,分布点更聚集的一条直线)有较大偏差,应及时止损!不要因为害怕将来后悔而影响了你的选择,不应该过于关注自己是否会后悔,即使你有些后悔,其令你痛心的程度也绝对会比你想象中的程度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小说可谓存在主义哲学小说中的经典著作,讲述了医生托马斯和女招待特丽莎之间的爱情故事!两人之间的爱情观有着巨大的差别,托马斯认为性与爱、灵与肉是可以分开的;而特丽莎认为灵肉的绝对统一,人与人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灵魂决定了人的个性,而将灵魂与肉体分隔开来,就是从本质上否定了灵魂的存在。直至他们搬到了一个静谧的小村庄之前,托马斯内心将灵魂、爱情、肉体相互分隔开的想法依旧没有改变!在静谧的小村庄他们和爱犬卡列宁一起平静的生活,最后在一场车祸中结束了他们的一生。看完整部小说后,我在想我为什么会那么在乎最后小村庄的生活呢,我很快意识到自己完全没有注意到他们在一起了多长时间,如果我知道她们在一起了30年,而不是我认为28年即使错过这并不开心的2年也丝毫不会令我动容,但是错过最后这一段小村庄生活却关系重大!然而,如果托马斯最后的想法还没有改变《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就是另一本书!

故事所关注的应该是其中有意义的事件和值得珍藏的时刻,而不是时间的流逝。过程忽视常出现在故事中,故事的结局也总能将故事的角色定型。在叙述的规则以及假期、电影的回忆中都能找到与这则故事相同的主要特征。这也是记忆自我的工作机制:编故事,并将其作为将来的参考保存在记忆中!记忆自我回答的是总体如何这类问题,而经验自我回答的是现在怎么样这种问题!我们只有通过记忆才能保存生活体验,因此,在我们思考生命时,唯一能采取的观点来自于记忆自我。托马斯和特丽莎最后时刻在一起幸福的生活,完美的结局毁掉了过程中的“糟糕体验”但实际上毁掉的并非是体验,只是对它的记忆而已,经验自我几乎具有完美的经验,完美的结局并不能抹掉过程中的不愉快,这种体验已经发生了!将体验的整体定义为愉悦,就因为它的结尾很完美,但却忽略了几乎所有篇幅中的痛苦。混乱的体验以及对此体验的记忆是种认知错觉,而对这种体验的替代让我们相信过去的体验是可以被消除的。经验自我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记忆自我有时又是错的,但记忆自我可以记录体验,并掌控我们从生活中学到的东西,而决策也正是由这个自我做出的。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学到的就是储存记忆,这么做未必是为了未来的体验,这就是记忆自我的专制性!记忆自我是系统2的一部分,系统2评估生活中某些情节及生活本身的方法有着显著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我们记忆的特征,由系统1产生的过程忽视和峰终定律并不一定与系统2的评判标准相符合。

看完《前任3》许多人的确很痛苦,过程忽视和峰终定律的结合会使我们作出明显荒谬的选择,这是记忆自我作出的选择,更愿意去回忆那些留下更好记忆的体验,记忆自我通过特定事件转化为经验自我的快乐,尽管这些选择会使自己承受更多的痛苦。在对托马斯和特丽莎一生的评估之中 过程忽视和峰终定律都经不起推敲;以某个生命的最后时刻来评估整个生命;或在判断哪种生命更为理想时,完全忽略其过程都是没有道理的。

某个人一生的价值都处于阶段性平均值回归,因此,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使阶段性回归平均值更趋于稳定上升,此刻,应该给予它更多的权重!

你可能感兴趣的:(卡列宁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