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未来模式思考

我研究过,参与过也尝试过知识付费,为此付出过成本,也获得过一点小收益。未来还希望在这块做点小成绩。

前几天做了一番平台分类整理,今天中午研究了一番解读。

中间一朋友问我:你看得到吗?

我回了她一句:得到属于发展早的一批,它的盈利模式应该已经有点疲软了,日活也不太够了吧。

朋友说:我一般有什么还是会上那里搜的

我回应:它的内容质量肯定还是不错的,毕竟有IP,有行业顶级学者在。

对我而言,我不是得到的使用者,因为我觉得它里面的东西太杂乱啦,档次有高有低,需要我挑选,对我而言,使用粘性不高。

于是就这个话题,我搜索到36氪一篇文章“得到”遭遇第一层天花板,2019年6月的,数据显示日活数据下滑,知识大咖持续产出的压力,贩卖焦虑的负面信息,导致遭遇了天花板,也转向线下得到大学训练营模式。

总体原因,我觉得前期大咖的带动,产品线的丰富,营造了总有一种适合你学习的感觉,累积了很多流量,然后再增加品类,如书,笔记本,精选生活,工作物品。但是学习,特别是成人学习,是一个有门槛的事情,知识付费群体虽然在扩大,但是短时间内不可能那么快,更多还是要看已有用户粘性,持续采购。对他们来说,产品太多,某种程度上就增加挑选,搜索识别的难度,这样会降低参与率。

所以,对于知识付费必须清醒认识到:

学习不是刚需,是有门槛的事!才会有所谓的知道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学习是反人性的事,是需要投入精力和脑力才有收获的事。

学习不再仅仅满足“得到了什么”,是为了“做到”,是为了改变,获得认知提升,收获更好的人生。

对于学习来说,参与者从简单的得到知识,到要能运用知识,通过知识转化,或者认知升级,让自己获得更好的生活,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施展的舞台。

所以,知识付费从单纯的内容输出的盈利模式,转变到“内容➕服务”的盈利模式转变,通过配套的共促服务,让用户参与感,获得感和粘性更强;然后进一步又进一步转化到“内容+服务+社交”盈利模式。

因此,对于得到遇到天花板,倒逼盈利模式升级是必然的。

我们再来看下,现在来剖析下各类知识付费盈利模式的典型产品。

首先依托大平台衍生知识平台未来会越来越多,虽然,投资界对于知识付费冷下来了。但是华为,顺丰,今日系进驻知识付费领域是必然的。他们毕竟是实践新领域,积累新知的一批,他们沉淀和转化的知识肯定是很有价值的,也是会受追捧的。

第二单纯的知识平台向内容和服务升级

如小鹅通打卡,训练营模式的出现,学习➕练习➕问题咨询➕作业点评等整合线上服务出现。非常典型的是知识星app出现,某细分领域有话语权的人聚集一批类似的人,大家一起分享观点,咨询解答问题,分享资讯文章。

第三从线上走到线下,增加面对面服务和社交属性。

不仅有爆点式的知识节,如喜马拉雅知识节,得到一年一度跨年演讲。更有陪伴式的定期相约线下互动,如樊登读书的线下书店读书分享活动,混沌大学线下活动。

以上是知识付费形式形式上的突破。

另一方面是知识付费在内容定位上的变化。广而全的知识平台被分流,专注某个领域或者岗位,甚至某项技能的知识星开始像小趋势一样,流行起来。如互联网产品,运营,技术方面的,演讲,写作等方面的。

最后是知识付费的用户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迁移,读书也好,社群课也好,都流行越来越在三四线城市开出花来了。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付费未来模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