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阅读了一些字,却没有获得知识

今天阅读《How to read a book》第二篇之第六章和第九章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第六章 一本书的分类

第七章 透视一本书

第八章 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

第九章 判断作者的主旨

第6-9章主要是帮助我们了解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需要遵循的规则,让读者掌握分析阅读的技巧。

第一阶段:

1、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拿到一本书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做的事情是判断这本书属于哪一个主题,理论性VS实用性?论说?小说?戏剧?。。。心理学?哲学?数学?自然科学?等等,这样有利于我们掌握书中大概要讲什么。在这点上,可能很多人会自动忽略,一般来说,我们不太关注书名给我们带来的信息,尤其是在现在这样的“标题党”时代,往往没有办法通过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名称来判断这本书的主题,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去看前言和目录。但,养成通过书名分析主题和种类的习惯,应该更有利于我们筛选出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

2、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看完前言和提纲,我们大概能摸索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以及他在书中所持有的最基本观点。培养出这种能力,应该有利于撰写相同主题的文献综述,一般来说,我们在文献综述中,需要围绕某一个主题列出已有的观点,即XXX在《XX》一书中表达了XX观点,由于文献综述篇幅有限,所以就需要我们具备能够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核心思想。

3、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有些人会误解这是将作者的大纲重复一遍。可以这样,也可以换一种方式。在我看来,应该选择根据作者的实际内容,遵循自己的理解,列出自己的阅读大纲,尤其是在读一些国外著作时。国外作者的架构经翻译过来,不太符合中文的架构习惯,比如这本书,我觉得三级提纲的小标题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层次感,会影响我对全书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按照我的写作习惯,我习惯性的按照八个规则来列提纲,这样更有利于我对分析阅读的理解和掌握。这也许跟我的实用主义原则有关,我直接希望作者告诉我应该如何做到分析阅读。

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在读硕士的时候,导师经常强调,一个优秀的研究生需要具备会提问题的能力。这是我的一个薄弱环节,会提问题是写一篇好文章的重要前提,这直接决定了你研究的内容是不是具备较高的价值,是不是能够吸引人们关注。所以,对于阅读来说,找出作者想要解决问题是非常关键的,找到问题,那么才有动力去找答案,才能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以及他陈述的论点和论据。

5、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在读这段时,说实话,我有一点迷茫。在阅读时,除非是不认识的词语,我一般不太关注关键字。换句话说,我更关注句子所表达的观点,而不太关注作者是否会用同一个词语表达不同的意思或者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也许是这方面的短板,直接导致我在写文章时,需要表达同一意思时,我就会觉得是一种赘述,在用词上很是苦恼。比如表达某件事产生了重要影响,上一段我用了“至关重要”,下一段我又要重复,用了“不可或缺”,再换一段则用“积极作用”。

6、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作者提醒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些重要的句子,这些句子可能会被作出特殊的标记,也有可能需要读者自己去寻找,但不管怎样,用自己的方式标记下来,告诉自己,这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个重要观点。

7、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这是建立在规则六的基础上的,我在阅读时喜欢做简单的笔记,其实就是抄写一些作者的重要句子,用1234标记。这与作者的规则7不谋而合,这样我可以更清晰的掌握作者的重要观点。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环节我很少做到,读完之后我只会机械的接受作者的观点,但未曾质疑过是否解答了问题。

总的来说,当我们觉得对一本书使用分析阅读时,首先要做的是看书名、前言和提纲,掌握作者大致想告诉你什么,他的问题是什么;其次,阅读时,需要找到关键词和重要的句子,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与作者达成共识,掌握作者的重要观点;第三,我们需要用自己的逻辑和语言,架构框架,简述段落大意,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知识,而不是仅仅“读”书而已;第四,回顾作者的问题,找到作者的答案,判断作者是否完全回答的自己提出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阅读了一些字,却没有获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