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计划制定用了我太多时间和心血,因为周五要和万科再商讨,下午开会和伙伴们再沟通,今晚再仔细梳理………
绵竹市遵道学校“五育并举”三年行动规划
(2021——2023学年)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文件相关精神,以绵竹市教育系统打造全国乡村教育典范区为契机,以德阳市创建五育并举先行示范区为平台,打造“五育并举”全国乡村教育典范学校,努力服务乡村教育振兴,促进教育公平,特制订本实施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上级的领导下,在万科的支持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及省市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遵道教育全国乡村典范建设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与绵竹“高质量产业聚集地、高颜值旅游目的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目标建设有机衔接,服务乡村振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到2021年,“五育并举”全面育人教育理念基本更新,对接市教育局部署,及时启动“六大工程”和艺体、科技、阅读等“典范项目”建设,引进至少3名“首席教师”,培养至少5名学科带头人、30名教师骨干,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丰富课程资源,形成在德阳市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五育并举”实施策略。
到2022年,建成我校“五育并举”全面育人支持体系,建成智慧校园系统,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上升,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至少引进5名“首席教师”,培养10名学科带头人、40名教师骨干,道博课程和生态德育成为学校两项最重要的品牌,艺体、科技、阅读等“典范项目”逐渐形成绵竹市内有较大影响。
到2023年,形成“社家校”五育并举的良好共识,“五育并举”每一项都形成一个在德阳市内有名的特色品牌,培养全面发展的莘莘学子,产生一大批典范、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典范项目”稳步发展,学校建成为“文化浓郁、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家长放心、特色彰显、令人向往”的全国乡村教育典范学校。
三、领导小组
顾 问:解 冻 万科集团监事会主席
吴 艳 德阳市教育局副局长
唐永富 德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刘 强 绵竹市教育局局长
组 长:俞华平 绵竹市遵道学校校长
副组长:邓昌军 绵竹市遵道学校副校长
刘 丽 绵竹市遵道学校支部副书记
成 员:林真海 潘和全 张 见 张智 杨利芳 邓 杨 唐宽沁
谷 菱 年级组长 教研组长
四、工作实施
(一)五育并举,德育为先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完善“成长、成才、成功”德育机制。德育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强化完善学校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1.优化育人环境。一是营造爱党爱国、拼搏进取、仁爱满园的文化氛围,构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系统,形成自我教育能力,创建良好校风。二是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抓手,营造温馨和谐、书香浓郁、环境优美、富有激励性和创造性的班级文化氛围。三是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网络。
2.优化德育内容。一是构建生命教育体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担当生命责任,创造生命价值。二是加强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三是创建主题体验教育模式,根据德育内容和德育目标设置相关情境,使学生对真善美有切身体验,产生精神动力,形成道德观念,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完善心理教育咨询室建设,构建科学化、特色化的心理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塑造健康人格。
3.加强育人队伍。加强对教师教育新理念的培养,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自觉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特别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教育得法、充满朝气的班主任队伍,造就一批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优秀班主任。
4.开展五大教育。一是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悟道”。二是开展养成教育,让学生“立德”。三是开展理想前途教育,让学生“砺志”。四是开展道德教育,让学生“体道”。五是开展生态教育,让学生“固本”。
5.创新德育管理。一是推进“学科德育”,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充分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二是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教书育人“一岗双责”考核制度,承担起管理、教育和引导学生的责任和义务;三是完善学生自主管理机制,加大学生自主管理力度;四是形成以学生为主导的校园文化活动模式,开展一系列生动、具体、贴近学生生活的道德实践活动;五是推进德育评价科学化,完善学生评价制度,推行德育积分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优秀加特长”的学生。
6.强化思政课。遵行规律,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
(二)五育并举,质量为重
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教育减负提质引领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不断深化教与学方式变革,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学,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
1.角色转型,实现四大转变。
一是教师角色从“师长”变“学长”,把学生推到前台,自己退到后台,在学生向前跑的过程中适时调整方向。二是学生角色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发生,让学生的主动发展成为现实。三是教室功能从“讲堂”变“学堂”,教室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四是更多教师素养从一般向优秀转变,在万科的支持下,通过名师工作室建设,持续推动教师业务能力提升。
2.合作共生,强化团队建设。
一是注重教研组文化建设,以“品牌创建”为核心理念,各教研组通过“优秀教研组”“教研组成果展示”等活动加大教研组品牌建设力度,将语文组的经典诵读、数学组的趣味数学、英语组的英语戏剧、体育联盟项目、美术组的剪纸、科学组的创客空间和楼顶种植园等多个学科项目做强做大。
二是“四抓四促”促团队建设:学校围绕教育教学活动,通过“抓骨干,促提高;抓青年,促上进;抓典型,促竞争;抓团队,促合作”的方式,开展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发展的培养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努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三是实施团队“捆绑考核”:以一体化管理为依托,进行师资优化配置,实施课内分层,坚持“课内转差、课外拔优、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年级组、教研组为依托,进行捆绑考核,突显团队的合力。
3.优化过程,研究博动课堂。
一是着力“探究·互动”式课堂的研究:在博动课堂的探索中,要落实“探究”与“互动”两个关键词的研究。
二是着力“五个重点”的突破:把备课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方式指导上;把改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作业、测试)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当然,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还要突破难点、落实指导点、发展能力点。
4.评价引领,建构“三维八层”。
从课堂元素入手,从教师、学生、媒介“三维”切入,从目标达成度、预设关联度、结构清晰度、媒介适切度、师生参与度、过程开放度、资源生成度、成效扎实度这八个层面展开,提出博动课堂的“三级指标”,探索“三维八层”的评价体系。
5.减负增效,落实五项管理。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关于落实推进中小学生 “五项管理”的号召,手机管理抓落实,睡眠管理要保障,作业管理重“四规”,读物管理全覆盖,体质管理十落实,将做好五项管理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五育并举,体育为基
统筹实施学校体育发展规划,积极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自觉锻炼身体的积极性,构建“道博”特色体育赛事育人体系, 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能力、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意志品质,形成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充满活力、注重实效的学校体育发展格局。
1.开足开齐开好体育课。坚持体育教育不断线,完善体育设施,丰富体育项目,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修终身受益的体育活动项目,提高体育运动的技术水平。
2.积极研究体育教学工作。认真学习强化课程标准,加深对体育教学工作的认识,在工作中积极实施课改要求,转变观念,用现代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来指导体育教学工作,用创新思维,改革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终生锻炼的好习惯。
3.抓好“两操”和大课间活动、课外活动、特色体育活动。要让师生放下书本,走出教室、办公室,走向操场、球场,积极促进全校师生参与健身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同练,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
4.与益全程合作,在全校范围内推广跳绳运动。按照“摸底体测、教师训练营——体质提升、周期追踪——校园文化建设”的步骤开展跳绳教学活动,使全校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30%以上,合格率90%以上。
5.强化体育的育人意识,彰显体育的育人功能。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和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开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坚守位置的责任、遵守规则的意识、快乐共享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人格、百折不挠的意志。
6.抓好竞赛活动。进一步丰富竞赛内容,突出群众性和参与性,为每一名学生提供机会,充分挖掘体育竞赛的育人作用,实现体育竞赛与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体育教学、中考体育的有机结合。精心设计和办好体育节、球类联赛、广播操比赛、冬季长跑以及其他小型系列赛等体育赛事。
7.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橱窗、展板、微官网、家长会宣传普及体育知识,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构建人人关心学校体育工作的局面。
(四)五育并举,美育为要
1.寓美育于各学科教学。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美育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互渗透,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有效地实施美育。
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强化骨干教师的作用,鼓励教师学习艺术,增强美育责任和意识,努力打造美妙的课堂,用知识的严密美、结构美、深邃美来感染和陶冶学生。
2.开展课外美育活动。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美育活动,符合青少年学生活泼、求知欲强的心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美育活动之中。扩大学校美育兴趣小组活动,增加器乐、水彩画、书法等项目,坚持办好寒暑假乡村少年宫活动,培养、发现学生的艺术特长。
3.在艺术课中体验美。开齐开足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系统普及美育知识,将音乐、美术学科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科目,充分应用一切可开发的资源,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声乐能力、审美意识,从而激发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欲望,学会如何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培养和发展艺术特长。
4.把审美教育渗透到德育、智育、体育与劳育之中,以美铸魂,以美增智,感知运动美与劳动美。同时,以多样化的社团组织为载体,拓展审美教育时空,丰富审美教育形式,增强审美教育实践,形成美育研究与实践的共同体,塑造求真向善尚美的校园文化,陶冶大学生奋斗的高尚情操。
(五)五育并举,劳动为本
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1.通过课堂教学,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认识,增强劳动价值认同。
2.要加强劳动实践教育,丰富劳动形式,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重复性劳动与创造性劳动、个体劳动与集体劳动、规定劳动与志愿服务、勤工助学与公益活动等相结合;
3.创新劳动内容,要跟进和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变化,适时更新劳动教育的内容,提高适应劳动形态不断变化的基本能力。通过劳动教育,奠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态度,确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形成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价值取向,磨砺学生奋斗的意志品格,提高奋斗的身心素质。
(六)建设“五育并举”师资队伍
1.强化师风,以德立人
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和以德育德。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条准则》等师德师风文件,健全经常化的学习制度,坚持“党建领航”行动。
2.提升素养,能力强师
全面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五育并举”的教育学识和业务能力。培养一批全科教师。完善教师分层分类培养机制,积极储备学校干部、骨干后备人才。
(七)建立“五育并举”评价体系
1.健全体系,全面监测。充分运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业质量监测成果,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监测体系,突出考察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劳动实践等。
2.明确导向,科学评价。完善“五育并举”质量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增值性、发展性评价,突出考查教师坚持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从教行为、品德培养、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
五、保障条件:
1.学校设施设备先进。
2.管理团队拼搏进取。
3.教师团队开拓创新。
4.事业发展保障有力。
5.办学愿景明确清晰。
学校有上级的正确领导、大力支持,有万科集团的资金帮扶,有学校发展委员会的智力、平台、资源支持,有万科公益基金、松凯教育基金、吴氏助学金等的大力支持,有社会、家长的全力支持。
六、工作进度:
1.2020——2021学年度,启动并全面展开;
2.2021——2022学年度,形成并初见成效;
3.2022——2023学年度,落实并彰显特色。
七、政策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2.《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3.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
4.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5.《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