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都江堰同样不朽——读《山河之书》之《都江堰》有感

他与都江堰同样不朽——读《山河之书》之《都江堰》有感

        中国人没有不知道万里长城的,但确乎有不知道都江堰的。没有人不知道秦始皇和孟姜女的,但确乎有不知道李冰父子的。

        不过没关系,都江堰并不会因为不如万里长城名气大而降低它存在的价值。同样,李冰父子也不会因为不如秦始皇和孟姜女名气大而降低他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在余秋雨先生《都江堰》一文里,我们看到了都江堰给予成都平原乃至四川盆地的福祉,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历经风雨洗礼和历史沧桑,至今不仅没有成为西风残照下的废墟,而且仍执掌着亿万人民的生计,并且注定已成为一个永久性的工程。

        正如作者所说,万里长城当然则非常伟大,它展现了一个民族令人震惊的意志力。但是,万里长城的实际功能历来并不太大,而且早已废弛。都江堰则不同,因为有了它,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每当中华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从这个角度讲,都江堰要比万里长城更伟大。

        每一个伟大的工程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人物,比如都江堰就和李冰父子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

        秦国在司马错在那场与张仪攻韩还是取蜀的著名论战之后,由司马错率军攻取了蜀,从而把蜀作为一个富庶的根据地,还可以作为从南线顺江而下攻打楚国的出发地。没想到占领蜀地之后才发现,这里水患之严重,远远超乎想象。而水患给蜀地造成的灾患影响,不要说作为粮食的供应地,能不是大秦的累赘就不错了。所幸,一项任命改变了这里,从而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李冰任蜀郡守。

        作为蜀郡守的李冰要做的事,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灌溉。于是,作为蜀郡守的李冰,和他的儿子一起,手握长锸,站在滔滔江边,完成了一个“守”的原始造型。而从未学过水利的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一起,以使命为学校,经过实地勘测,钻研数载,制定方案,定出了每年淘滩修堰的制度,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的调节水流的原则,带领人民付出超常的艰辛代价,终于修筑成了都江堰,使四川人民从此告别水患,成都平原从此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而李冰父子总结出的“深淘滩,低作堰”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真言,直到现在,仍是水利工程的圭皋。相传,李冰的儿子二郎,就是在修筑都江堰的过程中沉没于波涛汹涌的岷江江水中。

        从余秋雨先生的文章里,我们了解到百姓对造福后人李冰给予了极高的荣誉,把他当作了神。当然,人不可能是神,但能给后人造福的李冰,却比神在老百姓心目中地位还要高。据说,位于灌县都江堰附近的灌江口二郎神庙祭祀的二郎神,其实就是李冰的儿子二郎。老百姓用这种最朴素却又最虔诚的方式,来纪念给他们带来福祉的人。用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来阐释人生意义的话,这个“死于两千多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的李冰死了吗?臧克家有言“有的死了,他还活着!”

        如若有人问死了的李冰,活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余秋雨先生作了总结:“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只因为他做出了和秦始皇比肩,甚至可以说比秦始皇更伟大的事业(仅限于修筑长城一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长城是“残忍、蛮横”的“雄壮”,每一块石头下面都埋着像万喜良这样的民工的白骨,才难免有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难寻夫君一面”的悲凉和怨恨;都江堰是“仁慈、透明”的“智慧”,带给人民的是“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和满足。

        所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与都江堰同样不朽——读《山河之书》之《都江堰》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