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23岁的最后一天

23岁这一年,1个学位,2个城市,15个国家……这一年发生的事情太多了,多到甚至有些杂乱无章。

关于留学

留学大概是我22岁那年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时间里,我也许都要为这个决定买单了。

一年多的时间,不短不长,刚刚好。长到足以让我见到雪山,冰川,城堡,王宫,短到我依然对伦敦,对英国,对欧洲充满好奇。直到今天我依然相信着,我和这所学校,这座城市,缘分未尽,未完待续。

London & UCL

有朋友回国后形容UCL的这段经历为“…眼睛既见过高山大海,也装得下寒夜的眼泪…”,除了赞同她的话外,这些“高山”、“大海”、“寒夜”、“眼泪”更像是对我前面22年思想、意识、观念、精神的总结和重构。

我其实是幸运的,哪怕过程曲折,我也真真实实得从一个西北小镇跳到了国际大都会伦敦,从不知名学校跳到了世界顶级学府,这种大跨度的跳跃如同过山车的冲刺一般,刺激归刺激,过程中的恐惧、窒息只能自己担着。

这一年中,我的心路历程可以概括为:憧憬,震撼,自卑,虚荣,麻木,再到接受。当然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秋招后竟然多了一丝平静。打完这几个词我仿佛看到了自己:

第一次走在伦敦金融城的街道上,第一次跨入UCL校门,第一次坐在台下听诺奖获得者的讲座,第一次翻看校史,第一次参加招聘会时连McKinsey, BCG都没听说过,第一次小组讨论一句都插不上,第一次presentation被怼it’s so boring,被西班牙老板开除……当然还有秋招中各种奇葩的面试问题、被以本科非211为理由直接拒绝(大概末流985不配211吧)等等。

终归,UCL是UCL,伦敦是伦敦,导师是导师,而我,是我。在上周收到正式毕业成绩之后,我们之间已然没有任何关系,大概唯一的是,我们都彼此希望互相越来越好吧。

欧洲15国

当踩着冰爪站着冰岛千年的、湛蓝的杰古沙龙冰川上,当把雪地摩托停在北极圈里已经冻成冰雕却仍然活着的植被旁,当看着欧洲极北之地的上空划过极光,我没法不对大自然和生命产生敬畏;

当走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乘着威尼斯河畔的小船,站在布拉格黄昏的广场,坐在巴塞罗那的广场喂鸽子,等着罗卡角海平面上欧洲最后的日落,品尝比利时的巧克力和冰淇淋,荷兰的奶酪,我也没法不对这里laid-back和浪漫的生活产生向往;

当然,卢森堡的银行大道,摩纳哥的赌场和游艇,尼斯的海滩,芬兰的雪山,还有每个城市都会有的教堂。

走过15国之后,我对这片孕育出如此丰富文化的地方产生了深深的敬佩和感叹,同时也明白了,从二战后至英国决定脱欧,欧盟依然也从未能将欧洲真正捏合的原因,在这片充满过自由,战火,不同文明,语言,文化的土地上,它们没法做到行动统一。

除此之外,平安夜不带欧标转换头和欧元就飞向芬兰,凌晨4点好心搭载我们去车站却被我们怀疑的司机,各种机场通宵,赶due,挤红眼航班的糗事,应该会和凯旋门前的车流一样,看不真切却又似曾相识。

那些人们

我的学生生涯,变数太大,经常走着走着,发现周围就只剩下我一个人了。但我又很幸运,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那么一拨人。伦敦的一年艰难中透着回忆的欢乐,我知道我会记得很多事,但我也怕忘记很多事,我是害怕时间的,所以今天还是尽可能回忆出来。

我和你们,

一起在去年生日去了本初子午线,

一起熬过每个论文DDL前的通宵,

一起走过15个国家,

一起看过牛津街和convert garden 的点灯,

一起成为圣诞节后圣诞村的第一批游客,

一起在除夕夜包饺子,

一起走过英国的四季。

当然还会记得

第一次见面就被怼的场景,

深夜谈话和一边嫌弃却又一边帮改简历,

考试前整理好提纲发给我背诵,神奇猜中全部的考试题目,

每周四下了Hedley的课后,固定的伦敦名媛xxx家的聚会晚餐

…………

离开伦敦前,我到了机场才和他们告别,我很不喜欢告别,特别是在本科毕业看到舍长的眼泪之后。我惧怕时间,时间可以抹平一切,但是告别的时间点,太残酷。他们说我太不够朋友,今年圣诞的点灯仪式,唯一留在伦敦的朋友说,“去年咱们一起去看的,今年没有你们,我都没去“。

其实,最后留下的那个,才最需要勇气。

昨天,三年多没见的初中班长请我吃饭,拿出了蛋糕说,“后天是不是你生日“,我忽然就觉得,一路走过的人,哪怕很多年后,依然会记得你。

“Hi,曾经和我一起看风景的人,今天也向你们问好呀,感谢指教,愿一如既往,未来也请多多关照“


关于上海

上海是我第四个追梦的城市了。高二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一定会来上海。兜兜转转,晚了6年,但我也还是来了。

很难讲清楚为什么会选择一个城市,因为欣赏的人,或者工作……亦或者干脆说,因为想要完成6年前的遗憾。

现在又多了一个理由,上海和伦敦,太像了。河水穿城而过,地铁线繁多复杂,即便到深夜也停止不了的喧嚣,陆家嘴的繁华更胜金融城。

在这里,我回想了如果我要是去了无锡做公务员,我要是没出国,我要是没转专业,我开始明白了不后悔的感觉,那就是:再回想起来,仍然不在意。公务员稳定的收入和环境,我不在意;原专业技术岗更好找工作、工资更高,我也不在意,甚至,我时至今日依然有些后怕,如果我没留学,没换专业,这得多可怕。

“回国以后经常精神挣扎,并倍感到压力”,和崇洋媚外无关,在这个自我探索,意识形成的年纪,汲取了不同的文化、生活和工作方式、教育模式、甚至是理论和知识等等,这些与我前22年所经历,所见到,所认为的,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带来的冲突、折磨和改变,让我和身边的人,乃至最亲的人有了太多不同的观点和想法。

来到上海也是一种逃离,逃离到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环境,在我思想意识更多形成前,不因为观点的不同而伤害身边的人。更相信,上海会和伦敦一样,多元文化、意识、阶级,交融、碰撞、平衡,最后被包容。

我的秋招还没结束,我也不知道未来我会做什么,在这座城市呆多久。到此,我突然发现,我已经没有了其他执念,从高考结束到今天这接近六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完成各种曾经的执念和遗憾,然而这些执念和遗憾,不过是当年午后阳光的一所学校介绍,MV或者电视剧里的一帧或者一个画面,可是转念又想,如果不是这些年少无知的执念,我也无法想象自己会在哪里。回头看去,所有改变命运的决定,都在和今天相比,相对普通的一天,相对无知且冲动的年纪,做下了。

看过高晓松写过的一段话“年轻的时候,每件事情你都想明白,因为老觉得,有些事情不明白,就是生活的慌张。后来等老了才发现,那慌张就是青春。你不慌张了,青春就没了。”

12年一轮回,结束了“慌张”的两个轮回,24岁这个轮回里,我会有什么执念,会完成什么事情,会遇见什么样的人,会和什么人一起走下去,下一个轮回见吧~

感谢父母,亲人以及陪我一走过的人们,经历和一切的一切,明天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在23岁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