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①】从第3视角观察当下情绪、头脑、身体的感受。
——————————————————————
一、事件:
张三:最近疫情影响,餐饮行业不好做啊,人员紧缺……
谢:这个疫情反反复复的出现,这应该会是一个常态。疫情稍微好一些时生意比较好,人员多一些。当疫情又起来之后,生意一塌糊涂,人员又少了,反反复复。
张三:中高层管理者需要培养骨干……。我觉得有时候能力重要,但人脉资源更重要,应该多出去,多聚聚,喝喝酒,听听不同经历的人分享……
谢:双手在后脑勺摊开,不置可否。听对方分享。内在有一些对话,张三很能表达呀,说话一套一套的,反而是我这个做培训的,静静的听,感觉说的还行,但内心不想承认这聊天方面不如对方。
张三:……酒店餐饮行业的高管大部分都是介绍担任……。
谢:静静听,没说话,听的有点不耐烦,想下班。
二、【头脑】想法:
张三的气场还是蛮强大的。一来到现场重心就在他身上。
其实说的很多内容都蛮有道理的。可是我为什么在抗拒呢?我又在抗拒什么呢?
我并不太认同,不过感觉开口说话,要么认同要么反对,太极端了。
好奇怪啊,我说话的方式是什么?更多的是问答式的,而不是闲聊式的。
这个场域,我觉得对方能够把场子活络起来,并不需要我去维护,所以我不开口说话。
我要下班走了,我还要去跑步呢。
感觉这样聊天方式没啥营养,我并不太需要。
会不会正是我觉得没有太多价值,所以是我不乐意去维护参与的一种方式呢,而这反而是我的弱项。
三、【情绪】表现:
张三来时还满期待的,有种魅力,感觉要带来一些干货。
因为要赶着回办公室,所以有点烦躁。
有点犹豫,感觉刚来一会就走不太合适。
但观点不一致时,压抑着不说话,有点难受。
坐车会办公室,轻松和期待,要去跑步了呀
四、【身体】变化:
喝茶时捧着茶杯,手指转动茶杯,不主动说话。
张三表达时,看着对方,一会儿就开始把手放在后脑勺,表示不耐烦。
五、发现&信念:
我发现自己如果有一定的规划之后,很容易跟着自己的规划走。如果没有按照计划的步骤去行动,就会焦虑不安。
在这个事件中,我发现和他们喝茶聊天影响到了我下班,同时可能影响到我接下来的跑步和晚上的计划,所以我有点不耐烦。
我为什么觉得这些计划优先级这么重要。因为我认为我正在固化这些好习惯,不能突然给断掉,我还没有真正的培养好,所以他特别重要,我也特别看重他。
我也特别的“惜命”,爱惜自己的身体状况,爱惜自己的健康状况,爱惜自己的计划,我不太允许外在的事物干扰到自己的计划。就像我做人做事很难全力以赴的投身其中,可能只会用力到90%,因为我觉得还要给自己留后退之路。
也许这就是很难成为某个领域的顶级人才的一个制约因素。当然同样也只有更少的机会拿到高峰体验。因为所有的高峰体验,必定是你用拼尽全力,声嘶力竭之后拿到的成果。当然这样的成果也不一定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发现自己的沟通模式更偏向于价值,而我认为的价值要么就是解决问题,解决能力这一类型的,更偏向于我要表达的内容。所以在坐下来喝茶聊天,聊的一些家长里短的话语,反而是我不擅长的,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要说这些话,而这些话语很难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在这其中我就发现一个情感的漏洞,我并不太擅长赋予这些我认为没有价值的事情更丰富的内涵。有很多人喜欢聊天,因为他觉得这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而我只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是否擅长赋予某种东西以更丰富的内涵,更饱满的情感。
比方说和女孩子、女同事聊天,大部分情况下我更擅长于解决问题,以理性的、线性的方式来讨论某种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逻辑关系。这种方式很明显。对于人际关系情感的传递和情感升级,帮助是极小。
六、调整
多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真实看法,真实思想。
——————————————————————
【主题②】每句话背后都有信念,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动机。分析1条动机&需求。
张三:原本今天想约你跑步的,不过我朋友来了,明天一起吧,正好我的腰带也回来了。(动机:想约你一起跑步)
谢:我昨天跑步看到一个人很像你。(动机:想告诉你,我昨天去跑步了)
——————————————————————
谢良清,2021/6/22→2021/08/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