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这个案例发现在爱如是的亲子教育沙龙上,林老师用家庭系统排列的方式——即请代表上台分别代表当事人的内在,以此来呈现当事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帮助当事人厘清内在的纷乱,解决育儿困惑。在案例中,解开了一层又一层的心理信念,不断向内走,而且走得很深,建议重复阅读两遍以上!
在今年六月的一次亲子教育沙龙上,兜妈提出一个育儿问题:周末和丈夫带五岁的儿子兜兜一起去攀岩,兜兜不愿意尝试一条攀岩路线,妈妈作了很多鼓励。兜兜却一直退缩,哭着脸不愿意尝试,妈妈说自己嘴上说着:“你试试看,妈妈相信你可以的,刚才你就做得很棒!”,听起来都是鼓励的话,其实妈妈知道自己的内在全是评判。爸爸坐在一旁看着妈妈和兜兜的拉锯,无奈地说:“孩子都发抖了,别逼他了。”最后,不欢而散。
妈妈很自责自己学习了许多爱和自由的育儿方法,怎么还有这样的评判,到底要怎样做到内外合一的接纳呢?怎样的方式才能真正的鼓励和支持到孩子突破和探索呢?
—▼—
听完兜妈的诉说,林老师沉吟了一下,说,你的内在有好几层心理活动,这其中包括各种心理和信念,我们把这些一一打开,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
于是,林老师邀请在场的学员上场当代表,一起重现攀岩事件中母子间的心理状况。我代表的是兜兜,妈妈仍是本人出场,其他的人分别代表妈妈和兜兜内在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或称为一系列的小我),即内心没有表达出来的声音。
—▼—
兜兜(我在扮演)不安地做着手扶绳索的动作,担心地看着脚下。林老师邀请了一个学员从后面轻轻地环抱着我,这个学员代表兜兜的内心活动。接着,林老师说一句,这个代表重复一遍这句话,这些话是:“这个攀岩挺难的,我可能爬不上去,还是不爬了。”听到背后传来的内在的声音,兜兜代表(我)有些胆怯地回头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敢,我不想爬了。”
妈妈站在离兜兜大约两米远的地方,看到兜兜代表(我)攥紧绳索的手,和无处安放的脚,不意觉察地撇了一下嘴。于是,林老师又请了一个代表1上场,这位代表1妈妈轻轻环抱住兜妈的后背,林老师对兜妈说:“这个代表是你的内在。”又转向代表1告诉她:“现在我说一句你重复一句”。
林老师和代表1一前一后说着下面的这些话:“这么简单,怎么会不敢爬上去呢?作为男孩子胆子也太小了,不可以就这样放弃的,我得推动推动他。”说完这些话,林老师问兜妈本人:“你的内在是这样想的吗?”兜妈点点头:“是的,是这样”。
林老师接着让兜妈自己说出当时她对兜兜说的话。
于是,妈妈本人对兜兜假假地笑着说:“你刚才爬得挺好的呀!妈妈相信你可以的,妈妈在这里陪你,来,来,来,我们往上爬爬试试。你肯定可以的!” (当然这个“假假的笑”不是妈妈有意而为,是下意识的,而且是事后觉察到的)
—▼—
说完,兜妈本人转头又对林老师说:当时我嘴里说着鼓励的话,其实我的内在评判有很多评判。
代表兜兜的我听到妈妈刚才的话,有一个直觉:听起来妈妈的话虽是鼓励的词句,但是心里其实能感觉到妈妈对自己的评判——妈妈对自己退缩的不接纳。
原来,妈妈的话里暗藏的批评兜兜还是接收到了,还是感到了压力。
于是,林老师引导兜兜的代表说:“妈妈根本不愿意接受我的退缩,她其实是有点生气了。我该怎么办?”听到这话,出于本能,兜兜代表(我)委屈地回头看妈妈,再次恳求:“妈妈,我想下去,我不想爬了。我害怕。”
这样的时候,孩子虽然对妈妈的情绪有顾虑,但这些顾虑是无法战胜此时的害怕感受的。
—▼—
听到兜兜的话,妈妈也似乎感觉到兜兜的害怕了。于是,在林老师又请了一个代表2上场环抱住代表1,并引导代表2说出兜妈第二层的内在心理:“你不是学了爱和自由很久了吗?爱和自由不是说要接纳孩子,要看见孩子吗?我不能这样评判他,这样不好,这样就不是爱和自由的妈妈了,这样就自废武功了。”这兜妈的内在带着觉察地叩问自己。
说完这些,林老师又问兜妈:这些话是你的内在想到的吗?
妈妈点头:“是,是,但是当时没梳理出来。”
妈妈还说她当时带着内心未梳理的纷乱情绪,焦虑地开口催促:“宝贝,别怕,有安全绳绑着你呢,你试试看嘛,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来,你先这只脚踩在这里,然后那里……”
兜兜(我)听到这些话,噙着泪水求助地看着妈妈,嘴里不停地嘟哝着:“妈妈,我想下去,我害怕。呜呜……你为什么不让我下去啊!你让我下去吧,我不想爬了,呜呜……”
—▼—
此时,作为兜兜扮演者的我感受到孩子的内心弥漫着对自己身体无法掌控的无助,被妈妈漠视和评判的委屈,甚至有一丝怒气隐忍其中,无处发泄。他当下的精力和能量,已经不是在“要不要攀岩”这件事上,而是集中在“我该怎么保护自己,让自己安全地活下来”那最原始的生存需求上。
—▼—
兜妈补充说,当时爸爸看不下去,他上前弱弱地说:“孩子都发抖了,算了吧。”
妈妈还说当时她听到爸爸的话,内在被搅得更乱了。身体里的各种声音轮番出击撕打成一团,眼眶红润,抿紧嘴唇,却又不知如何往下走,是允许孩子“失败”呢,还是霸王硬上弓,一定要搞出个结果来?
那时,妈妈盯着兜兜,却早已看不见兜兜,眼里涌动的是自己的情绪,心里的各个声音继续在吵架。妈妈说:“当时三个人就这么痛苦地僵持了一会儿,最后自己终于作出退让,恨恨地说:不爬就不爬了。转身离去……”
—▼—
妈妈说自己当时拂䄂而去,听到这个片断,妈妈的语言,妈妈的眼神,妈妈没有明说的内在心理,都使作为兜兜扮演者的我感受到一股深深的伤害。在兜兜的角色里,我清晰地知道自己是弱者,无力反抗强势的妈妈,也不可抑制地对妈妈开始产生了一些怨恨和怒意。这个可能会为未来母子互动埋下对抗的因。
—▼—
为了破解这个僵局,在沙龙现场,林老师继续请上了第三个学员上场当代表3,轻轻环抱着代表2的后背,她代表兜妈内在第三层声音。林老师引导她一句一句说出:“不能再责备自己了,爱和自由也不是这么快就能内化的。我看到我害怕别人评断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现在我跳出这个害怕被评断的层次,让我来看看兜兜的样子吧。”(在这里有一个停顿,林老师带领兜妈连同三个代表一起作了几个深呼吸,然后代表3紧接着再往下说)
“哦,我看到兜兜在害怕
。宝贝,对不起,妈妈看不到你的局限性,妈妈不接纳你的局限性,真对不起!兜兜做不到的时候,他需要的是我的帮助,更需要我的接纳。让我陪伴他,让他慢慢地学习,慢慢地探索吧。”
当代表3一句一句慢慢地,很走心地说出兜妈的内在心理时,兜妈本人泪如雨下!
作为兜兜的扮演者的我,看到妈妈的眼泪,有些困惑,有些触动,但我心里还是堵着,之前的那些无助、委屈、甚至愤怒的情绪都还在身体里。
—▼—
林老师观察到妈妈泪如泉涌的强烈反应,询问妈妈还可以继续吗?妈妈坚定地点头,看起来当下妈妈既脆弱又勇敢!
于是,林老师请了最后一位代表上场,她是代表4,代表兜妈内在的第四层,她环抱着第三位代表的后背。林老师说一句,代表4说一句,把兜妈内在第四层宏大包容的能量信息表达给前面的每一层听:
我看到你(外显的表层——兜妈)假模假样的鼓励;我也看到你无觉知的评判和不接纳(兜妈的内在第一层);我看到你受益于“爱和自由”教育的学习,也看到你因为这个学习而带来的评判和困扰;我还看到你害怕别人对自己“不是个好妈妈”的评断(第二层);我看到你一路的学习、成长和进步,每次一点点,有挣扎有痛苦,这都是好的,虽然不容易,但每一次都带入更多的觉察(第三层)!对你的所有,我没有评判,我只有悲悯,我接纳你所有的面相!我爱你!宝贝,你放心地向前探索吧!我在这里,我一直都在这里!我支持你,包容你!请深呼吸,感受我的存在!!我在你周遭的每一寸空气中,我遍布所有的空间,我在!我是爱,我是慈悲,我是包容!我爱你!”
代表四是深藏在1、2、3层内心活动之内更深层面的宏大能量,是博爱的,是包容的,是超脱所有心理活动之外的“无我”、“高我”,甚至是链接宇宙能量的。
听着这些具有很强的疗愈力的语言,兜妈本人的眼泪不断从脸上滑落,她闭着眼努力地调整自己的呼吸,一遍一遍吸收着这些能量。许久之后,妈妈的眼睛终于停了,睁开眼,表示自己好多了,情绪也平静多了。
—▼—
妈妈的情绪处理和转化之后,就可以解决和孩子之间的嫌隙了。
林老师示意大家不要松开,她请妈妈带着重叠着的四个代表向前走了两小步,靠近兜兜(我),看着兜兜(我)的眼睛。并且请兜妈一句一句这样说:“宝贝,妈妈看到你的紧张和害怕了,妈妈很抱歉,刚才对你有一份评判,不愿意接纳你的退缩,那是妈妈自己的障碍,与你无关!对不起,妈妈给你造成压力了!现在妈妈看见你了,你可以凭自己感觉决定继续不继续,无论你选择什么,妈妈都接纳,妈妈都爱你!”
听到这一段话,作为孩子的扮演者的我才完全放松下来,并且心无芥蒂地接受了妈妈的道歉。心中堆积的情绪也瞬间消散。当我放下生存危机的戒备,放下对妈妈的芥蒂,开始轻松地重新关注攀岩时,心里竟冒出“这攀岩我可以试试看,把脚踩在这里应该可以”的念头。
这个念头一升起来,我就很惊奇:原来,当孩子不被环境逼迫,不与他人的情绪共生时,他就不需要分配精力去对抗环境,保护自己(身体和心灵)。他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此时,生命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天性就会成为他的内驱力,推动他迎难而上。
林老师备注:
之所以对这个案作这样一层一层剥解,是因为妈妈对内在的一些心理和信念不清晰,里面缠绕着非常多层,全拧在一起。所以当冲突到来的时候,她会有一种理不清的感觉,最终导致情绪取胜,以非理性的方式收场。只有将这些心理和信念一层一层剖解出来,摊开来,这些才能被意识捕捉到,从而不再受无意识和无觉知的掌控,这样觉察力(醒察力)就提高了。以后再遇上这样的情况,被训练过的觉察力就会帮助她梳理头绪,作出最适合当下的、最清晰、最有爱的反应!
同时,解释一下内在第四层:这一层,从心灵的层面来讲是爱与包容,慈悲与力量,从宗教信仰来说是神的能量,上帝的能量,佛陀的能量。现场我播放了疗愈性很强的宗教音乐,带领兜妈和学员们感受身边每一寸空气都弥漫着无条件接纳和包容的感觉!
在这个个案中,兜妈的内心因为被看见而得到了疗愈!最后,当她真正接纳和放松下来的时候,孩子反而开始愿意尝试了!
所以当很多父母说孩子不勇敢、不愿意尝试时,都不一定是孩子的问题。这些父母大都存在如兜兜妈一样的问题:把评判包裹在内,把期待包裹其中,说着鼓励的话,看似在鼓励孩子,其实暗中传递的是不接纳、是成人不甘落后的功利心!
父母如果不醒察自己、不放下这些微妙的功利心,相同的故事,就会在你和孩子之间一遍又遍地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