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个我们都做过 却不知道是从明朝流传至今的春节习俗

“奉天承运,皇帝诏约”

我朱元璋,虽然作为劳模,一年365天无休,不过今年过年就破例给你们放一天假,也给我自己好好放放假了,你们都去嗨皮吧。

虽然有开玩笑的成分,但是明朝的时候确实有因为春节期间而放假的习俗,并且还不仅仅大年初一这一天呢,在冬至,皇帝的生日这些日子,全国人民都是放假的。朱元璋也是很喜欢春节的,从他大力推广贴春联就能看出来了,不仅喜欢推广,还喜欢自己写,一个人写还不够开心,还要拉着一群大臣一起写。时不时还乔庄打扮去老百姓家看看别人的春联写的是如何的,爱江山更爱写春联的一位皇帝。

皇家春晚

年味不仅仅是现在的说法,从明朝开始过年就已经有了浓浓得年味了,那时候比较有名的,并且充满春节气氛的节目当属是宫廷举办的“皇家春晚”那时候的春晚可不是现在在大年三十就热热闹闹响起的春晚,大明朝时期的春晚可不是在年三十,而是在元宵节的时候,在朱元璋时期全国人民放假的时间非常的少,而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也就是永乐七年(1409年)就比较豪气,仅仅在元宵节就放假10天。

不仅如此,朱棣还给人们一个更大的福利,那就是“鳌山灯会”,每年元宵佳节的时候,大明皇朝的皇家宫廷内搭建的巨型烟花景观,因为整个搭建形状和“鳌”很像,故名为“鳌山灯会”。

从永乐7年的元宵节开始,这个盛大的灯会更是高调的开放,君臣同乐的意义十分重大,也可以说是堪称明朝版的春晚,如此空前绝后的灯会,每次的花费都是巨大的,开始的时候举办一次灯会就要花费数万两的白银,到了万历年间,一次灯会就花费高达数十万两白银,从上年的12月就开始筹备,把各种设计独特的烟火层层叠加起来,通常都会堆积13层,高数丈,等到元宵节那天,鳌山上就各种的彩灯闪烁,绚丽的烟火不停的燃放更有优美的音乐,各种舞蹈,简直就像是现代版的春晚。

从明代文人墨客的笔下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场景是多么的盛大,明朝的才子唐伯虎在游学京城的时候,亲眼看到了“鳌山灯会”,激动地写下了一首名诗:

“仙殿深岩号太霞,宝灯高下缀灵槎。沈香连理三珠树,彩结分行四照花。水激葛陂龙化杖,月明缑岭凤随车。”

那时候的“鳌山灯会”,虽然只有宫廷的里面的大臣和皇室成员能够享受,但是也给后世的我们提供了参照的意义,节日的仪式感是传承下来了,我们现在每年的年三十,无论是央视春晚,还是地方性的春晚,甚至还有“村晚”,都是仪式感的一种表达,和和美美的日子里,就应该开开心心,不是年味减少了,而是我们都长大了,对于过年的气氛不那么的在乎了,其实认真的想想看,过年的时候能做的事情很多,年味儿一点没少,只是我们长大了,在乎的东西也不同了。

逛街治病

逛街治病?可能很多人看到这里会纳闷,逛街能治什么病呀?肯定又是什么古代的传统东西,才不要流传至今呢,您慢点,且细看我给您讲,也许看完你就不会这么认为了。

先前说道,皇家里面有“皇家春晚”,可是老百姓在这节日里面也不能闲着呀,毕竟有这么多假期,宅在家里多闷呀,就寻思着出去逛逛吧,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很像我们今天过年在家没事出去逛逛花街,买束桃花走走桃花运的日子呢?

没错,就是这个意思,只不过卖的东西可没有我们今天的多了,规模也没有今天的大了。

如果要说规模,当属是正月初一在北京城举办的城隍庙会了,从早上开市的时候,就有各种的货物摊点一字排开,把刑部衙门前面的大街都占满了,那叫一个热闹呀,那时候的小贩可别小看他们,从礼部尚书于慎行的《谷山笔尘》的形容我们就可以知道:“庙会上卖油盐酱醋的小贩,家产都有上百万两,比自己的正部级俸禄还要多得多。”

每年元宵还会有“灯市”,北京东安门外大街上的灯市就有全国的奇珍异宝汇聚在这里,还有欧洲进口而来的西洋宝物,杭州寿安坊的灯饰更是荟萃了全国各地的糕点,像张岱这样的风流才子,长途跋涉也要到杭州一尝寿安坊的糕点。

刚才说到的“逛街致病”,说的可不虚,这个在北京城的灯市最为常见,那时候的京城妇女,他们常常在灯市上逛来逛去,就是只看不买,走上个一夜也不会觉得累,美其名曰:“走百病”,意思就是在灯市上面多走几圈,在严重的疾病都会被甩走。

虽然咋一看会比较的荒唐,但是我们今天不是也有很多人在外面逛街,也是只看不买,享受的就是逛街的乐趣,只不过相比于古人,我们的理由会没有那么的荒唐,但也是消遣时间的一种方式。

拜年

我们今天在年初一开始都喜欢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把自己的新春祝福送到最亲的人,这个习俗可不是现代的我们才有的,早在明朝的时候就存在了,不过那时候的明朝人拜年可没有我们现在这么轻松,他们的拜年方式可是会“累断腰”的。

先来看看官员之间的拜年,其实并没有这么的复杂,官员之间的拜年不用带礼物,客人来到家里,起笔签个名,就算是拜完年了,比我们今天用手机拜年还简洁。

可是给亲朋好友拜年可就没有这么轻松了,以《水东日记》的记载:

“北京的家庭元旦前三天就要祭拜祖先,到了大年初一这一天全家起床之后要先罗拜天地,然后就要出去拜年,路上只要遇到亲友就要当街叩头”

用明朝臣子邱俊的话说就是:“出去走一圈回来,腰都要累断”

而明朝时期南方的拜年习俗就显得较为简单了,像明朝时候的杭州,家里摆上酒水,客人来拜年就得喝上点酒水才能走。

贺岁大片

是的,你没有看错,明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贺岁大片的存在,不过那时候的贺岁大片可不是像今天这样在电影院里面播放,而是更加的隆而重之。

戏曲发达的明朝,每年在春节前夕,就连大户人家请戏班,唱堂会,都得提前两个月预定,有一定规模的戏班子,春节期间每天连续演出,生意十分的红火,更大的当属春节期间各地的庙会,说这类庙会演出都是请名声最响亮的强大戏班子演最高难度的剧目。

不仅仅是舞台上唱唱戏,而是翻跟斗钻火圈,外加各种腾云驾雾的特技,演一场布景、道具的花费就有上万钱,演出人员的工资也要上万钱。和今天电影院里面的贺岁大片的制作成本也是有的一比的。

和戏班子唱戏的大成本制作还有得一比的,那就是明代的运河枢纽临清,这部贺岁大片也是独具特色的,每年迎春的这一天,36行的老板们就会凑上几万钱演出费,亲自扮成当时各种火热剧目里面的人物,比如孙悟空,吕洞宾,诸葛亮,猪八戒等等,而且哪家老板掏钱最多,扮的角色分量那就越重,然后就在锣鼓喧天,沿街招摇每次都惹得沿街人山人海的围观,就为了祈求来年的好财运。

全民狂欢,全民娱乐,和我们今天到电影院里面看贺岁大片的日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各种大成本制作的电影,在大年初一上映,吸引全国各地的人到电影院观看,只不过不是为了祈求来年的财运,而是利用春节的氛围,赚取收益,目的不同,但是同样是在传递着快乐。

撒欢

我们今天的春节是放假和尽情玩耍的日子,而在明皇朝的时候,也是各种的撒欢,用明朝时期,杭州的方言来说,那叫做“放魂”,从正月初一开始就尽情的玩乐,很多明朝的年轻人也是喜欢在庙会里面玩耍,吃喝玩乐。

而在《豫变纪略》就有记载:

“即使在明代河南农村地区,节日期间的吃喝风也十分热闹。就连平日里省吃俭用的老农,也会在春节期间特意穿上华美的丝绸衣服,揣上几百钱就骑马出门赴宴。只要能每席送上百文钱礼金,就能吃上一顿上好的宴会酒席。好些人的一日三餐,全在酒宴上穿梭。”

明代中后期的节日宴请风气更是奢靡至极,有钱人的聚会就成了动物的大展览,像熊掌、猩唇的奇特的食材,春节期间常吃的是司空见惯,就算是中等人家的宴席花费通常一顿也要有几十两。

我们今天过年,也是大鱼大肉的吃上一日三餐,喝上一口美酒就更加的美滋滋了,而在明朝喝酒风就更加的奢靡了,明朝的有钱人,家家都自己酿酒,越是有名望的家族,春节宴请宾客的时候都要摆上自己家酿的美酒,每一坛都价值连城。

当时,淮安一府每年酿酒就要消耗100万担小麦和1000万担的米,而这些酿成的美酒一半是消耗在春节期间,可想而知明朝人的春节喝酒喝到有多坏,不管有多欢,到了正月十八的时,也就是明代春节的收耕日,用杭州话来说就是收魂,不管玩的有多欢,从这一天开始就要从此收心开始新的一年打拼了。

明朝人从正月初一的放魂,到正月十八的收魂,和我们今天的春节假期也是很像的,我们从年三十放假,年初七就上班,为新的一年而打拼。这些习惯都是从明朝开始就已经有,而且流传至今,说明这些习俗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约定俗成的,短时间内都不会改变的。


过年早已经成为中国人每年必过的节日,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一家人团团圆圆,开开心心的逛花街、看春晚、看烟火、赏灯饰,猜灯谜,各种的春节习俗,其实一点都没有少,年味的多少不会改变我们过春节的习俗,无论年味多么的淡,这个春节我们都要过,并且要一家人和和美美的过上一个团圆年。

努力吧!少年!

关注文化历史,关注@孤篇;

铭记过去,共同成长!!

我是孤篇,一个专注于文化历史的95后青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五个我们都做过 却不知道是从明朝流传至今的春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