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随园诗话》(713)

【原书卷二·六八】

同年邵叔岩太史《玉芝堂四六》一编,直逼齐、梁,诗亦高雅。掌教常州,余泊舟相访。别后寄七律四章,有句云:“兴来不觉风吹帽,坐久方知露湿衣。”《北归》云:“终朝济水随船尾,尽日淮山在眼中。”

邵叔岩,指邵齐焘,(1718年—1769年),字荀慈,号叔山,江苏常熟人。幼异敏,读书晓大义。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居词馆10年,纂修书局者再。尝献《东巡颂》,时称为班、扬之亚。性夷旷,年未40,即罢官归。自颜其堂曰“道山禄隐”。主讲常州龙城书院,黄景仁、洪亮吉皆从受学。齐焘善为骈体文,意欲矫陈维崧、吴绮、章藻功三家之失,故所作以气格排奡、色泽斑驳为宗。著有《玉芝堂诗文集》9卷,《清史列传》行于世。按:本条诗话中将“邵叔山”错刊为“邵叔岩”,另有不少书籍中将“邵齐焘”错为“邵齐涛”。见“乾隆七年进士名单”,“邵齐焘”为二甲第十名。

四六,音sì liù,文体名。骈文的一体。因以四字六字为对偶,故名。骈文以四六对偶者,形成于南朝,盛行于唐、宋。唐以来,格式完全定型,遂称“四六”,也称四六文或四六体。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若夫笔句无常,而字有条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唐·李商隐《<樊南甲集>序》:“作二十卷,唤曰《樊南四六》。”骈文以“四六”为称,盖始见于此。宋·邵博《闻见后录》卷十六:“本朝四六以刘筠、杨大年为体,必谨四字六字律令,故曰四六。”

济水,中国古代四渎之一。古济水的流向在《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汉时,济水在定陶北入巨野泽,出泽流经梁山东至安民亭南接汶水,又北经戴庙东、埠子头西,至鱼山向东北入渤海。唐末断流。济水流经河南、山东两省入海。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地貌的变迁,济水在东汉王莽时出现旱塞,唐高宗时又通而复枯。济水消失的原因是黄河多次改道南侵,逐渐冲入济水河床而入海。济水“安宁”(现济宁市)就是原来济水中间北上的地方。黄河下游地段以及大清河(原址为东平湖到黄河入海口一段)、小清河(东阿镇西东平湖入黄河的一小段河叫小清河)就是原济水故道。现处于黄河岸边的山东省济阳县和济南市的地名,就是最好的明证。

淮山,古山名,一在今湖北南漳县东北,亦作维山。一为《汉书·地理志》载在汉中郡房陵县:“淮山,淮水所出,东至中庐入沔。”但根据上下文及古诗词中对“淮山”一词的用法,淮山应是泛指淮河流域的山脉。淮河地处中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之间,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及湖北5省,流域面积274657平方公里,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唐· 韩翃《送齐明府赴东阳》:“绿丝帆繂桂为樯,过尽淮山楚水长。”唐·李商隐《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淮山桂偃蹇,蜀郡桑重童。”(个人看法,敬请方家指教)

(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读《随园诗话》(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