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上岸》读后感

育儿先育己。

教育孩子的路上,妈妈们要有宗教般的虔诚,历经磨难与煎熬,完成自己的取经、修行之路。——题记


《上岸》讲述了一位北京海淀妈妈在起跑晚3年的情况下,将管理世界500强企业的方法,迁移到教育孩子上,最后儿子小升初上岸海淀六小强中学的心路历程。全书以作者儿子花生小升初,外甥小布丁幼升小为主线,记述了海淀小升初与杭州幼升小过程中,妈妈们的规划与选择。顺理其中观点如下:

妈妈的佛系状态持续不了太久

文中的妈妈在花生四年级前自认为是佛系妈妈,原因是她没有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相比较儿子上的海淀重点小学的其他学生而言,她有些另类,当然她儿子在学校的才艺特长班不计算在内。在孩子上到四年级时,在儿子表达了想和好朋友去同一所名校时,她那点比较出来的佛系随即烟消云散,开启鸡娃模式。

特长就是花时间特别长

文中的花生和小布丁在特长方面,我看完全书没能找到具体的项目,但作者对兴趣和特别的理解很特别,说只有将兴趣发展成特长,在小升初中才有意义,特长就是要花特别长的时间。文中有不少例子,提到一位“你不行,我来”的妈妈陪儿子学钢琴,最后自己放飞了音乐梦想,飘洋过海去深造;然后就是价格不菲的学费,动辄四位数一小时的名师课时费,让我这二线城市的小民又一次看到自己的天花板。

关于教育


养孩子就像开公司,家长就是CEO。培养奥运冠军还要一个团队,培养牛娃同样需要整个家庭的投入,不管是金钱、精力还是时间。

教育是让孩子为未来做准备,学校则是让孩子成长的地方。为未来做好准备,不是说取得一张名校文凭所有问题就全解决了,也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通过考试,而是获得能力、责任感、自信和智慧。

教育是一个终身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时一地的得失。升学、高考、留学只是某个特定阶段孩子内在积累的外在展示,一个人生命中的真实积累不会因为这些事件顺利与否而发生改变。即使碰到一些暂时的困难,如果孩子持续努力,不断精进,那么最终还是会获得和自己实力相配的人生。


读着上边的话,觉得特别有道理,然而对你有什么用呢?孩子没有考上名校,好吧,我们还有终身学习,慢慢来就好,那么一直如此呢?学校是成长的地方,社会难道不是吗?难道这些责任感、自信和智慧可以凭空长出来吗?在这里我没有看到教育的“车前灯”,只能信“神”在。

小结

我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坐标二线城市,我们的小升初政策从考试到摇号+面谈,再到全部摇号,帝都的政策就像一根指挥棒一样,永远是上行下效。因此,这也是我打开这本书的第一动力。按理说,我与作者在感受上存在共频的可能性,毕竟孩子们所处的阶段大体相似,但读完之后,除了个别点共鸣一下外,和看纽约上东区妈妈们需要铂金包一样,不可想象。

首先,作者自己足够优秀,当年高考分数超北大,就业于世界500强企业,儿子有海淀的户口,这三点足以证实她人中龙凤,手握着常人无法企及的各类资源,比如她有机会和十一中的校长面对面,同学朋友家的孩子动不动就是国外名校,她可以最近距离的接触清北学霸等。这些信息很耀眼,但对于普通父母,需要的是方法,而非大量成功案例的堆积,而且”样本“极具不符,到头来只看到了差距,没有行动之策,徒增烦恼罢了。

再者,这本书我最想看的是”上岸“历程中,孩子的感受。因为父母为孩子升学经历的都差不多,市面上此类的公众号、书籍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但文中主角花生的个人感受很少,有两遍日记,写的完全与妈妈同频,不得不感叹又是一位别人家的孩子。想找一找孩子的自驱力来源,真的很难。

最后,看完这本书,我更应该冷静下来理顺自己手里的资源,教育没有可比性,大家所处的环境差异太大,孩子的自驱力很重要,内心充盈、自信阳光才能长期主义的路上有一点点筹码,这些道理大多愿意找书看、听孩子上岸父母讲的妈妈们,很容易接受,但如何做?坚持多久才是她们最大的疑团。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一段肩并肩共同成长。

看书读人生,求取真经,妈妈永远在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上岸》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