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五中记忆(1989-1992,上)

              ——参观印象齐都之课本博物馆有感

        感谢姐姐张萍,帮我迈入马尚联中的校门;感谢父亲大人,让我在通过张店区中专预选考试后,放弃考取中专并选择淄博五中(山东省首批重点高中之一)作为我深造的学校。

学习成绩于我倒是无忧,让我担心的是体育成绩,五个项目我一个不过,概因自己的运动智能没有得到有效开发,自己又疏于锻炼的缘故。(等到上了青岛大学,才慢慢地,将立定跳远、曲臂悬垂和1000米长跑这三个项目考及格。)当时中考结束后,父亲还找村里的建修叔,去小西湖绿化带当了几天小工推砖。后来因为人多自己个子小力气少,干了没几天就回家了。

        回家后赶上发中考成绩,我是89年参加淄博市中考的,总成绩536.5分(满分660分,含史地生100分,其中生物实验考显微镜操作等40分),按入学平行S形分班的学号推算,我的入学名次应该在17号*6个班=102名左右;还记得当年的中考状元是于新颖606分。

初升高的那个暑假,忘了自己是怎么过来的了,还上了几天的初升高衔接班,这也是五中的老传统,每门课讲学习方法和几个知识点,印象比较深的是跟王雷一起被英语孙老师叫上去听写单词,我只得了10分(每错一个单词扣10分)。

      高一基本上是在适应阶段。刚从农村升入高中,很多情况尤其是住宿生活需要去适应,自己的自信心也需校正,再加之还没有树立考大学的目标,就这么着浑浑噩噩地到了期末。那一年的物理题特别难,我只考了30分左右;数学考试的主要内容是立体几何,也是我的弱项,只考了50多分,总成绩在班级39名,实在是不能再低了啊。现在回想起来,是立体几何部分没跟上趟。再细究原因,是没有空间的概念和缺乏立体的感觉,所以从小开始就让孩子多玩木质积木,培养小手的触摸能力和空间的想像力。

       暑假只有奋发图强了,否则高中毕业只有回家种地的份,而且还不一定能种好。骑着自行车去周村新华书店和南定新华书店各买了几本教辅书(那时候还没有志鸿优化系列哈),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本胡炯涛老师的《高中数学教与学》。胡老师是北师大附中的数学老师,这本书讲数学可以说是深入浅出。吾以为“教与学”这个名字道出了学习的本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缺一不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那个挥汗如雨的夏天,我扎扎实实地学了2个月。还做了一本蓝色封面的北京市海淀区高三数学同步试题,然后就着把家里能找到的数学题、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能做出来的都做完了,包括二哥在昌乐特师上师范时买过的数学书。

       高二文理分班,感谢高一时班主任田如山老师(现淄博市实验中学物理学科主任)的鼓励,我选择了理科。他虽然从高二起不再带我们,但是我们33级6班被保留了,除了分到文科班的同学外,我们班整体变更为33级3班。与之相伴而来的,是我的学习成绩放了个卫星,期中考试成绩跃升至班级第2名,级部15名,那次曹玉荣在班级和级部都是第1名。我也由此获得了在五中的进步奖学金。但是毕竟基础不牢,知识点有欠缺,在过春节的那次期末考试中,物理50+,期末考试又反弹回差不多20名。

       感谢班主任&化学老师邹玉荣老师(现淄博市实验中学退休教师)的信任和支持,还有物理孔依君老师,让我明白做题不在多而在精,在于自己的领悟,于是我慢慢地将自己的弱科物理补了上来。高二最后一次期末考试,我发挥得很好,数学科目的优势在这一年中也得到王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还记得那次代数和平面解析几何是分开考的,各100分,题目很难,考完后很多同学眼睛都绿了。但还是没敢多想,并且过了几天再回学校拿成绩放假时,走廊里同学们那异样的眼神里的意味;因了数学成绩的缘故,期末考试我考了班级第一,级部第4名。这也是我在整个高中阶段的最好状态和最好成绩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五中记忆(1989-1992,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