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这种素质低的人少数存在就好了

滴滴打不到车,因为需求旺盛加价,3.5公里的距离专车50起,最后决定骑共享单车上班。走了两公里,报修了3辆小蓝,还有若干辆肉眼就能看见的坏车,还报修了扫码后显示骑行了159小时的小黄车,更让我气愤的是强行扣我2块钱。


前不久,看过一些文章谈到,这是一个人人买得起自行车的时代,共享单车的出现非常鸡肋,如今出现了堆积如山的废铁垃圾,影响市容,还出现押金挪用等丑闻。我不以为然,也发过这样的一个朋友圈:共享单车是中国创新的产物,不是舶来品,很好的解决了一二线城市最后一公里交通的问题,让很多上班族受益,这确实是一个人人买的起自行车的时代,但是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不怕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小偷惦记、可以随用随取的自行车。

我想共享单车是要坚持做any moment,只是三年下来,理想终究是理想,用户的感受是坏车比例越来越高;毫无意义的报修;坏车尸身无人处理。

据公开信息,每十万辆单车,配备的运维人员不到50人,根本无法承担车辆的运维任务,给本就超负荷的城市管理重重加码。

共享单车毫无疑问是重资产运营,采购大量单车投放在根本无法控制的消费场景中,而用户最后一公里出行数据根本无法像滴滴出行的数据构成完整的用户画像。因为这些自行车一去不返,损坏率极高,除维修费用以外,还需要持续不断的投放新车保持规模。但单车只有工作日上下班高峰期使用覆盖率高,其他时间均处在闲置状态,向用户收取的低廉的骑行费用,根本不能弥补。

小黄车报修了依然要扣费,金额不大却不合理。据说,之前报修是不需要付钱的,但是很多人钻空子骑了车再报修省了一块钱,这丑陋的人性。

其实我是不气愤共享单车的,真正让我伤心的是很多人根本不维护共享单车,是“公地的悲剧”。

1968年,美国学者哈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地的悲剧》的文章。英国曾经有这样一种土地制度——封建主在自己的领地中划出一片尚未耕种的土地作为牧场(称为“公地”),无偿向牧民开放。这本来是一件造福于民的事,但由于是无偿放牧,每个牧民都养尽可能多的牛羊。随着牛羊数量无节制地增加,公地牧场最终因“超载”而成为不毛之地,牧民的牛羊最终全部饿死。由于公共产品的使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往往使得它在使用过程中落入低效甚至无效的资源配置状态(摘自百度)。

早上小区门口已经没有可用的共享单车了;往前走200米有一些门店,这个时候能找到一辆能开锁能用的单车简直是上帝的宠儿;但是,每次经过一家名叫“x群”的生鲜店,就会看到送蔬菜的箱货车会把单车全部撞到,或者在车厢下面,或者是草丛中。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个例,作为一个服务社区的生鲜店,竟然连这么一点社会责任感都没有,我很少去那里消费,虽然价格低,但是下班后往往蔬菜水果都很不新鲜,环境一般、服务一般,但是早上时候还是能看到很多老人排队结账,这家店依然能够持续经营下去。

也许社会中的“x群”们,才真的是共享单车的终结者。

真的,很多时候,GDP多少了,房价多少了,就业如何了,这些光鲜亮丽的数字背后,是经不起细看的层次不齐的素质水平,大家都在为钱疲于奔命,谈什么素质,所值几钱?

不禁想起一个视频,交警问一个闯红灯的女生,为什么闯红灯?那个女生说“我就是一个没有素质的人,大家不要向我学习,我们这种没有素质的人少数存在就好了” 

这是一个可笑的段子,但是怎么笑得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像我这种素质低的人少数存在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