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时间】2018年5月6日
【主题】 比比记忆力和默契程度
【对象】初中部学生和高中部一名学生
一、课程目标:
上次,按照自己对孩子的理解,采取对症下药的办法,给孩子们精心准备了一节关于注意力训练的课程。整个效果显示,这是一节成功的注意力训练课程,它的内容值得借鉴。可惜的是,上次,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参与了活动。有五名孩子因为学校的其它事情而未能参与,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相对的遗憾。
基于此,以及孩子们一贯的活动表现——注意力分散,秩序混乱。我们认为,这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一年两年能够改变的现状。同时,我们也在想办法积极应对孩子们的现状。因此,我们想通过引导孩子关注学习,关注记忆的游戏,一方面诊测孩子们的学习现状,另一方面也加深对他们的整体了解。不管怎样,我们说,春天就忙春天的事。孩子们现在刚好是学习的阶段,学习知识,为将来的生活以及走向社会做好准备是他们的主要任务。所以,我们设计了本次的游戏。二、前期准备:
(一)辅导教师的手书教案
(二)粗炭笔写在A4纸上的四十多个成语。
(三)奖励获胜小组和个人的书籍和糖块。
三、具体步骤
游戏一:记忆力大考验。
孩子们围成一个圆圈,从指定的第一个孩子开始,顺时针方向发言,第一名孩子说:今天我吃了一个AA(食物名称),第二名孩子接着第一个孩子说:今天我吃了一个AA, 两个BB,(食物名称),然后第三个孩子必须先重复前两个孩子的食物,然后再说出自己的食物,以此类推,进行下去,时间为十分钟。这中间有人说错,则退出比赛。坚持到最后的学生即为获胜者。
游戏二:心心相印。
通过手心手背的游戏,确定两两的组合,一共有七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人解释,另一人猜测事先准备好的成语。(不能说出成语上的字)。每个小组时间两分钟。猜出成语最多者胜出。
四、活动总结
因为高年级只有一名学生,所以也临时来参与初中部的活动。同时,李静陈斐等几位老师也临时加入,帮助做了许多必要的工作。
记忆力考验的游戏,在设计时,内心是犹豫的,不知道这样持续下去,会不会有很多孩子知难而退,败下阵来,而使得游戏无法进行下去。但是,在现场,当我一宣布完比赛规则,孩子们马上迫不及待的开始了,我没来得及听清楚他们所讲的食品,三四名学生已经过完,好在参加活动的孩子们都很清楚,一旦有同学说错,很快淘汰出局。同时,陈斐老师的参与也给孩子们带来了热情和力量。在旁边观察的我,有两点感悟:一、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这个游戏进行不下去,担心孩子们记忆力的问题。二、真正记不住的是站在旁边的自己,我为孩子们开心,同时也为自己汗颜。
时间流逝,一圈一圈的比赛进行。最后,获得冠军的有五位同学。我观察了一下,他们大多是初二的学生,是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这说明,学习好的学生他们的知识,他们学习的方法完全可以迁移到其它活动中,并同样表现优异。这种现象属于老师们常说的,学习好,什么都能做好!
输了的同学做了俯卧撑,获胜者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他们几个普遍提到,在前边同学讲的时候认真听,并且在心里重复,轮到自己的时候,只需要加上自己的就可以了。听起来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为这些用心的学生点赞!
关于“心心相印”游戏,是我认为比较成熟的一个游戏,在电视节目上曾经观看过,安全保险系数高,不必要担心。当然,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考虑到参与的学生有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临时有高三一名),所以在考虑成语时,尽可能的简单,上口,妇孺皆知,降低坡度,希望皆大欢喜。为了增强一定得难度和配合性,考虑两两搭档时,担心个别比较弱的学生会被排挤在外,不受待见,所以采用了手心手背的游戏临时确定搭档而不是学生自己挑选搭档。
我们观察到的结果是:临时的二人小组配合大都不够默契。不是解说者着急莽慌的说出了成语中的字,就是不论他怎样解释,对方和他不在一个频道上,多方启发而猜不出来。大部分小组在两分钟的时间内只猜出了一个成语。这个效率是很低的。有一两名孩子在对方提醒了三个字之后,还无法正确的说出这个成语,这令我们大感意外。我甚至一度怀疑,我出的成语是不是太难了?事实是,并不是我出的超出了孩子们的范围,而是孩子们对成语的了解很有限。同时,这样的比赛他们大概也是头一次,大姑娘坐轿头一回,难免有些紧张。本来会的,也临场发昏忘记了。
当然,有一个小组的表现令人惊异,他们一共猜测出8个成语。这同时也引发了大家的不同的争议,有的说,是因为他们排在后面,前面同学比赛时他们已经看过这些成语了(我们准备的成语不够多),所以才猜到那么多。我以为这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是也存在另一种情况,就是:他们两个在用心的准备,同时他们之间的配合默契,有一定的成语积累。因为接下来的最后一个小组,之前的成语不止看过一次,但是,他们在两分钟的时间内却没有成功的猜到一个成语。
这个游戏让我看到,孩子们的文化课的底子确实相当薄弱。同时,游戏中,孩子们纪律那个乱呀,第一次参加的老师大概会有些小小的惊讶吧。我已经见怪不怪了。同时,对孩子们的场面混乱,纪律失控,我开始有了自己的另外一番思考。从辅导老师的角度讲:如果在平时的课堂上,遇到混乱的局面,我们是如何处理的?我们可能板着面孔,大喊一嗓子,混乱的局面就控制住了,我们可以安心的上课了。但是,在这里,没有一位心理老师和孩子们大喊大叫,没有一个心理老师用恐吓和威严的方式吓唬孩子以期达到一时的纪律的维持。当然,如果是和孩子一起的保育员阿姨,她们会像是我们平时在上班的课堂一样对待孩子,孩子也会乖乖听话,这是毋庸置疑的。
从孩子的角度讲,为什么他们面对两种老师会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呢?一方面孩子们是非常敏感的,也是非常机灵的。他们很清楚,在谁的面前可以无拘无束的撒欢而不担心被批评和谴责。他们纪律的混乱无序,侧面说明他们把我们视为最安全最可以信赖的人,在我们这里,他们是被无条件的接纳的,包容的。因此他们为所欲为。或许,他们也就这么一个小时的时间可以任性,撒娇,恶作剧,自由自在,还有人可以平静的接受他们。离开了这一个小时,他们就得回归到有约束有底线的社会中去历练了。他们不会在那样的地方也放肆无礼。总之,就像我们的孩子,家是他们停歇的港湾,可以自由的休憩。一旦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的羽翼的保护,他们就变得怯生生的,不敢随意违反规则了。
这是我现在对这一现象的一种理解。有了这样的理解,也就不再纠结于他们是否乱的离谱了。
当然,孩子们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在一个事物上,这确实是一个问题,这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进的。这一点,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也要继续尽其所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助其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