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的嘴,骗人的鬼

《资治通鉴》

周纪三·赧王四年-五年

1

原文:

秦惠王使人告楚怀王,请以武关之外易黔中地。楚怀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张仪闻之,请行。王曰:“楚将甘心于子,奈何行?”张仪曰:“秦强楚弱,大王在,楚不宜敢取臣。且臣善其嬖臣靳尚,靳尚得事幸姬郑袖,袖之言,王无不听者。”遂往。楚怀王囚,将杀之。靳尚谓郑袖曰:“秦王甚爱张仪,将以上庸六县及美女赎之。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于是郑袖日夜泣于楚怀王曰:“臣各为其主耳。今杀张仪,秦必大怒。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王乃赦张仪而厚礼之。张仪因说楚怀王曰:“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不格明矣。今王不事秦,秦劫韩驱梁而攻楚,则楚危矣。秦西有巴、蜀,治船积粟,浮岷江而下,一日行五百馀里,不至十日而拒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举甲出武关,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夫待弱国之救,忘强秦之祸,此臣所为大王患也。大王诚能听臣,请令秦、楚长为兄弟之国,无相攻伐。”楚怀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乃许之。

译文:

秦惠王派人通知楚怀王,想用武关以外的地方换黔中之地。楚怀王说:“我不愿换地,只想用黔中之地来换张仪。”张仪听说后,向秦惠王告请去楚国。秦惠王问:“楚国要杀死你才甘心,你为什么还要去?”张仪说:“秦国强,楚国弱,只要大王您在,估计楚国不敢把我怎么样。而且我和楚怀王的宠臣靳尚关系密切,靳尚又侍奉楚怀王的爱姬郑袖,郑袖的话,楚怀王没有不听的。”于是欣然前往楚国。楚怀王把他下在狱中,准备处死。靳尚对郑袖说:“秦王十分宠爱张仪,想用上庸等六个县及美女来赎回他。大王看重土地,又尊重秦国,那样秦国的美女将被宠幸,您就会遭到冷落。”于是郑袖日夜在楚怀王面前哭着哀求:“当年的事,不过是臣各为其主。现在要是杀了张仪,秦国必定震怒。我请求让我们母子先迁居江南,不要成为秦国刀下的鱼肉。”楚怀王于是赦免了张仪,还以厚礼相待。张仪劝说楚怀王道:“倡导各国联合抗秦简直是赶着羊群去进攻猛虎,明显无法相斗。现在大王您不肯听命秦国,秦国如果逼迫韩国、驱使魏国来联合攻楚,楚国可就危险了。秦国西部有巴、蜀两地,备船积粮,沿崛江而下,一天可行五百余里,不到十天就兵临扞关。扞关惊动,则由此以东的各城都要修治守备,黔中、巫郡便不再是大王您的了。秦国如果大举甲兵攻出武关,那么楚国的北部就成为绝地,秦兵再南攻楚国,楚国的存亡只在三个月以内,而楚国等待各国来救援要在半年以上。坐等那些弱国来救,而忘记了强秦的威胁,我可要为大王您现在的做法担心啊!大王如果能诚心诚意地听我的意见,我可以让楚国、秦国永久结为兄弟之邦,不再互相攻杀。”楚怀王虽然已经得到了张仪,却又舍不得拿黔中之地来交换,于是同意了张仪的建议,让他离开。

 

2

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张仪准备赴楚国施展连横策略,拉拢楚国投靠秦国。

秦惠王明白楚怀王痛恨张仪,张仪赴楚有性命之忧,劝张仪不要触这个霉头。

为什么楚怀王痛恨张仪,欲杀之而后快?

时间拨回到周赧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当时张仪带着拆散齐、楚同盟的目的出使楚国,见到楚怀王说:

只要楚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送上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心说这年头哪次夺一寸土地不是用尸山血海堆出来的,现在秦国居然白送商於之地六百里,齐国这盟友不要也就不要了吧。

这老哥也是着急了点,没等土地到手,就坚决地和齐国断交,方式还比较火爆。

然而楚使带着楚怀王满满的诚意随张仪回秦国接收土地的时候,张仪两眼一翻,说:“我啥时候答应给你们六百里土地,你们大王听岔了吧,我明明说的是送上我自己的封地六里。”

楚怀王傻眼了,土地没捞到,还得罪了齐国。

而齐国是东方一霸,岂能受辱,于是“齐王大怒,折节以事秦,齐、秦之交合”。

史书上对楚怀王的这顿操作的记载,导致许多人对楚怀王的智商提出了质疑。

从此之后,楚怀王沦为诸侯笑柄,对张仪恨不得寝其皮食其肉。

直到这次秦惠王提出用武关之外的土地置换黔中,楚怀王直接提出,武关外的土地我也不要了,只要把张仪送来楚国让我杀了解恨,黔中的土地我双手奉上。

面对这凶险的局面,张仪不但不惊慌,还表示要顺杆爬:既然楚怀王这么想念我,那我就去一趟楚国,顺带把拉拢楚国的事给办了。

张子不愧是张子,凭着自己纵横家的能(zuǐ)力(pí),愣是说服楚怀王和秦国结盟,还毫发无损的回到了秦国。

此处为张子添加一句slogan:就喜欢你看我不爽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3

世界上最长的路,永远是套路。

俗话说可一不可二。

可是张仪的套路,堪称屡试不爽,能够引得楚怀王屡次落入其彀中。

这其中就暗含着某种必然。

我们就来试着分解张子的套路。

首先张仪从楚怀王的立场出发进行分析,使对方代入自己所说的场景,让对方感同身受。

这也是纵横谋士话术的一贯特点。

每次进言开头总有“为大王虑”、“为楚国虑”之类的词。

其次替楚怀王对是否事秦进行分析。

整个分析过程分两步走:先分析不事秦之弊,所谓“秦劫韩驱梁而攻楚,则楚危矣”,对楚怀王迎头就是一记闷棍;再分析事秦之利,所谓“令秦、楚长为兄弟之国,无相攻伐”,奖励一颗甜枣。

典型的胡萝卜加大棒策略,一手拉一手打。

最后又补充了一句: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

让楚怀王彻底放弃了挣扎。

但为什么张仪仅凭一套说词,就能完全引导楚怀王按照他预设的路线前进?

这也是最后的一条关键要素:切入点。

楚怀王是一国之王,既得利益者,秦攻楚而诸侯无所救,很可能就意味着国灭身死。

这,就是张仪的切入点。

张仪仿佛把一个赌局推到楚怀王面前。

张仪的赌注,是自己的命;楚怀王的赌注,是自己的国家。

谁输,谁就可能一无所有。

张仪赌的就是楚怀王不敢在这个赌局里下注,因为试错的成本楚怀王承受不起。

你最害怕失去什么,张子就和你赌什么。

我们就按照这样的套路来看看原文里的两件事。

张仪赴楚之后遭到楚怀王囚禁,眼看就要处死。

他贿赂了楚怀王的宠臣靳尚,让靳尚向楚怀王的宠妃郑袖进言:

(大棒)秦王会用土地加美女来换取张仪,大王看重土地,又尊重秦国,那样秦国的美女将被宠幸,您就会遭到冷落(切入点)

(胡萝卜)而您向大王进言释放张仪,张仪归国,那么这一切就迎刃而解,您的地位自然不会受到威胁。

这一下戳中了郑袖的要害, 失宠,就意味着一无所有。

因此,郑袖“日夜泣于楚怀王”,张仪成功获释。

这是张仪早在离秦之前就备好的脱身之计。

张仪获释,马上进入此行的主题,完成拉拢楚国的计划。

(大棒)楚国不听命于秦国,秦国就联合韩、魏攻楚,其余各国来不及救援,楚国亡国在即(切入点)

一说起秦、韩、魏联合攻楚,楚怀王太熟悉了。

为啥?因为已经发生过两次了。

第一次是张仪用六百里商於之地诓骗楚怀王,楚怀王出兵报复,结果被秦、韩、魏三国联军在丹阳一顿胖揍,斩首七万。

第二次是楚国趁秦、齐开战期间出兵攻秦。

齐军败退后,秦与楚在蓝田对峙。

此时韩、魏从背后突袭,楚军只能慌忙撤退。

(胡萝卜)这时张仪提出,不如秦、楚联盟,结为兄弟之帮,和平共处。

这简直就是赤裸裸地揭楚怀王的伤疤,就问你怕不怕。

怎么办?乖乖和秦国结盟呗。做秦国的小弟总好过当亡国之君。

这时候楚怀王对张仪的气也消了,之前说拿黔中的土地换张仪的事,是万万舍不得的,只能放张仪大摇大摆地离开了楚国。

离楚之后,张仪对山东六国轮番施展连横之策:

韩国:

韩国离秦国最近,若不与秦盟约,秦国发兵攻韩。

韩王同意与秦国结盟。

齐国:

楚、韩、魏、赵都与秦国盟约。齐国若不与秦盟约,秦国联络各国联合攻齐。

齐王同意与秦国结盟。

赵国:

楚、韩、魏、齐都与秦国盟约。赵国若不与秦盟约,秦国联络各国联合攻赵。

赵王同意与秦国结盟。

燕国:

燕国若不与秦盟约,秦国联络赵、齐联合攻燕。

燕王同意与秦国结盟,并割让五城。

张仪一出手,简直可实现万物互连。

张仪以秦国为中心,与山东六国分别完成了单线联系,把各大诸侯国先后绑上了秦国的战车。同时利用六国制约彼此,实现不断蚕食。

不得不说张仪是一个操盘高手,维持着这精妙的平衡,大大减小了六国对秦国施加的压力。

总之一句话,老实当秦国的马仔,交保护费,才能保自身平安,否则六国之中可不缺想灭你国、分你地的主。


4

仔细想来张仪连横手段虽高,但其中似乎也存在一个BUG:

虽然当时并没有互联网可以方便各诸侯国进行联络,但只要两国或三国之间通气,组建一个小范围的反秦联盟,再联合其余各家,不就可以重新形成合纵之势吗?张仪的连横策略不攻自破。

但实际上并没有形成这样的局面,那么张仪捭阖于各国之间,使连横得以实现的客观条件就值得深思。

首先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秦国强大的国力与军力支撑。

张仪相秦时期,秦国经商鞅变法,国力蒸蒸日上,与山东六国相比,虽不能以一敌六,但可以稳压其中之一。

同时名臣良将辈出,战力强悍,各国都在和秦国的交锋中吃过亏。

秦惠王八年(前330年),雕阴之战秦大良造公孙衍率军大败魏国,斩首四万五千,俘获魏将龙贾,迫使魏国归还河西之地,同年樗里疾占魏国曲沃;

秦惠王二十五年(前313年),樗里疾率军攻打赵国,俘虏了赵国将军赵豹,夺取了蔺邑。第二年(前312年),樗里疾又协助魏章攻打楚国,也就是丹阳之战,打败楚将屈匄,夺取汉中。

原文中张仪在出使楚国前,对秦惠王说:“秦强楚弱,大王在,楚不宜敢取臣。”

秦国的硬实力,才是张仪游走于各国之间最大的依仗和信心来源。

只有秦国的张仪,才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滔天气焰。

其次,山东六国之间各自为政、互相猜忌,矛盾、攻伐不断,联盟关系脆弱不堪。

秦惠王时期秦国虽崛起势头迅猛,成为了六国共同的敌人。

但当时的秦国仍不足具有吞灭六国的压倒性实力,六国也并没有齐心除之而后快的觉悟。

六国虽名曰共同反秦,实则趁机争夺各自的利益。

秦惠王二十年(前318年),当时还是魏相的公孙衍组织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

其中燕国既不与秦国接壤,同时与秦国并无矛盾,并且即使最后胜出,因远离秦国,也难以获得实际利益,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

而楚国与秦国已有联姻,虽然是这次的纵越长,也属于出工不出力。

最后实际出兵的仅剩三晋,最后在修鱼被樗里疾重创,斩首联军八万。

没有参加此次合纵的齐国,则是趁此机会,背后偷袭了赵、魏,进攻观泽,给两国来了个雪上加霜。

《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跟着带头大哥,恃强凌弱、狐假虎威它不香么?

跟着秦国攻城略地它不香么?为什么要放弃轻易攫取土地的机会而去力拼强秦呢?

回到本段开头的假设,即使六国联盟反秦,张仪也能凭借他们互相之间的矛盾、猜忌和怀疑逐个击破。

这也就是张仪对六国都能成功施展连横策略的原因。


5

《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了“张仪舌”的典故。

张仪在楚令尹昭阳府上当门客时被诬盗窃玉璧,遭受拷打,遍体鳞伤。

回家后,他问妻子:“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回答他:“舌头还在。”

张子心满意足的说:“足矣”。

后来张仪果然靠着伶牙俐齿兼三寸不烂之舌在各国之间翻云覆雨,搅动天下。

所谓“张子的嘴,骗人的鬼”。

与其说张仪是个骗子,不如说他是个优秀牌手,精于计算又握有一手好牌。

最气人的是张仪在牌局中时不时还亮个明牌,对手还偏偏无能为力。

因为他的背后矗立着国力强盛的秦国,所以此处再为张子增加一句slogan:

王炸永远在我手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子的嘴,骗人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