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做最真实的自己

      大学里是有认真读过鲁迅的《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的,应该不止一遍。记得那时候老师花了好几课时,专讲鲁迅,可惜,不过是毕业三年,确乎是忘得所剩无几了,只记得什么“吃人”“精神胜利法”之类关键性的词了。

      中学语文课本里几乎每一册都会编选一篇迅哥儿的文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故乡》,再到后面难一些的《孔乙己》、《祝福》……也曾背诵过他的好些语段,比如“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可以说没有鲁迅文章的语文书是不完整的。

      那时候觉得鲁迅这样的作家真是伟大,敢于尝试,敢于放弃,心系国家民族,敢于痛斥国民的愚昧麻木,痛析国民的劣根性。多伟大啊,伟大到只能在老师的讲述下坐着眼巴巴的仰望和崇敬,总觉得有一种距离,不知怎么靠近,不敢靠近了。现在想来,不是不知如何靠近,也不存在什么敢不敢的,而是有没有真正去走近。反倒是这几年自己切身的讲授课文,像是重新认识了鲁迅,感受鲁迅,甚至爱上鲁迅。

    《社戏》是之前没有读过的,第一次读完时,那一句“再也没有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有那夜似的好戏了”一直在脑海里徘徊。闭上眼睛想,飞蹿在浪花中的大白鱼,从河底散发出来的水草香,还有远处传来的悠扬横笛,朦朦胧胧若隐若现的几点渔火,却是真的如在眼前一般了。这就是好文字吧,没有多么华美的言辞,用极为平实精炼的几笔勾勒出了所有人都喜爱与憧憬的珍贵童年,宁愿沉醉不复返。

      有时就是这样,偶尔碰到自己喜欢的文章或是喜欢的句段,是足以激动一整天的,欣喜到来回踱步,有种说不出来的欢畅。以前总觉得是自己阅读量太少的原因,才会那么轻易的将自己带入作者所绘的情景,才会那么轻易的感动与怅惘,现在想来,不是自己以前未认真听课,相见恨晚,而是随着阅历的增加,思想成长了。

      与学生一起赏读,最惧一些孩子无动于衷,怕自己讲述得不好,更怕他们被长久的习题训练给禁锢了思维,不愿用心的体会。既是赏,那就要找手法,说特点,谈作用,有些孩子考试中的“套路”振振有词,而实际上却是厌恶极了那些字眼。好的文字是可以与读者进行对话的,就像遇到了一位难得的知己,不是用来肢解分析的,是需要用心去想象与感悟的,教条化的解读与训练无异于一种伤害,令人叹惋。

    记起上届自己班的一名男孩,每次在课堂上都特别积极,敢于分享自己的见解,可是每次对课文的分析时,其结论都会如出一辙的落脚在“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上,自圆其说有理有据。话说那编者得与封建社会有多大的仇恨啊,篇篇如此?可笑又觉得失落,也开始反思起自己来,是不是我的原因让他丧失了纯净的自我阅读感受呢?以致于在后来的课堂里,我再也不敢轻易的提及这类的字眼。

    “横眉冷对、匕首投枪”,这是鲁迅身上的关键词,他是一个战斗型的作家,亦如在散文诗《雪》中所描绘的“朔方的雪”一样,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洒脱与豪情。但也并不代表其所有的文字都是横眉冷对。就像这选自《呐喊》中的最后一篇小说《社戏》,若是只读这篇目中的最后一场看戏,还真的如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一样,是自然淳朴的,清新率真。文字间所呈现出来的平桥村之迷人无异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每个人都渴望着一个平桥村,无论是曾经拥有或是一直向往着,它简单、美好、自由,不经意间就潜入了读者的心田,成为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精神故乡的一种依恋。

    那个时候的鲁迅是忧愤的,也是孤独的。“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就像他自己在《呐喊》自序当中所写到的:“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迫切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国民的愚昧虚伪,让他悲哀与愤懑,满腹使命感,去批判去揭露,《狂人日记》最后的那一句“救救孩子……”现今读来亦让人无比的沉重,但在控诉之余,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他的内心同样是柔和的,《社戏》里的赵庄之行便是一次偶尔的袒露。

      从去年年底开始重读《红楼梦》,像是第一次读似的,不赶速度也不施加任务,反倒觉得读着格外的亲切,很大一部分是受蒋勋老师的影响吧,什么封建社会的黑暗,什么贵族家庭的穷奢复杂,大众标签化的解读无形之中隔开了我们与经典作品的距离,曹雪芹确实在讲封建家族与伦理,难道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得沿着这一条路去读这部作品吗?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去关照一部作品,而好的作品不仅仅只是为了某一个特定时代而作的,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我们能在任何一个时代读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因为它写的是生命存在的状态,这样才能与读者产生所谓的“共鸣”。

      宝黛十二三岁,宝钗十四岁,那个一手操办着贾家各项事务,掌管着整个家族上上下下几百号人的凤哥儿不过十七岁,就连那个老早就守寡的李纨也才二十岁,正值青春最美的芳华,所以当读到李纨醉酒抚摸平儿时,你不会觉得她无理,反而是心酸和心疼。而我每天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六十来号的学生,他们不就是宝黛,宝钗探春们一般年纪吗,激情、忧伤、叛逆、欣喜、疯狂……那是每一个青春中再正常不过的状态,不允许禁锢与扼杀。

    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红楼梦》是“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所以他自己的作品也是这样。写作者如此,阅读者亦然。越发觉得初读一部作品那原汁原味的感悟之珍贵,没有对误,也无论深浅。别人的观点和评论,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深度,但不能过分去依赖,那不是自己。所以阅读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它就像是一面镜子,执笔者是他人,但镜中你看到的却是自己。

      同时阅读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你在15岁喜欢的文字,25岁时可能一页都不愿再去翻看,而你在25岁时忽视的作品,也许会令你在50岁时爱不释手。很喜欢 TRUTH 这个词,有“真相、事实”之意,也有“忠诚、真实”之意。如若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做到 BE TRUE TO YOURSELF ,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与生命中的美好如此的亲近。

很庆幸自己是一名阅者。

用心感受,用心体会。

BE A NATURAL AND REAL READER !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得做最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