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偷渡天竺 成就辉煌人生 《西游记》里没有的那些事

玄奘是唐代著名的翻译家、探险家和佛学大师,因为精通印度佛学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也被人叫做唐三藏,是一代圣僧。他为发扬光大中国的佛教事业,西去印度取经,出境过程可谓一波三折,甚至不惜偷渡。

玄奘的父亲陈慧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早年曾任江陵令,他的哥哥陈素也在洛阳净土寺当和尚。13岁那年玄奘受剃度出家做了和尚。玄奘自幼聪颖,对佛学研究非常痴迷,15岁的时候不但能背诵涅槃经,而且还能讲解。但玄奘对于流传的佛经颇有疑问,发现国内佛经不但译本缺乏,而且有很多的差错,而此时的佛教界也门派林立,争议不断,为了探究佛教的究竟,他决心到佛教圣地求法。

公元627年8月,他混入逃荒的百姓中出长安城,踏上了西行的道路。西去的玄奘没人挑担更没人牵马,甚至骑的马都死了,跟随他的小和尚也跑了,这都不算什么,他西行最大的阻碍是大唐下达的追捕令。玄奘要去西天取经的消息已被朝廷获悉,哪有《西游记》大唐皇帝称兄道弟送行的狗血情节。他刚刚到凉州,扣留遣送他的追捕文书就随之抵达。但是消息被人泄露,玄奘在当地一个热心的僧人协助下,日夜不停地逃出凉州关口,走向瓜州。

瓜州刺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对玄奘颇为崇拜,要不是公务缠身说不定就与玄奘一道西天取经了。他热情接待了玄奘,帮他打听去天竺的路线。西域向导石盘陀主动表示愿意护送他到边界,二人连夜出发。但是石盘陀说话不算数,中途脚底抹油溜了。要渡过疏勒河和玉门关,沿途有5座烽火台,守卫的唐军对出入边境的人检查严格,玄奘想连闯5座烽火台难如登天。成就大事的人少了运气是不行的,守卫烽火台的武官也是佛教徒,对玄奘好生款待,并关照各烽火台为他放行。由此玄奘顺利越过大唐边境。

艰苦仍旧继续,偷渡成功之后,孤身一人的玄奘进入了渺无人烟的莫贺延碛——甘肃安西与新疆哈密之间广达800里的戈壁滩。夜晚的戈壁滩,更是恐怖,磷火四处游动,忽明忽灭,如同游走的幽灵。而最大的困难是缺水。可是他当初立过誓言: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而生!

到了印度,他几次横渡恒河,遍访佛教史上的古迹。他访问了伽耶城(今印度比哈尔邦加雅城),那里有一棵五丈多高的菩提树,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经在这棵树下苦修;他到了佛经中所说的西天灵山,参观了释迦牟尼说法的地方。这些实地考察,使玄奘对佛经的理解更深入了。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常年有僧徒一万多人。玄奘到寺院的那天,一千多和尚捧着香、花迎接来自中国的客人。寺的住持(当家和尚)戒贤,是个年过百岁的佛教权威,他早已不讲学了,但是为了表示对中国的友好,特地收玄奘为弟子,重开讲坛,用15个月的时间,给玄奘讲了最难懂的佛经。


在以后的六年里,玄奘走遍了全印度大小100余座寺院,后来又回到那烂陀寺担任客座教授。当时有一个婆罗门写了11条理论,挂在那兰陀寺门口,并且狂妄地宣称,如果有人解答我一条,我甘愿把头割下来认错。很长时间没有人敢出来,玄奘请戒贤法师做证人,和那个婆罗门辩论,辩论到最后,那个婆罗门不得不低头认输,请求照约办理。玄奘说和尚不杀人,你跟着我当佣人吧。

玄奘在印度宣扬大乘论,对印度各地影响巨大,就连国王鸠摩罗都很仰慕玄奘,他以国王的名义通知全国召开全印佛教大会,聆听唐僧玄奘的学说。公元642年,大会正式开始,参加大会的有当时印度的18个国家的国王,大小乘的高僧3000余人,那兰陀寺的僧众2000余人,以及各个教派2000余人,这是全印度文化名人的大聚会,是印度历史上的一次盛会。大会宣讲的主要内容是大乘论,玄奘在会场内外悬挂条幅向与会者公布自己的观点,但是公布以后,从早到晚没有人敢出来辩论。这次大会开了18天,大家对于玄奘的观点始终没有一个人提出不同的意见。散会后各国国王拿出许多金钱送给玄奘,玄奘分文不要全送给贫苦百姓。从此以后,印度佛教界公认玄奘是佛学的最高权威。

从印度取得经书,玄奘就开始了翻译佛经的工作,他每天五更起床,三更才睡,19年间共译出74部佛经,1335卷1300多万字,他的文字流畅优美,忠于原意,有些专有名词例如印度就是它翻译的时候确定下来的。长期艰苦的翻译工作,耗尽了玄奘的精力,公元664年2月,这位伟大的旅行家和杰出的翻译家在长安郊外的玉华寺去世了。玄奘身前还参加翻译编写了《大唐西域记》。这本书记载了包括今天我国新疆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情况、名胜古迹和城市风光,为研究这些地区历史地理的提供了重要材料。现在《大唐西域记》已经被译成许多种外国文字的一部世界名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玄奘偷渡天竺 成就辉煌人生 《西游记》里没有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