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接到一个在校大学生小A的咨询。
他因为家庭原因最近心里很焦虑,不能专心学习。
在帮助他详细分析家庭分歧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后,他问我:“安迪哥哥,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焦虑?我想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了,否则脑子里一直在想这件事,挺烦的。”
我毫不犹豫的回答:“当然有。想自我减压和成长,来写日记吧。”
01
听到我这样的回答,他的第一反应是诧异。
他现在大三,据说大一时写过几次日记,然后就不写了。
把写日记和减压划等号,他表示怀疑。
这种疑虑我能理解,毕竟我也是这么过来的。
记得初上大学,我从一座三线小城来到省会求学,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我非常不适应。
我至今都记得:第一个月由于每周都要往家里打电话,结果话费成了主要生活支出。
为了省钱也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偶然的机会我开始写日记。毕竟有些心事不方便跟同学、老师讲,日记本成为我诉说的对象。写着写着,竟然发现写日记可以缓解焦虑。
但这个习惯我只断断续续坚持着,虽然逐渐适应大学生活后不再天天写,但需要放松的时候写日记是一个自我疗愈的方式。
至于为什么写日记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我是后来学习心理学和读过“自由书写”类书籍才明白其中道理。
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一种行为模式——对陌生环境(或从未经历的事情)易产生恐惧和引发焦虑。当没有生命危险时,只需适应一段时间,人就会慢慢调整心态和行为以符合所处的环境。
对这种进化模式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观看动画片《疯狂原始人》帮助理解。在影片中,爸爸带着家人白天出门打猎,他们只敢到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打猎,对陌生的领地保持高度戒备。
这看似简单的动画情节,对于今天的人类来讲却是千万年生物进化的自我保护机制。
听我这么讲,小A接着问道:“可是,我觉得每天没有什么值得记录的事情,就算写了也是流水账。写日记能帮助自己缓解焦虑,我表示怀疑。”
这个问题很好。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并没有专门的日记写作课,所以写日记的低级做法当然是流水账。
如果每天写日记都是流水账,必然枯燥乏味甚至占用不少时间,很多人不愿坚持书写,更别提自我减压和成长了。
简单来讲,写日记的高级做法有三个要点如下:
02
首先,你必须从每天发生的事情中找1-3件让自己感到小有成就的事情记录下来。
在我的日记(我现在使用的形式是晨间日记)中,称之为每天小确幸,有助于坚持写日记。
有人会质疑:每天就写件小确幸的事就有助于坚持写日记了?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先从每天至少记录一件值得自己庆幸和骄傲的小事开始。
我们习惯性认为自己是普通人,每天都是平淡无奇的,跟那些伟人、明星的华丽生活相比何足记录下来呢。
但是,请问在帮助小孩子成长和进步上,成年人最喜欢干什么?
鼓励。
作为父母和长辈,哪怕是看到孩子做成一件很小的事情,都会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此处剔除过分奖励方式)。
而当我们18岁成人后,特别是进入大学,一方面脱离了父母长辈的视线范围,另一方面又和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同学共处。
除了少数学霸和校园风云人物,谁来鼓励和表扬我们?
如果考上差的学校则会适得其反,自认已经够平庸了,还进了一个更加平庸的圈子,有啥值得鼓励和表扬的?!
工作后的情况更复杂。
说实话,大部分人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很少能碰到开明事理、不断激励员工奋进的老板。反倒是思维上人浮于事、过一天算一天、混日子的人居多。
顺便提一下,这也是为什么我曾在文章《人生导师》(链接)中特点提到要找到这样的人。
小孩子在不断鼓励和表扬下越做越好,越能坚持。成年人能坚持做一件事也同样需要鼓励和表扬。而现实很骨感,唯一能够不断给你打鸡血的人只有自己。
每天只需记录一件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在降低难度的同时又有意思的事情可回忆,形成正向循环。
我要求小A准备一个日记本,每天打开来翻翻看看。
即使没什么可记录的大事,看着那些鼓励自己的文字,所有的化学反应已经在慢慢发生。
03
其次,在写日记的过程中注意切换主客观感受,而不是简单的记叙文。
日记的主体确实是每天发生的事情。通常模式是按照一天的时间顺序,先后从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直至睡觉分别做了什么。
你可以不用非常完整地记录全天的每一件事情,否则对于初写日记者来说工作量有点大。
尽量挑重要的事写。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像观看电影一样,作为旁观者,客观记录看到和听到什么(注意:这和普通的日记文体是有区别的);再在主观上细心地记录自己的心理感受。
像看电影一样写日记,在心理学上叫抽离,是心理咨询师在帮助来访者还原当时景象的方法之一。抽离并不难,我们可以通过写这样文风的日记做到。
采用主客观来回切换写日记的好处,可以提高你对自己和他人的敏感性。
还是回到前文提到的远古进化论。当我们适应一个环境后,通常会表现出无意识的行为和心理。我们自认为已经适应这个世界,却失去了保持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警觉性)。
在很多知识类IP的讲课内容中提到要“突破舒适区”、要“体验突破”,其本质就是让自己适时处于觉察、自省的状态。
唯有这么做,我们才能在短短几十年生命小河中让自己快速做到“自我进化”,不断迭代成更好的自己。
所以,好的日记文体就是在帮助自己不断发生微小“进化”(成长)。
04
最后,把日记中记录的当天做得好的或不好的事情中明确下一步行动。
这是最最重要的一步。
道理同上。每天24小时总是在我们的不经意间流逝,因此人才会慨叹“时间都去哪儿了”。
当我们写日记回顾今日或昨日时,这只是做记录,并且不是所有事都能影响未来,更何况大部分人的言行属于消费行为,比如吃饭、看电视、玩手机……哪怕工作也可能在混工资(有的人因工作经历而成长,有的人只是通过工作经历成为老人被淘汰)。
我们必须让自己有所变化,多做有成果的事。此时,下一步行动显得格外重要。
今天虽然“我”只记录了一个小确幸,但如果有下一步行动,明天“我”就可以举一反三,做出三件小确幸之事。
今天“我”有三件事很失败,明天的下一步行动“我”要立即改正,哪怕只纠正一件坏事,那么在明天的日记中就有了一个小确幸,可以鼓励自己。
如果“我”天天写日记,每天都有小确幸……如此循环往复、日积月累,就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呈现复利效应!
讲到这里,小A问我:“难道不要做长远规划吗?我只考虑下一步行动就可以?”
长远规划当然要,但别照搬成功学书籍和名人传记的内容。似乎人要成功,必须胸怀大志、从小就志向明确。
告诉你:那是不现实滴。
大部分人做不到一步到位制定方向正确和明确的长远规划。那些身处金字塔尖、天生智力超群的人并不适合我们模仿。
秋叶在书记《知识变现》中也坦诚:自己的一个突出能力是做长远规划,但是大部分人根本做不到。
人这一辈子,都是在黑暗中打着一个亮度有限的手电筒摸黑前行。我们所能看到的距离,前后左右并不遥远。
那些生下来就是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的孩子,他们一出生就手持光度强劲的高级手电筒,我们普通人没什么好奢望的。
但是,这种现状并非一成不变。
手拿好电筒的人尽管可以看到很远,但也可能半路摔一跤,手电筒也随之毁坏。
普通人要像游戏闯关升级一样,比如借助日记不断思考、总结和制定下步行动计划。把每一天做好就能持续增强自身能力,强化手电筒的照射距离,终有一天找到正确方向,制定长远规划、奋勇前进。
心态要慢,凡事总有个过程;但是行动要快,在持续行动中追求结果和质量!
读完我的这段文字,你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