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成龙入行60周年。60年来,他参与拍摄制作的电影有200多部。他还是首位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华人。
从一个贫穷人家的小孩,成长为蜚声国际影坛的巨星,成龙一路摸爬滚打的影坛之路,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我是成龙》这本书是成龙的自传,作者成龙、朱墨。它用浓缩的笔墨,介绍了成龙从出生至今,68年人生里许多精彩闪光的瞬间。
一、穷人家的野孩子
成龙1954年出生在香港。出生时,父母是法国领事家的厨师和帮佣。虽然一出生,就住在维多利亚山顶的富人区,但和富人们生活在两个世界。
在成龙的记忆里,小时候,家里摆不下两张床,一家三口睡的是上下铺。爸爸整天在厨房里忙碌,妈妈的洗衣房里有成堆的衣服。
成龙小时候非常调皮。5岁时,被父亲送去上学。结果因调皮捣蛋,常被老师抓出去,在走廊上罚站。只上了一年学,又被父亲领回家了。
回家后,父亲又把他送进香港中国戏剧学院,师从于占元。父亲希望在师傅的严格管教下,能收敛他的劣性,学到一技之长。于是,成龙在这里开始了10年地狱般的训练和生活。
戏剧学院是封闭式管理,每天除了严格的训练,还要经常挨师傅的打,被体罚到流血流泪是常有的事。每天晚上,大家睡觉时,都会在心里暗暗咒骂师傅。但在这里,却为香港乃至世界影坛培养出了武术指导的半壁江山。
在自传里,成龙说,长大后才明白,这些经历带来的不仅仅是痛苦,还有很多珍贵的东西,“除了一副足以闯荡电影圈的好身体,大量可以自如表演的动作特技,更多的是已经渗入了我们血液中的坚韧、胆量、气魄和纪律。所有这一切,都在之后的人生里帮助我们渡过一道道难关。”
二、成虫?成龙!成龙的电影时代
“我终于开始拍摄自己想拍的电影……我那时候也已经学到一个词叫‘以德服人’,不仅要尊重人家的专业能力,也要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态度去服众。”
1980年上映的《师弟出马》,是成龙签约嘉禾后导演的第一部影片。这是他的里程碑之作,也标志着属于成龙时代的正式到来。
其实,成龙的电影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戏台到片场,他打零工、做武行、演死人、当替身、一直到18岁成为武术指导,22岁当上了导演,靠的就是“认真专业”四个字。
在成龙的电影里,除了有趣的桥段,精彩的打斗之外,还有许多让人血脉喷张的高危动作。只要动作够精彩、够危险,成龙一定亲自上阵,不用替身。
在《A计划》中,他从15米高的钟楼往下跳,和地面只隔着两层布蓬;在《我是谁》中,他沿着21层高楼玻璃外墙急速飞落……
他以过硬的功夫,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荧幕形象,也因此受伤无数,甚至和死神擦肩而过。
在《龙少爷》之后,“成龙电影”就上了全世界保险公司的黑名单,没有一家保险公司愿意为他承保。
成龙不仅是华语世界的巨星,也是好莱坞的名人。
20世纪80年代,成龙两次闯荡好莱坞,均以失败告终。直到1995年再次来到美国,拍摄了《红番区》。上映后,成为了首部登上美国电影票房榜首位的华语影片。之后,片约不断。
2016年,成龙圆梦奥斯卡,被授予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三、电影圈里的热心大哥
在电影圈里,大家都喜欢叫成龙“大哥”,不仅是因为他出道早,还因为他足够的热心肠。
成龙是从武行做起,知道这一行的艰辛与不易。
《龙少爷》是成龙早期导演的另一部影片,由于动作戏密集,需要很多武行参与。于是,他着手制定新规矩。比如,以前武行受伤,是自己去住院,甚至要被扣掉薪水。在这里,剧组不仅送他上医院,工钱也照拿,有人离开剧组还会给遣散费等等。这些都改变了整个业内武行的地位和待遇。
从影数十年里,成龙还提携帮助了数不清的电影同行。如在拍摄《尖峰时刻3》时,成龙和张静初合作。在拍完自己的戏份后,他会留在片场陪张静初拍完整场戏,只是为了给初来好莱坞的新人打气。
如今,他还创办“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到动作电影;成立“中国特技人工作委员会”,为基层武行们争取基本保障和权益。此外,他还从事慈善公益事业很多年了。
四、写作最后:
施瓦辛格曾表示,有多少明星稍纵即逝,他们在某一段时间很火,然后就毫无征兆地消失了,但成龙他一直在做主角,做了几十年。
从一个穷孩子到国际巨星,成龙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无论人生有多少次低谷,他总能一次次努力向上爬。
他对人生的不妥协,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巅峰。他对电影的匠人之心,成就了“成龙电影”的唯一性。
在成龙光环的背后,是一个小人物有理想,有目标,并且足够努力的人生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