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不同》:想少走弯路,一定要先认清自我

硕士毕业后,我曾在公司做过将近五年的职员,先后经历了两份性质完全不同的职业。

前两年多工作得无比卖力,但内心感受十分痛苦;后两年多相对轻松一些,综合感受较为良好。

我一度认为,第一份工作的失利是运气不好所致,比如,遇到了“坏”领导,自己也不够成熟,工作经验不足等等。

直到最近读《天生不同》,才后知后觉,原来以上只是一份深深的自我误解,即便现在相对成熟的我再返回第一份工作的工作岗位,又遇到一个综合素质不错的上司,我也很难感到开心。

为什么?

01 你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吗?

《天生不同》这本书就像一位导师,一步一步引领我明白自己的人格类型,并追根溯源,帮助我弄清楚问题的本质。

首先,先了解几对基础概念:

两种感知方式:感觉(S)与直觉(N);两种判断方式:思维(T)与情感(F);两种生活态度:外倾(E)与内倾(I);两种生活方式:判断(J)与感知(P)。

其次,四种偏好类型对个体选择的影响很大:

外倾或内倾: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注在外部世界还是内部世界;

感觉或直觉:当两种感知方式都可行时,选择使用感觉还是直觉;

思维或情感:当两种判断方式都可行时,选择使用思维还是情感;

判断或感知:在日常生活中,选择判断态度还是感知态度。

在本书循序渐进的指导说明中,我得出自己的人格类型是ENTJ型。

外倾直觉思维判断型(ENTJ)人格是通过直觉而非感觉去理解世界的,相比较于眼前已经确定的事实,他们更加关注未来的可能性;他们更关心宏大的事情,而非某个产品或事情的细节;在直觉的驱使下,他们对知识充满无限兴趣,对新奇的想法无比好奇;能够耐着性子去研究高深的理论与见解,也乐意尝试解决复杂的问题,并试图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他们有远见,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能够为了更好的未来而最大限度放弃眼前的享乐。

而我的第一份工作主要是处理非常琐碎的工作,要协调解决不同的人上报的不同问题;还有每日都要在计算机系统进行一系列制式化操作。

我曾作过统计,在某个平常的工作日,一共接听到32个电话,打出去37个电话。

以这样的节奏工作到第六个月时,一度想辞职,但家人和朋友都劝我,要再坚持坚持,毕竟这才刚刚开始,你还什么都不会,拿什么本事跳槽?

我的痛苦无人懂,更何况,我根本不自知痛苦的来源,所以,也常常自我安慰“克服一下,会过去的”。

咬牙坚持了两年多,直到某位“坏”领导的出现才彻底坚定我离职的信念,并果断跳槽到一家金融公司做客户经理。

那么,第二次择业的结果如何,感受怎么样?

02 参加工作前,你是否认真考虑或测评过到底适合什么工作?   

我在第二次择业时,不仅更换了赛道,进入金融领域,而且也由原来的行政岗切换到客户经理岗。

客户经理的核心KPI是开发新客户,最好还是大订单客户,日常基本不需处理杂务,也不必被强制按在工位上办公。

时间证明,这次跳槽很成功,感受良好且收入可观,还有很多空闲时间用来自我进步。

一直以来,我都将第一份职业的失败归咎于是职场环境问题,同理,认为第二份工作的相对成功是因自带工作经验,加之运气好等。

其实,从员工的平均学历到职场的人文氛围,第二份工作远不及第一份。但能在如此环境中过得安然自在,也绝非靠经验或运气这般简单。

在读《天生不同》的过程中,我一边反思一边回顾,渐渐缕出了我为什么更喜欢第二份职业的线索。

如果各用三个关键词定义这两份工作,前者为:繁琐、制式、不自在;后者是:社交、学习、较自在。

外倾直觉思维判断型(ENTJ)人更关心宏大的事情,而非某个产品或事情的细节,这么看来,我明显不适合做第一份工作,比较而言,与第二份工作的匹配度相对要高一些。

哪曾想,在客户经理岗位做到第二年时,新困境出现——晋升渠道不明朗。

在懵里懵懂依稀觉得应该在30岁作出改变的节点上,我萌生了读博士的想法,并且快准狠地进入备考状态中,又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持下,用不到半年的业余时间被一线城市的双一流、211高校名导录取。

过去两年的科研工作,挫折与挑战不断,但我甘之如饴,成长带来的成就感足以掩盖一切困难。

回顾来时路,参考《天生不同》对人格类型的详尽分析,这哪是什么运气、环境给力,从行政岗到客户经理再到博士的更迭选择经过,正是与我人格类型逐渐匹配的过程,随着匹配度越来越高,我对工作(学业)的满意度和体验感也越来越好,感觉人生渐入佳境!

前文提到外倾直觉思维判断型(ENTJ)人格的特征:能够耐着性子去研究高深的理论与见解,也乐意尝试解决复杂的问题,并试图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这不正是我当下的真实状态和对未来的理想追求吗。

现在冷静下来仔细分析,我对第二份工作的良好感受是呈直线下降的,而目前的博士科研工作却让我的满意度与日俱增。

第二份工作对社交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我是典型的外倾型人格,这让我能很快切入客户经理的工作氛围中,并在短时间内找到成就感。但随着躬身入局于客户经理的工作中,我发现自己严重欠缺金融知识,靠自学得来的那点皮毛,难以支撑到达理想的职位和获得更为丰厚的薪资,关键是,我对金融工作不敏感,也对金融专业不感兴趣。

于是,2020年初,带着在当时看来还不明所以的纠结,备考博士。也就是说,第二份工作干满两年时,我已明显不满足于眼前的一点成绩,渴望进步的强大内驱力促使我改变当时的现状。

ENTJ型人就是这样,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有远见,愿意为更好的未来而放弃当下的安逸。

书中还提到,77%的科学家属于NT型,因为NT型的人大多数具有强大的逻辑性和原创性,并善于用自己的才能来推动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至少,在目前看来,我确实有强烈意愿,想成为专业领域内的专家。

兜兜转转,我的选择其实是在放弃中坚定起来的,我在想,如果当年有先见之明,一定会认真测评自己到底是什么人格,适合从事什么职业,有些弯路根本没必要走,不是吗?

03 每个人都是一块无价之宝,要学会开发自我潜能  

从人格特质来讲,人与人之间只存在差异,而没有高低贵贱好坏之分,16种人格各有利弊,当你对工作感到无所适从,或许不是不够努力,而是它根本不适合你。

通过专业工具,深度了解自我

迈尔斯-布里格斯人格类型测试表(MBTI)是有史以来使用最广泛的人格类型测试工具,这


套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评估自己的人格类型,了解自己的人格优、劣势,在此基础上择业、择偶、择友,可以避开诸多不必要的坑和陷阱。

花心思寻找和匹配适合自己的行业

了解清楚人格类型之后,就需要花时间和心思去匹配适合自己的行业和岗位了,老话说“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深度了解自我”,就是说,在选择前已经清楚自己适合什么与不适合什么,直奔主题确实比绕弯路找方向省时高效。    

深耕岗位技能,练就独一无二的“我”           

适合不代表一定能做好。

任何成功都离不开汗水的浇灌,顺应人格特质,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然后踏踏实实深耕技能,每个人都可能做到行业的专家。

对人格缺陷的接纳态度和改进程度,差不多就是这个人的修炼高度。

接纳人格缺陷的同时不妨尝试自我变革,是修炼,亦是完美自我。

作者介绍:小熹,温暖女子,用走心的文字自愈以及他愈。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生不同》:想少走弯路,一定要先认清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