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博物馆见闻(第一馆)

       最近,中央电视台新闻连续报道了考古学家们在三星堆遗址新发现古文物的消息。

       恰在9月初的一天下午,我们到了四川省广汉市。本打算参观三星堆遗址,可显示遗址暂停开放,故改到三星堆博物馆参观。

       我们从下午3点50分入馆到下午6点才出馆(感谢展馆人员耐心等候我们半小时)。回家后上网查询三星堆博物馆的资料介绍,才发现遗漏了馆内一些内容或展品,可能是我没有看到,或者是展览项目有调整,也是一个遗憾。

       由于学识浅、见闻少,事前没准备,事后查找资料不足,文中所述可能有错误,请以博物馆史料为准。

       下面,将我在三星堆博物馆所见部分文物展品的图片和文字与大家分享。

       三星堆博物馆(Sanxingdui Museum)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东北角,地处历史文化名城广汉城西鸭子河畔,南距成都40公里,北距德阳26公里,是中国一座现代化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博物馆于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建成开放。三星堆博物馆馆区占地面积约530亩,第一展馆面积4200平方米,第二展馆面积7000平方米,游客接待中心建筑总面积2600平方米。

       馆内的出土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

       三星堆博物馆外景


       广场上巨大的文物雕像


       展览之前言


       馆内的声光影像


       展厅一瞥


       按照三星堆《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陈列》导讲词, 博物馆分两大部分:

       第一展馆   三星伴月——灿烂的古蜀文明


       第一单元 雄踞西南——古蜀2000年沧桑史


       在北达汉水流域,东至荆江地区,西南迄大渡河,金沙江及今贵州北部一带,分布着许多蜀文化的遗址和遗迹,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是成都平原。三星堆遗址位于蜀文化圈的中心区域,三四千年前是古蜀文化的中心(摘自导讲词)。


       三星堆文化从距今5000年到2800年,延续了2000多年。从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上看,三星堆文化分为四期。 三星堆遗址四期文化是早蜀文化由盛转衰时期,大致相当于商末周初,距今3200~2800年左右(摘自导讲词)。


       遗址开采的影像图


       第二单元 物华天府——三星堆的农业与商贸


       古蜀文明的兼容并蓄   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三、四千年前蜀地与周边地区甚至更远的地方就有了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据考证,先秦时期就已经开通了以成都平原为起点,连接古代中国与南亚、中亚、西亚以及东南亚的 “南方丝绸之路”。虽然我们无法知道古代蜀人在崎岖的山道上究竟走了多久,但是我们能体会到的是古蜀人坚忍不拔的精神与毅力。正是这种精神与毅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也打开了中国通往世界的窗口(摘自导讲词)。

       

       第三单元 化土成器——三星堆陶器


       从展出的陶器可见,三星堆古蜀国的制陶业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


       陶纹饰   运用施陶衣的方法装饰器表,其纹饰特点是粗陶较繁缛,细陶较单纯


       陶冠饰

       

       三星堆出土了数量巨大的小平底和尖底的罐、钵、杯、盏等,它们是蜀地陶器的典型器物。这种尖底器,底部小到呈圆锥状,根本放不稳,遗址中出土了一种类似器座的器物,估计是和尖底器搭配使用的(摘自导讲词)。

       

       陶三足炊器    可能是古人蒸煮食物的器具,三足呈鼎立之势,足下可以生火加温,三足均为中空,与口部相通,容水量很大,宽大的盘面可以用于盛水或放置食物,其硕大的形体及独特的造型非常罕见(摘自导讲词)。

        

       陶盉   一般认为它是温酒器,大多高三四十厘米。陶盉下部的三只中空袋状足既可以加大陶盉容量,又可生火加温,设计极为合理。在遗址的一个土坑中,曾发现一件陶盉与20多件瓶形杯放置一处,可见这些酒器是配套使用的(摘自导讲词)。


       陶高领罐


       陶高柄豆   上面是盘状体,主要用于盛放食物,下部是喇叭形圈足,连接二者的是管状的豆把,有的豆把残长竟达70多厘米,这是席地而坐的古人们为方便生活而设计的一种很巧妙实用的生活用具(摘自导讲词)。


       陶小平底罐   


       陶把勺    遗址中出土了数以百计的“鸟头把勺”,勺体部分大多损坏,只剩下有鸟头造型的“勺把”。鸟弯弯的勾喙与鱼鹰极为相似。学术界认为三星堆古蜀国可能与传说中第三代蜀王鱼凫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大批鸟头勺把就是非常重要的依据之一(摘自导讲词)。


       陶人

       

       第四单元 以玉通神——三星堆玉石器


       玉石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我国的制玉业就很发达,这一时期以良渚文化玉石器为代表,至商代则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石器最为著名,而三星堆蔚为壮观的玉石器群,又把人们的眼光吸引到神秘的三星堆古蜀国。


       古人认为“美石为玉”,这是出自遗址北面鸭子河的石料,是古人用来制作玉石器的原料。三星堆玉石器的石料大部分来自四川茂县、汶川至都江堰一带。


       三星堆成组成套精美绝伦的玉石器充分说明了能工巧匠们高超的技艺、极大的耐心与毅力,商代古蜀国已经拥有一定规模的玉石器加工作坊(摘自导讲词)。

       玉磨石


       玉凿、玉斧


       玉镯、玉簪、玉串珠、琥珀坠饰


       玉琮


       玉石器在中国古代广泛用于祭神祇、拜天地。三星堆的玉石器大多是具有浓厚宗教祭祀色彩的礼仪用品。

       遗址中出土大量加工精细的工具和兵器,包括矛、斤、斧、刀、剑等器物也同样不具备实用价值,出土时刃部犀利如新,并多出于祭祀坑中,应该也作为礼器。礼仪化的玉石兵器、工具是三星堆玉石文化的重要特征(摘自导讲词)。

       玉矛、石矛


       在三星堆玉石礼器当中,以戈和璋的数量最多。“戈”本是一种兵器,但这些用玉石制作的戈,加工精细,器身极薄,不具备杀伤力,出土时刃部完整如新,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应该是用于仪仗的器物,在宗教仪式或表演活动中可以壮大声势,同时在祭祀祖先、吁请神灵降临的活动中用于驱邪镇魔(摘自导讲词)。

       玉戈


       玉璋    “璋”是三星堆最有特色、数量最多的一种玉石器,三星堆的玉璋分为边璋和牙璋,前端分牙开叉的称为牙璋,斜边平口的称为边璋(摘自导讲词)。      

    

         “鱼形玉璋”是三星堆文化特有的一种器物,因整体外形像一条鱼而得名。在三星堆遗址发现了大量鱼和鸟造型的器物,这可能和当时的图腾、自然崇拜有关,鱼形玉璋是和鱼凫王朝有密切关系的器物。三星堆工艺精湛、种类繁多的玉石礼器足以证明三星堆古蜀国至迟在商代晚期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宗教祭祀制度(摘自导讲词)。


       石璋、石饼、石壁残件


       石蛇、石蟾蜍


       三星堆玉石器中圆形器物较多,分别是:璧、瑗、环。这些颇具中原文化色彩的器物说明当时的三星堆文化和中原文化联系已较为密切。这三种器物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璧,在古人心目中璧是天盖的象征。《周礼》中将璧列为“六器”之首,可见璧在中国古代祭仪中属于最重要的礼器之一(摘自导讲词)。

       这组石璧,大的直径十多厘米,小的直径只有两三厘米,出土时发现它们在坑中从大到小叠置如石笋,象征着群峦山峰,可能有通天的含义。考古工作者发现有些纺轮之类的生活工具就是从石璧中间取下来的石芯加工而成的,可谓物尽其用(摘自导讲词)。


       第五单元 烈火熔金——三星堆冶炼  


       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器是在距今4000年前后夏代的文物,而中国青铜文化最为辉煌的时期是商周时期,三星堆的青铜器正属于这个时期中国西南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摘自导讲词)。


       三星堆出土的铜铃共有40余件,有鹰形的、花形的、兽面形的等,极尽变化,造型美观,而且均有铃舌,能敲击出音;另外还有各种昆虫形的铜挂饰,估计是与铜铃配套悬挂的(摘自导讲词)。


       铜挂饰


       铜大立人像    出自二号祭祀坑,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通高262厘米,其中底座高90厘米,人像高172厘米。这座人像表现的应当是一位领袖的形象,他头上戴高冠,脚上戴镯。身穿三层衣服,最里也是最长的衣服两摆下垂,如同今天燕尾服。衣服上还有龙纹,可能是最早的“龙袍”。人像胸前佩带方格纹带饰,当是“法带”一类显示权威的标志。人像手势极为夸张,呈抱握状,两只手不在一条中轴线上,究竟是特定的手势?还是拿着什么东西?拿的是一件物品?还是两手各拿一件?目前有着不同的猜测,还很难确定。学者估计青铜大立人像应当是一个集神权、王权为一身、最具权威的领袖人物”(摘自导讲词)。


       三星堆遗址中出土金器100多件, 它们大多属金银二元合金,金的含量一般在85%左右,另外的15%大多为银。三星堆金器的铸造过程大致为:采用原始方法淘洗沙金,再使用熔融法冶炼成合金,经过人工锤打和碾压而成金带、金皮、金箔等,并运用了模压、粘贴、雕刻、镂空等技术(摘自导讲词)。


       金箔虎形饰


       金杖   出自一号祭祀坑,全长142厘米,直径2.3厘米。采用的是金皮包卷在木头上,出土时,金皮内还有碳化的木渣,金皮重约500克。在金杖的一端,有一段长46厘米的图案,下方为两个头戴五齿高冠、耳戴三角形耳坠的人头像,笑容可掬,另外两组为两头相向的鸟,上方是两背相对的鱼,在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叠压着一支箭。有学者推测,这段图案可能表现的是以鱼和鸟为祖神崇拜的两个部族结盟,建立了三星堆古蜀国,渔猎曾作为当时的经济生活手段。也有学者认为那不是箭,而是“穗形物”,并估计当时农业已经有了水稻种植(摘自导讲词)。

      至于金杖的性质,学者们一般认为,金杖集神权、王权于一体,既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威,同时也是大巫师手中的魔杖、法杖,是政教合一体制下的“王者之器”(摘自导讲词)。


       第六单元 通天神树——古蜀人智慧和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的古代神话宝库中有很多关于神树的传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东方的扶桑、中央的建木和西方的若木,通过比较研究,学者们认为三星堆的神树综合了扶桑、建木、若木的特点和功能,是这三棵神树的复合体(摘自导讲词)。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鸟是太阳的象征,三星堆神树上的九只鸟表现的就是九个太阳。至于树顶已经残端,是否还有一只鸟,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地说,三星堆的神树表现了人们对鸟的崇拜,对太阳的崇拜,这棵树可以说是中国“十日神话”的实物标本(摘自导讲词)。


       Ⅱ号青铜神树,残高2米左右,结构与Ⅰ号神树相似,喇叭形的底座象征神山,三方各铸有一个平台,平台上有跪座人像,人像手呈抱握状,可能表现的是巫师祭祀神山、神树,作法登天的情景。树干上套着“璧形器”,更强调了神树“通天”的功能。在树枝上还铸有很多铜环钮,可能用来悬挂各种造型的铜铃、铜挂饰等,那种辉煌壮美的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摘自导讲词)。


       铜神树残件



       同时代乌木


        · 第一馆内容完毕·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星堆博物馆见闻(第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