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三大“无字碑”,是墓主人淡泊名利吗?原因或许恰恰相反

中国的墓碑可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说它是一座宝库也不足为过。历史上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均是千年名文,一直传诵至今。还有许多出自历代大书法家手笔的墓碑,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巨大,更是无价之宝。

墓碑刚刚出现时,大约在秦以前,那时它的作用不过是古人下葬用来维系棺绳的石桩,宫庙前观测时间的日晷,以及栓牲口用的拴马桩。大约到了秦始皇时代墓碑才被赋予了新的功能,成为了专门记载墓主人身份家世、功德、生平的特殊装饰品。但墓碑普及真正走向大众的时间,要到东汉以后,那时候替人撰写雕刻碑文的行当逐渐吃香起来,为先人立碑成为风俗。

立碑之前首先要找人撰写碑文,写碑文非常有讲究。只是中国有一句祖训叫“人死为重,死者为大”,古人又有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所以但凡有些名望的人,墓碑上一律是歌功颂德,阿臾溢美之辞。

去过北京十三陵的人,可能都见过明成祖朱棣的碑亭,巨大的石碑上镌刻了长达3000余字,此碑为朱棣长子明仁宗朱高炽的御笔,碑文之上除了朱棣的简历,其余都是逢迎拍马之词,名曰“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

一个人死后想在后世有一个好名声,其实也可以理解,然而,奇怪的是历史上偏偏有人剑走偏锋,逆势而为,生前赫赫有名,死后只字不留,仅为自己立一块“无字碑”,这是为何呢?

十二陵“无字碑”。

上面提到十三陵朱棣的碑文洋洋洒洒3000余字,可是当你来到其他十二陵的碑亭,却会发现这些巨大的石碑上都空无一字。对这些无字碑,历史上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明朝的皇帝自认为一国之君贵为天子下凡,一生的丰功伟绩怎么能用繁文俗字言表,文字根本无法表达,此处无字胜有字。

还有一种说法是根据《帝陵图说》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有圣谕:“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进子孙为戒。”意思是说,皇陵的碑记大都出自手下大臣写的赞文,这种不良风气恐怕会被子孙沿袭下去,不要也罢。所以,十二陵形成了无字碑。

武则天“无字碑”。

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无字碑最为著名,由3米高整块巨石雕刻而成。武则天作为一名女性政治家,既有雄才大略又懂诗文书法,如此聪明,为何也留下无字碑呢?

有人说,正因为武则天是个聪明人,她认为“己之功过,留后人评说”,此话说得虽洒脱,但历代史学家对这位女皇帝说的话似乎并不认同。自北宋便有人认为,武则天的做法是因为,初唐时期道教盛行,根据道教的理论,有形的文字是不可以表达无限功德的,只能用“无字碑”才能充分体现碑主的一生光辉,最终这个解释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

东晋政治家谢安“无字碑”。

谢安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是肥水之战的大功臣。谢安63岁时染了重病,司马曜亲自去看他,并宣读了谢安死后立碑的诏书。

有了皇帝的恩准,但由谁来写却成了一大难题,谢安本人就是一位书法家,且为人自负,自以为文章书法冠绝一时,无人超越。当家人提出请大文学家殷仲文或陶潜撰文,由王羲之书写时都被谢安一一拒绝了,挑来逃去直到临终前也没有找到中意的人,于是谢安死后留下了“碑上无字”的遗憾。

此外,南宋大奸臣秦桧墓前也是无字碑,据说是因为他陷害岳飞,卖国求荣,遭到天下百姓的唾弃,秦桧死后,无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他撰文。

还有一块比较有名的无字碑,碑的主人是明朝著名文学家方孝孺,有趣的是这块碑原来是有碑文的,此碑矗立在苏州玄妙观三清殿,铁画银勾,不同凡品。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篡夺其侄帝位,命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不肯,还大骂朱棣是叛徒,朱棣勃然大怒,把方孝孺处以极刑。方孝孺入土后,朱棣仍不罢休,又命人将方孝孺的碑文铲平,这是一块写满血泪史的无字碑。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许多多无字碑,而对于“无字碑”的解读,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特别是对帝王无字碑。有一次,郭沫若先生在参观过乾陵后,曾写诗“没字碑头镌满字,谁人能识古坤元”,或许只有这样的诗句,才能让人体会到那些深藏历史之中的,仿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岁月之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古代三大“无字碑”,是墓主人淡泊名利吗?原因或许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