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坚持断舍离的人,房间越来越宽敞整洁,心情轻松,迎来了理想状态;
而有些人会在持续的断舍离后,发现的焦虑并没有消失,在没有东西可舍的时候变得更烦躁不安……
所谓“断舍离”,不仅是行为本身,更是一种思维工具,而一个工具最后带来什么效果,和每个人在使用的方式有重要关系,所以在有些时候,断舍离会让人“误入歧途”。
断舍离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1. 可能令人感觉“虚无”
当我们倡导断舍离的时候,总是会说,不要被物品奴役了自我。
我们的确将自己的很多情绪和不安全感都投射到了物品上,我们用各种东西去分散注意力,也通过与物品建立联系而熟悉自我和身份。
但如果你真的丢弃了全部,住在“一无所有”的空房子里,你真的就能找到自我吗?
有的人选择了“什么都没有”,拒绝生活中的一切来保护自我是很轻易的,但要明白,这仍然不能算一种选择。
这种极端断舍离和囤积症本质上没有区别,一个是以为把身边的东西清零剩下的就是自我,一个是把身边的东西全部留下就以为保全了自我。
其实,他们还是纠结在物品的去留上迷失了自我。
2. 可能形成一种强迫行为
正如首赞同学提到的“可控”感,没错,断舍离之后生活的有序似乎让我们感到安全可控。
仔细想想,我们为什么要追求这种控制感?因为我们感到焦虑。
断舍离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实践方法——“每天扔8件东西”。
起初或许能轻易做到,也因而获得了一点表面的安全感。到后期,我们找不到东西可扔了,却仍感到焦虑。
结果我们要么为了断舍离而断舍离,形成一种强迫行为;要么对断舍离也失去了控制,陷入了更深的焦虑。
3. 剥夺自我的真实需求
我们大多经历过被父母用物品“威胁”的童年。比如,我有一件心爱的玩具,当爸妈觉得我不乖的时候,他们就会夺走我的玩具。
我们常常在这种情况下感到惊慌失措,容易形成了这样的意识:拥有一件东西,并不一定意味着快乐,因为拥有就意味着可能失去,而失去令人痛苦。
所以当我们长大一味地追求断舍离,很可能是因为在我们内心深处,总是害怕自己拥有的东西会在某一天失去,让我们感受到失去的痛苦。
与其被最后无法拥有它,不如我自己先扔了;如果我什么都没有,我就不用面对失去了。
这种想法也可以解释提到的那种“逃离感”:断舍离后的可用空间变多了,可我还是感觉自己无处可去。
因为断舍离其实加深了我们对自我需求的剥夺,我们选择不去看向自己的内心,只是丢弃,就更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积极的断舍离能带来什么?
1. 摆脱混乱,追求自由和平静
断舍离追求的是构建自己内心的秩序。
你会看到一个房间杂乱无章的人在生活中也常常晕头转向,烦躁和无意义的忙碌可见ta的精神状态也是脱序的。
我们希望目之所及的空间是整洁干净的,以此达到内心的秩序感,这种感觉让我们觉得自由和安宁。
2. 物理分隔,发现真实的自我
过多的无用物品会占据物理上的空间,其实也在侵蚀我们的自我空间。
想想你家中摆放着多少“积灰”的杂物:一把琴弦生锈的吉他提醒你是个音乐爱好者,一本从未拆封的哲学书籍让你觉得自己是个文艺青年。
事实上,你对音乐和哲学都没有很大的热情,否则你不会忽略你每天都能看到的物品。
我们需要发现真实的自我,我是谁,我到底喜欢什么?
这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断舍离提倡的物理分隔,舍弃无用的物品,首先是在帮助我们先发现自己用不到什么,不喜欢什么,进而发现真实的自我。
如何做到积极的断舍离?
1. 追求真挚的人际关系,爱人而不是爱事物
我们和事物建立联系,实际映射的是我们与人建立的关系。
有人为了逃离孤独而仓促恋爱,有人会同时维持多份情感关系,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将情感物化的思维。
严肃地对待情感,亲密关系不是脱离孤独的避难所,是愿意投身到两人世界的庄重选择。
同时,也要勇敢拒绝有害的关系。要相信自己能够把握自己的人生,勇敢离开伤害自己的人。
糟糕的关系会让你的生活不断复杂化,让你的情绪复杂化,让你深陷其中。
从糟糕的关系中脱身后,可以搬到一个新地方居住,将与之相关的物品扔掉或打包,以新的面貌开始新的生活。
2. 明确个人边界,保留自己真正需要的社交
让生活变得复杂的原因之一,有可能是我们过于“和善”,总是允许别人侵入到自己的个人边界中,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不必要地纠缠在一起。
当别人越过我们的个人边界,诚恳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知道你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这会让生活变得简单很多。
3. 专注于重要的事情
视觉线索的增多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当我们专注于重要的事情,我们就更不容易被多余的东西干扰。
比如说,我们可以开始学习一种新技能或新语言,学习能够培养我们的专注力,也会让我们获得自豪感和成就感。
很快,我们就会意识到真正重要的事情和不重要的事情。
4. 与艺术相关的放松训练
根据一项研究,创造艺术可以降低皮质醇水平,皮质醇是一种激素,可导致压力,焦虑和许多其他精神疾病。
物质上的断舍离已经给我们创造了许多开放空间,在这些开放空间里,我们可以做一些与艺术、创造力相关的放松活动。
比如画画、黏土,也可以什么都不做,自己选择舒服的方式放松身心,正念呼吸、冥想、闭目养神,给自己的精神更多的空间。
生活越是素简,内心越是丰盈。
山下英子:“断舍离”是我的生活哲学
如今是个浮躁快速、物质过剩的时代,世界的飞速发展让我们享受丰富物质的同时,也物化了我们,迷惑了我们。
深陷泥沼的我们或许有所感知,却因惰性而懒于改正。
因此,透彻这一点的山下,聪明地以“日常的新整理法”为切入点,而非用深奥晦涩的哲学语言,或用各种条框理论来强行灌输“断舍离”的概念。
所以《断舍离》里接地气地分析、分享了整理的方式,从物品到精神的过渡,让我们感同身受地逐步接纳,潜移默化地融入生活和形成认知。
如此,“断舍离”才能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才能持续推广17年之久。
苏轼说“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点与山下英子的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当我们把“断舍离”修炼为内驱力时,告别多余的物欲,排毒式地“新陈代谢”后,那就是我们享受“清欢”的时刻。
The end
我是阮唐小乔,公众号:阮唐小乔时光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