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双城记

背景—法国大革命:1789年7月14日在法国爆发的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波旁王朝统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从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到1830年7月革命,至此法国大革命才彻底结束。法国大革命历时41年,漫长而曲折。

作者所处的背景: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由机器代替劳动,进入机械化时代,也是“蒸汽”时代。1840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经济上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阶级矛盾也更为尖锐,“是英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的时代,也是最黑暗的时代;英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

《双城记》描绘的大革命前贵族的飞扬跋扈为所欲为,令人切齿痛恨。通过“贵族艾弗雷蒙德侯爵两兄弟为了霸占一个已经身怀有孕的农妇,不惜迫害死她的丈夫,还杀死了农妇的弟弟。当有正义感的马奈特医生写信告发侯爵,却遭绑架,被投入巴士底监狱长达18年”这一事件说明贵族无耻的行为,也为后续的发展提供线索。

整个贵族阶级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通过残酷的镇压,骇人听闻的酷刑,来维持他们的专制统治,对平民阶级的轻蔑,包括对平民生命的轻蔑,可以说贵族阶级过着为所欲为的生活;而此时的平民在贵族的肆无忌惮的剥削、压迫下过着极为悲惨的生活。由于平民在贫困中苦苦挣扎依旧面临着诸多的不幸,他们对被压迫充满怨恨。

因此,革命爆发了。

革命的爆发好像导致原来的社会颠倒过来,平民阶层好像开始迫害贵族阶层。革命后为了审判贵族而建立的法庭,并不是一个公平公正的代表,“看看陪审团和那些乱哄哄的旁听群众,他心里可能会想,这是是非颠倒,坏蛋审判起好人了。城市里一些最下流、最残忍、最邪恶的居民,一向下流、残忍、邪恶,今天却成了法庭上的主宰。他们闹哄哄地对审判结果评头品足,或高声喝彩,或表示反对,或胡乱推测,推波助澜,毫无顾忌”,整个评审的结果似乎是由主观臆断来决定的,所以导致即使是无辜的人,可能也被送上了断头台,又进入了人心惶惶的时代。整个革命是一场胆战心惊、流血的革命,人们已经陷入了疯狂的境地。

贵族与平民似乎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革命暴发前,平民受到贵族的剥削压迫,备受欺凌,比如马奈特医生出诊遇到的农夫一家;革命爆发后,平民反过来杀害贵族,即便是无辜的人,也逃脱不了被迫害的命运,二者都是疯狂、麻木、残忍的。从开始痛恨贵族,可怜平民,到后来又为平民的行为感到气愤,同情贵族。似乎革命前后的两个时代都是错误的时代。

最后,看完整本书,深深地被卡顿吸引,这位睿智、勇敢、有谋略的人似乎对所有的事都漫不经心,拥有满腹才华却不在乎,用酗酒浪费才能。即便如此,他的心里仍有一片纯洁的净土,为了他的爱,善良美丽的露西保留着。“……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里有值得牺牲的可能和机会,我愿为您和您所爱的人作出牺牲。”这是他爱的方式,对露西不愿染指,却愿为其牺牲生命。

卡顿当然是一个远为引人注意的人物。他属于那类有教养的浪荡子,他们在狄更斯的生涯的后半期,在他的小说中愈来愈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尤金·雷朋身上登峰造极;他的最明显的前辈,如他的名字所显示的那样,是《荒凉山庄》中的不幸的理查·卡斯通。他浪费了他的才能,因酗酒而喝掉了他早年的天赋;他的意志垮掉了,但是他的智力未受损害。在一种意义上说,他的对立面并不是达内,而是肆无忌惮的斯特里弗,这人工于心计,以此发财致富。可是他在失败面前又毫无作为,这又显得有些空洞,例如他在露西面前的卑躬屈膝就是如此(“我就像一个年纪轻轻就要夭折的人……我知道你对我丝毫没有柔情可言……”)。卡顿尽管是一个戏剧式的人物,他还是显示了托马斯·哈代所称的“可怕的不满足”;他还是充满生命力的,很难相信他一点也不挣扎地就沉沦下去了。整个的效果是精力不自然地受到阻遏的效果:卡顿代表了一种像塞进了瓶子似的挫折,这种挫折感总要在什么地方进溅出来。——约翰·格劳斯:《狄更斯和二十世纪》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 | 双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