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笔记下

今天继续写笔记。最近背频繁锁文,大概需要重新找个地方了。以下正文。

part2宗教改革背后,世俗的世界

宗教改革主要发生在十六世纪中后期。产生了三个代表性宗派,即路德宗、加尔文宗和(英国)圣公会。

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第一位代表人物。在德意志一位选帝侯的支持下,以及印刷术的普及,路德的思想可以广泛传播。在此,与天主教的神父对应,新教一般称神职人员为牧师。路德的观点是因信称义。虽然彼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信奉天主教,但是德意志内部还是通过了教随国定的规则。

下一位掀起高峰的是加尔文。他的观点与路德有差异。从法国开始,加尔文的学说传向日内瓦,进而到了尼德兰(彼时还没有荷兰)。

这两位都属于在政治势力的支持下(德意志选帝侯和自治城市首领),展开了自下而上的宗教改革。他们的理论得到了城市市民、中产阶层等的支持。最终,在政权分散的地区,达成了政权世俗化的结果。

如果想要考察新教改革背后的政治目的,最好的观察对象是英国圣公会的建立。表面上,这是一个喜闻乐见的八卦故事,都铎王朝的亨利想要与阿拉贡(西班牙的一部分)的凯瑟琳离婚,迎娶安妮博林。但是天主教会考虑到凯瑟琳的娘家而不批准这一决定。于是亨利与罗马断交,并通过至尊法案,让坎特伯雷大主教成为英国教会(圣公会)的最高首领。之后亨利多次离婚并结婚,终于有了唯一的儿子(八卦一句,媳妇基本没啥善终)。背后,是崛起的英格兰,对于罗马教廷的挑战。不像法国,英国并没有那么大的自由裁量权(任命辖区内主教等)。而圣公会建立后,英王的权力,失去了神学的限制(不过还有议会/大宪章)。

这些信封新教的国家和地区,都呈现了世俗化的趋势。教权开始衰弱,或许,之后民族国家的兴起也和他有关。

总结:

宗教改革在文艺复兴之后,受到了人文主义的影响。背后有政治、经济的推动。经此一役,在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宗教权力开始衰弱,各个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不过,民族认同感的形成,总是离不开惨烈的战争。而战争背后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这些支持,与大航海后的掠夺有关,或许也和新的作物的发现有关。而国家的诞生,已经开始有哲学家为之提供理论支持,比如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之后的欧洲,将见证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对世界的主宰。

你可能感兴趣的:(宗教改革笔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