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文学写作,断续几十年,出了3本书。回望忽然发现,所写的散文(包括杂文——感觉可以包含在广义的散文范围内)特别多,远胜于小说与诗歌。为什么呢?散文对我,有什么特别的魅力吗?
出的3本书中,散文不仅占据的篇幅多,且成熟度和水准是高于小说和诗歌的。而一开始向往钟情文学,我却是追逐小说的。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动人心魄,人物的命运顺逆荣辱勾人心怀。多少个日日夜夜,自己是会为书中人的痛苦而哭泣,为书中人的失意而惋惜,为书中人的快乐而欢笑的。所以,很长的时间里,我都在苦思冥想构思小说,想要写出感动他人的故事的。虽然我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也是小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但总体来说并不理想。
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的文章样式吧,想不写都不行。随后的一年,在更高一级的省级报刊上发表的一篇,便是描写山水的散文。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我写小说与散文,差不多就是这种情形。
有很多年的时间,成文后是重点向报纸投稿的,而报纸采用最多的,恰也是散文这种样式。不知不觉中,我写散文的精力投入的多了,发表的文章也多了许多。
偶尔也还会写小说,也发表小说,但明显大不如从前。甚至,会在很长时间内连一篇小说都不去写了。
2012年出第一本书的时候,其中收录了15篇小说;2016年出第二本书,收录了6篇小说;而2018出第三本书,却没能收进1篇——不是不想收,数量既少,质量也欠佳,实在不敢造次。看散文,数量多很多,可选的也宽裕,不多选都不行。
看来,我是越来越偏向了散文,越来越疏远小说了。附带说一句,之所以将自己的杂文也囊括进散文,是感觉二者虽一在说理,一在抒情,但界限并不清晰。
诗歌的比较,也用前后发表的数量来判断吧。第一本书是18首,第二本是7首,第三本是10首,总体也是减弱的态势。我很少有写诗的灵感和冲动,所以少写。而所写内容如果也可以用散文表达,我的首选多是散文。
散文的魅力,首先是来自于最大限度逼真地反映生活表现人性并淋漓尽至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感情。再者是形式的灵活性,想怎么写就能怎么写,连小说的诗歌的甚至剧本的写法等也可以穿插或整体运用到散文中。第三,散文也最容易被人接纳和理解。
一个人最终或最多选择了这种方式而不是那种方式写作,一定是有深层原因的。我在我的第三本书里写了文章《我就是一篇散文》,从长相、经历、性格、喜好等多方面比较了我与散文的相似度。也许,正因为我长得像散文一样普通,经历如散文一样杂乱,性情如散文一样散漫,从而导致了我与散文之间的越走越近甚至合二为一吧。
仅仅如此,显然还不够。书是给读者看的,在读者眼里,我的散文有什么魅力吗?
前几天,生活在乌鲁木齐的诗人孙敬安出差来库尔勒,特意找到在摆摊卖书的我。他比较喜欢我写的文章,买了我两本新书,其中一本送人。他说,我的书就是特别能打动普通人的一种,并举出我写女儿的一篇来说明。
他对我的书的这种评价,我当时似乎还不能完全接纳,怀疑他囊括的范围是不是偏狭了点。而再瞧看买我书绝大多数人,还真得承认他说得是正确准确的。
说到底,我也是普通人啊,而普通人写的文章当然最适宜也最能表达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爱恨情仇,当然也最容易被普通人接受和喜欢。
散文适合我,我适合散文;而我又适合普通人,普通人又适合我——这,就是散文对我的终极魅力吧?
2018.12.31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