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乐樽前一杯酒 与君同消万古愁 ——酒的前世今生

从来没有一种非主流的非必需消费品如酒这样普及,在消费领域文化领域占有如此的特殊的地位。更有意思的是酒和烟这两样消费品,带有明显的性别特点,这也是与其他消费品的不同处--但是你不要拿女人身上穿的戴的东西来和我抬杠啊。

人们爱酒恨酒,离不开酒,不是必须品也成了必需品。无酒不成席,不知是不是仅仅是中国人的约定成俗。中国的饮食文化也许有一小半要被酒文化占据。聚会有酒、待客有酒、庆贺有酒、寿庆婚丧有酒、乔迁有酒、升官升学有酒、添丁进口有酒、盟誓有酒、祭祀有酒、年过节有酒、出征有酒、娱乐有酒、送别有酒、疗伤有酒、吟诗作赋有酒。高兴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烦恼了借酒浇愁愁更愁。君王高兴了赏你一杯御酒,不高兴了赐你一杯毒酒。江浙一带风俗,生了女儿埋下一坛黄酒,待女儿18岁出嫁取出来,美其名曰女儿红。兴也因酒,亡也因酒。宋太祖酒杯释兵权轻松解决了武将拥兵自重的问题,纣王肉林酒海骄奢淫逸而亡国。中国文化、甚至世界文化,离开了酒,都不完整的。不知道有没有人统计过,自古以来的文章中,提到酒的文字有多少处,估计是个天文数字。

记得小时候,过年时家家户户酿酒。我爷爷的酿酒手艺很好,做米酒从无失手。腊月里,屋角又一个很大的瓮,里面装满了糯米酿的酒,不时的取一碗来,香甜醇厚,难得的美味。初二到老、姥爷舅舅家拜年,进门第一件礼遇就是喝一碗甜米酒,还加一个鸡蛋,年味就在这酒的荡漾。正式吃饭时,大人们喝经过蒸馏的烧酒,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一个个喝的脸红气粗,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实在难得自我奖赏。

人说,醉多伤身,小酌怡情。喝酒喝坏身体的比比皆是,甚至丧命酒桌的也时有耳闻甚至目睹。杜甫晚年也感概:“莫厌伤多酒入唇”“潦倒新停浊酒杯”。至于怡情,若按今天的专家说,喝多少都是伤身的,不存在养生一说。但是在我记忆中,外公每顿不离酒,但从不喝多,一小杯温热的米酒,一日三餐,酒后再点燃一锅水烟,生活对他来说已满足,他活了90多岁,无疾而终,看来小酌怡情也许是真的。

从酒的酿造方式上可以分为醴、酪、醪、鬯。李时珍《本草纲目》:“酒之清者曰酿,浊者曰盎,厚者曰醇,薄者曰醨,重者曰酎,宿者曰醴,美者曰醑,未榨者醅,红曰醍,绿曰醽,白曰醝。”从酒的表现形式上可以为黄酒、白酒、红酒、药酒、葡萄酒、啤酒、奶酒。从化学的角度讲,酿酒的过程就是淀粉在生物酶的作用下,发酵转化为糖类,再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变成乙醇的过程。白居易诗:“绿蚁新醅酒”,他看到的“绿蚁”就是发酵产生的绿色泡沫。

从医学角度说,酒精能够让神经元释放出多巴胺,刺激交感副神经产生兴奋。酒像一个溶解剂,会溶解人性外表包裹的这层壳,让人暂时失去这曾外衣,暂时易于进入对方的世界,也让对方进入我的世界。所以酒后的人最讲义气,最豪情,最知心,每一个能抓住的人都可以成为知心倾诉的对象,每一个可以把盏的人都是兄弟,兄弟一词在酒桌上最泛滥最廉价最容易被引用。鸿门宴上项羽本来是要杀刘邦的,但是可能因为酒的作用,手软了。

在河西走廊有一个城市叫做酒泉,古称肃州。《三秦记》:“城下有金泉,泉水如酒”。相传汉代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征战匈奴,取得胜利,朝廷赏赐美酒来。但是酒的数量有限,只够几个将军喝。马霍去病为了与兵共欢,命人把酒倒进一口井里,这样,这口井流出的水就成了美酒,三军将士都可共饮。这故事颂歌了霍去病爱兵如子的情怀,从来“一将功成万骨枯”,胜利是无数的生命换来的,但享受荣誉却只是少数几个。后世的勾兑法是不是从此受到启发?

酒后百态亦如人生,有酒后追忆昔日豪情的,有酒后诗兴大发的,也有酒后墙上涂鸦的,有酒后哭诉的,有酒后找人促漆谈心的,有酒后想恋爱的,有酒后想骂娘的。刘禹锡“曾因酒后鞭名马,不敢多情误美人”,这马也够倒霉的,你喝酒我挨打。当然名人酒后更多的是故事佳话,李白宣称“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劝朋友“将进酒,杯莫停”,没有酒了,“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取来换美酒”,没人陪喝时对月亮和自己的影子喝。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送别朋友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岑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杜甫“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他在《酒中八仙歌》生动的描述了长安一班文人雅士酒后的神态,除了“斗酒诗百篇”“一醉轻王侯”的“酒中仙”李白,还有贺“知章醉酒似乘船,眼花落马井底眠”,张旭“三杯草圣传”,“挥毫落纸如云烟”,汝阳王李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李适之“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崔“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赤壁前,曹操“醴酒临江,横槊赋诗”,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白居易大年夜里“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苏轼中秋夜“把酒问青天”“今夕是何年?”李清照身子弱,“三杯暖酒下肚,怎敌他晚来风急”。柳永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黄庭坚感慨“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风雨十年灯”。王安石“把酒祝东风,且莫愁、匆匆去”。冯延巳“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嵇康等人在酒后的狂放中“越明教任自然”。最美的醉酒当然是杨贵妃,面带桃花,体态慵懒,醉眼朦胧,情歌曼舞,“侍儿扶起娇无力”“六宫粉黛无颜色”。史湘云醉卧芍药丛想必也是很美的。秋瑾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是豪迈的。

你我的醉酒可就没那么美了,睡在大街上如无家可归的流浪人,或站在马路上骂街,或对着广告牌撒尿,实在没有什么美可言了。最讨人喜欢的是酒后拍口袋请客的,这样的人还是比较可爱的。 但是孔圣人好像不喝酒,在记述孔子语录《论语》里,好像没有酒的论述,有点遗憾。至于尼采的酒神精神太哲学,中国人不容易理解。

时兴文化,什么都有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穿衣有服装文化,看戏有影视文化,结婚有洞房文化,上厕所有茅厕文化,还有性文化、手机文化、墙头文化等,当然酒文化不可少的。酒桌有酒桌的规矩,要喝出气势、喝出气氛、喝出感情、喝出水平、喝出文化,必须得懂酒桌的规矩。什么时机敬酒、什么顺序敬酒、怎么敬酒劝酒都有讲究,不然你就是胡喝,起不到任何效果,甚至起反效果。敬酒要虔诚,斗酒要精彩,劝酒要机智。很多时候一切都在酒中,酒好了事就好了。酒桌上的顺口溜不少,可惜本人不善于喝酒,也更是不善此道,偶尔记得一些很过时的段子,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舐。感情厚,喝不够;感情铁,喝出血。”“宁要肠胃出洞洞,不要感情出缝缝”“一两而两不算酒,三两四两漱漱口,五两六两扶墙走,七两八两墙走我不走。”“不会喝酒,前途没有;一喝就倒,领导不要。长喝嫌少,人才难找。一半就跑,升官还早。”“朝辞白帝彩云间,半斤八两只等闲”“东风吹,战鼓擂,今天喝酒我怕谁?”“甘为友谊献肠胃,革命小酒天天醉”“会喝半斤的喝一斤,这样的哥们最贴心”。回头去跟高手喝几场酒,也许能学到精彩的。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对杜康这个人的熟悉是来自曹操的名句。有史记载(我国最早的历史也就记载到炎帝黄帝时期吧,反正只要是无据可查的都一概归纳到炎黄,一半是传说一半是历史吧),杜康是黄帝手下的大臣,地位大概与昌颉同列,但是后者发明的文字啊,可他却没有什么突出贡献,很失去竞争力,不但如此,而差点坏事落得像鲧一样被处死的下场。

当时已经进入到奴隶社会,作为世界发达的农耕文明社会生产有了过剩。黄帝让杜康管粮食,这本来是个肥差,可是呢,由于当时的存储技术不过关,粮食坏了,黄帝大怒,要杀他,但没有立即执行,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如果下一年还发生同样的事就执行了。这下可就急坏了杜康,那时也没有什么科学技术来帮忙,也没有专家请教,只有自己琢磨。突然,他看到一颗参天古树,树干处腐后留下很大的树洞,于是就想是不是可以试试?也只有死马当作活马医了。 第二年,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黄帝就问:“粮食怎么样了啊?”杜康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说:“那我去看看。”于是急忙跑去,看到密封的树洞口好像有液体流出,心里可就着慌了,十有八九出问题了。奇怪的是树下有一些野兽,如鹿、羚等好像在舔食这水,过后就摇晃起来,倒地睡了,这倒是不错,有猎物送上门来,先抓起来放一边。自己也尝尝这液体——心里没底啊,不知道能不能食,还是大胆尝尝,反正杀头是死,毒死也是死。一尝,感觉味道还不错,香甜中有一种从来没有的味道,接着就尝多了,也就和那野兽一样的晕糊了,醒来后一看,刚才那些躺着不动的野兽跑了,摸摸自己的脑袋,头还在,咬咬舌头,很疼,还活着。于是打开树洞,里面的酒香拂面而来。他用葫芦装一些回去,一路上琢磨如何给黄帝交差。黄帝看他回来了很急切的问怎么样了?他拿出葫芦来,说粮食成了这些东西。黄帝一听开始肯定很愤怒的,粮食关乎到民生啊,关乎到部落的生存啊。继而听他一说,还是有点好奇了,拿来一尝,味道不错,于是大家尝。尝着尝着,就成了酒后兄弟了。杜康也就趁这个时候拉上了黄帝的手、拍着皇帝的肩膀,称兄道弟。蒙胧中黄帝就下旨,免除杜康死罪,功过抵消吧,至于存储粮食的方法也许打发另外的人做了。同时,黄帝要昌颉这唯一知识分子给这东西取一个名吧。昌颉熏熏乎的想了一下,既然这东西是水做的,要用坛子装,那么就水旁加个坛子形状的,既然能够能久存,就叫酒(久)吧。

还有一个故事,说杜康造酒一直不成功,就请教一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告诉他,要在什么时辰前找到三个人的血滴进去。于是他一路找过去,先后找到了一个书生、一个武士,都滴了血。最后,遇到一个傻子,眼看时辰快过去了,不能等了,就用了傻子的血,酒是造成了。可是后来喝酒的人就受这三滴血的影响,开始喝酒时如书生很斯文,酒过三巡脸红脖子粗如武士,再后来就迷糊如傻子了。

《史记》载:“大禹命帝仪造酒。”《吕氏春秋》:“仪狄作酒”。《战国策》:“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禹,禹因而甘之。”但是又因此“疏仪狄而绝旨酒”,看来禹早就意识到就负面效应。《说文解字》:“酒者,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也。杜康做秫酒。” 撇开传说,就科学的角度看,酒应该是农业生产过剩,粮食或者水果存储中而得到的副产品。江浩(晋)《酒诰》:“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李仰松在《对我国酿起源的探讨》里认为,酒的最早起源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比炎黄还要早。在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有小口尖底的器皿,专家考证应该是蒸馏酒的器皿。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上发现最早的草曲药酒,大汶口遗址也发现以粟黍为原料的酒曲,三星堆文化遗址也有盛酒的器皿。

酿酒的原料很多,水果、谷类都可以用来酿酒。水果类当然以葡萄、杨梅最佳。谷类的稻米、包谷、秫(高粱)都是酿酒的主要原料。红薯也可以用来酿酒。“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里的琵琶应该时胡人的琵琶。西域人主要酿造葡萄酒,而农耕为主的中原地区主要酿造粮稻谷类酒。中世纪以来,西方人在葡萄酒上做足了功夫,尤其以法国德国西班牙为代表的旧世界葡萄酒,酿造历史悠久,工艺复杂,存储时间长,各家酒庄有自己的庄园、自己的特色工艺,名酒辈出,价格不菲。据说特定年份的拉菲等名酒价格以万元论,是新贵明星餐桌上的传奇。美国智利南非澳大利亚等新世界葡萄酒在旧世界葡萄酒工艺的基础上,揉进现代工艺,缩短周期提高产量,改变酒的品识度和口感,其势欲与旧世界葡萄酒有一争高下。中国也试图打造自己的葡萄酒产业,我们熟知的葡萄酒有民权、张裕等,但是终究差强人意,难成气候,几百年的积淀不是一个大跃进就能赶超的。中国的谷类酒以白酒为传统产品,优质白酒也耐存放,酒是陈的香嘛。国内曾经有十大名酒、十三大名酒之说,但是,近年来,国酒茅台一骑绝尘,其股价早已破千,打造了现代酒神话。茅台已成为富贵阶层桌上的必需品,也是身份象征。只是喝的人不买,买的人不喝,个中滋味慢慢品味。

时下一话很粗糙的话很意思的道理,说人品如三品:酒品、赌品、嫖品。也许是在这三样活动中最能暴露人的本性?如果是这样还真有道理呢。不过用人者如何从这三品中考察呢?看来陪领导老板娱乐还是有好处的,也许伯乐就喜欢此三道。酒桌上没有一个开始不推辞的,会找出很多的理由来证明自己不能喝,但是几杯下肚后又没有没有几个人服输的,喝的越多酒量越大,胆量也越大。说喝醉的人没醉,说没醉的人醉了,人生是不是这样呢?大智若愚是前者,自作聪明说的是后者。

酒除了衡量人品,也是身份权力、民族性格的象征。北方人喝酒吆五喝六,南方人喝酒有猜枚一说,但是我没见过。西北少数民族喝酒前先敬天敬地敬自己,敬客人酒时载歌载舞,客人不喝歌舞不停。西方人喝酒自便,东方人喝酒要斗个输赢。有官有财者喝好酒贵酒,佐以满桌佳肴,走夫贩卒喝锅烧,佐以几碟咸菜花生,孔乙己则只有几颗回乡豆了。梁山好汉大碗牛饮,大观园的公子佳人喝酒行令作诗。英雄的酒壮烈,离别的酒醉人。武松醉打蒋门神,关羽温酒宰文丑,周郎假醉赚蒋干,曹操煮酒论英雄,太祖酒杯释兵权。 魏晋时期,酒成了风流名士的标配,魏晋风流很大程度靠酒撑起来的。当时的士人有几个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饮酒、服散药、清谈。

《世说新语》“任诞”一章节专门记载了魏晋士人阶层嗜酒成风且毫无节制的情形。刘伶“纵酒放达”“以酒为名(命),一饮一斛”,“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禈衣”。他病了,老婆哭着劝他不要喝了,他说“妇人之言,不可听”。孔群田里收成不好,他首先担心的不是家人口粮够不够,而是不够酿酒。周颛曾经连醉三日不醒,被当时人成为“三日仆射”。阮咸等人以大瓮盛酒,大酌,“时有群猪来,便公共饮之。”阮籍本不想从军,但是听说步兵校尉官署存有酒数百斛,就报名参军了。张翰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王羲之一班人在会稽兰亭园里“修禊事”(行禊礼,古代一种游春的活动),他们玩“流曲斛觞”的花样,就是把盛酒的酒杯放在小篮子里,顺着小溪放下,酒杯到谁面前停下来,谁就喝酒作诗。然后集结成册,由书圣王羲之作序并书写,一遍震古烁今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诞生了。 魏晋名士嗜酒的原因,一是表达不同政见,“越名教任自然”是他们的宣言。一次司马昭派太守钟会来拜访刘伶,等他一天不见醒来,只得怏怏回去。嵇康临刑前以酒佐《广陵散》,成为绝唱,慷慨悲壮。二是明哲保身避祸全生的一种方式,用酒精麻醉自己,一醉“消去万古愁”。三是任性放达的标榜,竹林七贤经常聚“竹林下肆意酣畅”。不管什么原因,时间久了也有感官上沉沦,对酒精产生了依赖,“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 陶渊明深知酒中味道,《五柳先生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友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他在彭泽县令任上的时候,有官田百顷,那就是他的俸禄。他首先不是考虑用来种粮食养活妻儿,首先想到的是种秫(高粱),用于造酒。在妻子的强烈要求下,才勉强答应分出一半来种粳(稻米)供老婆孩子吃,做他的老婆孩子也够可怜的。不过人家喝酒不白喝,专门写了《饮酒》诗组二十首。饮酒已成为他重要的生活内容,“忽与一觞酒,日夕欢自持”“若复不快饮,空复头上巾”“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此中有真意,欲别已忘言”。酒在他这里不仅仅是生理的愉悦,更是支撑其隐逸生活的重要元素。酒使他暂时远离世俗干扰,体验自由和生命的美妙,到达物我两忘的境界。

我大学毕业后应征到部队工作,工作地就在甘肃酒泉附近的戈壁上。虽说距离城市有距离,但还是与地方有交道。当地人喝酒习惯与我们南方不一样。先吃饭,饭后撤下大部分的碗碟,只留下几样下酒的菜,才开始上酒。年轻姑娘用托盘端出6个小杯,端到你面前,边唱边跳,直到你喝完6小杯为止,可她不喝。没点酒量真还顶不住,一轮两轮就败下来了。

我怎么也感觉不到他古人描述的喝酒后那种美妙的体验,有的只有醉后的痛苦。我喝酒有个特点,当场不醉酒,自己不觉得,别人也认为我很能喝。但是,回去后酒劲儿上来了,特别难受,头疼欲裂,天璇不能睡,那滋味实在与美妙无缘。

多年前,我曾经参加接待一个东方国家的警务交流代表团,小国的民族自尊心强,开始前为了一点细节差点闹出外交纠纷。酒过数巡后把刚才的不愉快忘记了,小杯换大杯,后来花样翻出,什么好事成双、事不过三都用上,高潮来个“深水炸弹”,何也?就是一个杯子,一份白酒、一份红酒、一份啤酒、一个生鸡蛋,还可以现场发挥罗,看上什么加什么,仰面一口,那是何等的豪情爽快啊!当然,第二天我进了医院。

常言酒能乱性,这里的性也许不仅是我们日常理解的性吧?应该是指人性。酒能剥掉人性的外衣,暂时还其自由无束的天性,此刻我胡言乱语胡做乱为都是可以原谅的,此刻社会的道德规和道德责任范暂时搁置一边,平素不能言的宏图大志、儿女情长、恩怨情愁都可以滔滔而出,往往酒后的人与平日的人截然不是一个人,这就是“本我”?

男人酒后除了喜欢称兄道弟外,就是喜欢话当年,当年的英雄、豪迈、成就、风光和经历都涌上心头,哪怕说了十遍百遍也不厌倦,哪怕你听的人耳朵起茧也不在乎。女人喝酒后意态万千,防线崩塌,所以说“女人不醉,男人没机会”。 成也是酒,败也是酒。

因酒误事,乃至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常有。鲁桓公被齐襄公灌醉后,在车里被人活活勒死。张飞酒后任意打殴下属,反被下属割头。1935年,苏联的一次高规格的外交宴会上,蒙古总理根登趁着酒劲,大骂斯大林,进而甩手给了斯大林一个耳光,这是多大的外交事件啊!当然后果很严重,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当今私家车普及的时代,酒造就了很多马路杀手,夺取多少无辜的生命,给多少家庭带来灾祸。因此禁止酒后驾驶机动车成为必然。当年那个“我爸是李刚”事件的主角,就是在酒精的作用失去了基本道德和法律基本水准,把自己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毁了一生,也把老爸李刚坑的不浅。近年来,禁酒驾的力度可谓空前,上升到了刑事处罚高度,沉珂用猛药,顽瘴用重典,即使这样还是有人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公务员作为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特殊群体,对于酒的控制也是日趋严厉,为一个酒字出台的禁令不可胜数。一是树立公务员的公众形象。二是廉政建设需要,酒往往会模糊权力公私的界限,权力会在酒色交易中侵蚀。三也是对公务员的保护,少喝酒对身心都有好处,酒杯里淹死的人可能比江河里还多。

莫贪杯中物,长怀清明心,舍得之间自己掂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且乐樽前一杯酒 与君同消万古愁 ——酒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