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同样的时间,一个用来等待,另一个用来践行,两者的差距可能是天壤之别。这就是“时间的力量”,不论是正面还是负面,它都会展现出巨大的能量。
想到(知道)、学到、做到,各自之间有着很远的距离,形象地讲,相差一个巴菲特,或者无数个李笑来……
成长究竟是什么呢?成长的定义很简单啊,想到之后做到。如果想到之后不会的话,那么就去学,学到之后再去做到。很多人的生命最终为什么意义不大呢?很简单啊,想到了、说到了、知道了、学到了,可惜最终并没有做到,于是,不了了之。
千万不要觉得现在开始就晚了。
一件事情,一旦你开始做了,就会发现多半和你之前想象的不同。在那些你认为可以轻松搞定的地方,可能会碰到意想不到的问题;而那些你认为无比艰难的节点,又可能比想象中进行得更顺利。
能够变现的也不一定是“认知”,知识放在那里很难自动变现,对同样的知识有了认知之后,也不一定能够自动变现。
那么,真正能变现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我想,能够真正用来变现的,事实上是“认知差异”:
我们的认知总是存在一些偏差。所以如果你碰到了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撸起袖子,先开始着手做。这样做起码有两个好处。第一,你不会为了难度不高,甚至根本不存在的困难而忧虑;第二,你可以把注意力放到真正困难的关键点上。说白了,“开始做”就是效率最高的解决问题的手段。这其实也是最终决定每个人能够取得成绩的关键因素。
“知道”(即认知)本身事实上作用并不大的;真正有作用的是,比别人更有高度的认知,或者比别人更有深度的认知 —— 就是,“ 升级过的认知 ”;而真正有巨大作用的,是“ 经过多次升级的认知 ”。不断升级的最重要工具是什么呢?行动中的思考。
一个想法,如果放在那里不去践行,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吸引力会逐渐变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大部分所说的“等到...时候,我就....”的句型,最终都以不了了之而告终,因为即便你等到了那个时刻,可能想要做事情的心情也没了。更何况,有时候你可能永远也等不到那个时候。
相反,如果你有一个想法,虽然现在还不成熟,自己的能力也不够,但就是愿意先做起来再说。今天做一点点,明天做一点点,最终日积月累下来,可能的结果会比想象中要好得多。
就像古人说过的那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哪怕你做得并不多,你做得并不好,只要你开始行动了,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的东西,学会的经验都会和其他人有非常大的不同。
知识本身,变现能力并不是很强;甚至,从大趋势上来看,正在走向变现能力趋近于零的路上。更何况即便是知识,还分正确的知识和错误的知识呢,即便是正确的知识…… 还记得吗?我们认真讨论过一个论断,正确本身并无太大价值,因为你正确的时候大家也都正确,那么就没有任何相对优势。若是正确的同时,还能特立独行,那就很可能有很大的价值。
面对同样的信息、知识、现象、事实、数据等等,人们不仅对它们的认知不同,比如,有少数正确的,有大多数不正确的—— 这里有差异;而且,即便是在认知正确的群体中,还有认知高度、认知深度的不同—— 这里还有差异。
很多的时候,单纯的思考,不仅价值不高,能量也不足。事实上,“纸上谈兵”说的就是这个现象。用行动刺激思考,用思考改良行动,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行动中产生的思考,不仅质量高,数量多,意外惊喜也尤其多—— 很多想法,很多总结,很多灵感,若非正处于行动之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这一点,是那些疏于行动的人永远不能理解的事情。
业余者才讲灵感,我们专业人士只是每天早上准时开始工作。———— 李翔
人和人之间拉开差距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此。想想你过去做成的事情当中,有哪些是依靠心情的?比如心情好就做一做,心情不好就不做;又有哪些是迫不得已,只能硬着头皮做下来的?我猜后者的数量远多于前者。
也许我们不需要成为专业人士,但是模仿专业人士的样子,能够让我们成长得更快。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通过这种“装模作样”,最终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用”比“学”重要;“做”比“想”重要;边做边想,比单纯想想不知道好多少倍 —— 都走到现在了,你有哪些事情,长期只处于“想想而已”的阶段,却误以为“自己需要慎重思考”呢?你忘了一件事儿:很多时候,不开始行动,是不可能产生足够慎重的思考的。
“用”比“学”重要;“做”比“想”重要;边做边想,比单纯想想不知道好多少倍 —— 都走到现在了,你有哪些事情,长期只处于“想想而已”的阶段,却误以为“自己需要慎重思考”呢?你忘了一件事儿:很多时候,不开始行动,是不可能产生足够慎重的思考的。
感悟:
边学边做-通过学习认知判断一件能有积累能成长的事,专注的去投入。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不用等到一切成熟在投入。如果等到一切成熟可能这个事业红利的大门已经关闭。
但平时工作中勿现学现卖,不要等到要开会,要汇报再开始看文字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