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的边界

自微信附近的人推出之后,基于地理位置的“附近”功能持续推陈出新,花样不止。

回归本源,基于地理位置坐标定位某一个人,本质需求是明白对方的实时地理位置,方便追踪其本人。当把具体位置模糊后,给出大约的距离时,本质是将人群按区域进行了分割,区域分割颗粒度的大小决定了线上“亲密度”的高低。试想,<100m,<10km,<1000km完全是三种不同量级的心理感受。

附近体验的判断公式:附近带来亲密度感知新体验 - 附近带给产品整体负面体验 > 0

附近带来亲密度感知新体验的影响因子:

    1.区域分割颗粒度

    2.每个颗粒度下的用户规模

    3.附近的人的呈现方式

区域分割颗粒度的技术手段已不是难点,2m左右的误差都能实现,单条逻辑自然是越精确越好。但是要考虑过于精确给用户隐私带来的不适感,因此建议上限精确到100m即可。其次,要考虑该颗粒度下的用户规模。比如,当某用户10km范围内都没有用户时,显示距离就成了减分项而不是加分项,此时应当进行距离隐藏。同时需要考虑距离在行政单位维度上的划分,如按区,市,省,国进行划分。

附近的人的呈现方式当前主流有附近的人列表,动态列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POI)。附近的人列表能严格保证用户按照距离优先级曝光给其他用户,不受内部发布附加条件的限制。动态列表能让附近的人的更多信息前置外显,进而在对话时有更大概率拥有共同话题。同时,在内容质量可控的情况下,扩展了功能维度,具有内容消费的属性。

附近带给产品整体负面体验的影响因子:

    1.曝光用户的个人隐私

    2.曝光用户被其他用户骚扰

    3.曝光的内容质量不符合产品预期

首先要保证用户有权利选择是否出现在列表中,避免用户流失。其次是产品曝光和互动策略上,是否能保证单个用户用户不被过渡骚扰,如举报,身份验证,双向好友等限制,通过策略层保证骚扰的数量在一个阈值下,通过数据追踪优化。其实,是显性内容的质量可控。当内容系消费功能作为产品主功能时,其内容调性就决定了产品调性。如何通过产品和运营保证内容调性符合产品定位,是策略上的核心。

从逻辑上说,可控性最强的是内容完全官方生产或官方逐条审核,其负面影响是放弃了用户主观能动的可能性和打压了用户的积极性。因此,需要追踪内容的质量予以主观和客观评分,根据当前内容质量情况,逐步放开生产和审核权限。结合内容调性上的运营辅助,将产品从完全的PGC过渡到少数生产的UGC到多数生产的UGC。

最后,问题收敛到针对一款1v1视频交友软件的附近的人功能如何设计:

    1.由于用户量小,颗粒维度仅按城市进行区分,不显示距离。

    2.前期,当内容完全PGC时,运营配置用户的个人动态,动态内容放入官方动态列表。动态仅支持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的发布和消费门槛皆高,后置。

你可能感兴趣的:(“附近”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