啰嗦的自述
1
10多年前,行走和思考初次关联。在结束国内两年旅行,开始尝试写作的那段日子里,萌发了一生想尝试做到的三件事:至少一次长途旅行;至少一本诗集;至少拍一部电影。我是认真的。
7年前,结婚、做自媒体、做设计公司、做旅行私塾活动。回头看,这些在人群中的努力扑腾总有些虚弱无力。想做到张弛有度的生活,实则不断堆积出的焦虑把自己又一次推出了人群。好处是,这促成了第二件事的正式开始。
第二件事的完成,第三本书,取名《轻重》,一本散文诗集,很薄,只写了2万字,画了6张画。绝大部分动笔在故乡。
搁置谋生,一年时间大多数独居状态下对身体反应的摘录。一次只有动机没有目的尝试。一个庇护所,一本练习册相互生成的过程。书和文字,鞋和脚的同时生成。
2
习惯从日常琐碎中自由的去捕获一些有意味的反应,比如某个实物,某个场景,某个动作、某次对话。一些碎片的出现。
习惯把这些反应作进一步的延伸,比如与自己关联。会对一些重要话题做精炼回应,比如对思想、表达、爱、文明、人及人群本身,等等。习惯对表达内容本身进行反思和描述,比如写作过程本身,比如表达主题本身,包括写作与建筑、绘画等方式的贯通。一些线段的出现。
这些反应和延伸来自于身体和外界之间的交织,行走和思考的交织。它们走向短暂的凝结,走向更广阔的对世界共性的觉察。它们嘎然而止,在确立方向之后。碎片和线段的转动。
引用书中一段话来描述关于书名的一种解释:“那些在不断塑造和消耗中完成的身体(世界)边界的建立和消亡,我们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那部分。它不是身体,不是互动,是身体和外界不断互动的过程边界,短暂凝结的结果—表达。它们在身体中凝结,又在身体中散失的无影无踪,最终成就身体轻里的重,重里的轻”。
书的书写方式和发布在自媒体上的文章接近,有一小部分曾在自媒体里出现。不同的是,书中内容更严谨,更丰满。
之所以不是纯粹诗的呈现方式是自己目前做不到。无法更肯定的生成更精炼的语言,无法让其张力充满书的空白,不浪费纸,另一方面是喜欢散文诗传递出的更多细节。
更乐于把这本书描述为一栋空房子。设计者和建造者在确立了一些边界后便走了,边界之内的空间统统留给了他人。这里空空如也,没有广告,可能会有几束光撒下。他人需要自行决定去留,自行添补必要的知识和体验,使用者更要自行添补家具、床和鲜花。书和他人各自安稳的存在是首要的。
3
非著名,没有大流量,又是本散文诗集,又薄,自己又不想吆喝,对于多数出版机构来说,这的确是很不合时宜的。能理解出版各方给出的意见,也收获了编辑们个人的普遍喜欢。执意出版的原因是不知道未来的自己是否还有这般肯定的内心需求。
和上次出书一样,自己能做到的环节都自己来。在出版编辑看到文稿的第一眼之前,先完成从装帧排版到打印完整的样书。
这本书平装,可以不费力的拿起、卷起,不用捧着它读,缺席的仪式感让它多了平凡中随风而逝的洒脱。之前,所有人都说样书太薄了便增加了正文纸张的厚度,现在却总感觉偏厚了点,只能留给大家去盘它了。
自费出版,首先面向自媒体上这几年积累下的关注者。是多了是少了,我也不知道,试试先。
本批书同时附赠由书中等大的6张画制作的3张双面书签。如果觉得大可以裁成2张。
据说,签名能代表诚意,所以每本书均亲笔签名,连续12小时,一件手指和腕部的重体力活儿,4种不同颜色的签名看你碰到哪一种,一小部分写了日期。
还有一个小小的互动,感兴趣的可以试试:"稻子+x"画龙点睛的最后一笔留给你们来完成,完整的,我和你们共同的书写留念。
书的定价为36元,和十年前第一本书的价格一样。薄是它的特点,相信我的诚意便好,莫用薄厚论价值。
4
真心认同自媒体内容、真感兴趣、真愿意尝试行走和思考的结合,真想改变视野和视角的人可以买了读读看。不用出于捧场的目的,发自本心便好,买了能安心的读和想是我最开心的事。身边真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购买,这次就不再送了,仅基于情面的送,反倒不好。
喜欢稻子x视角自媒体的,喜欢旅行私塾活动的,喜欢新书《轻重》的,欢迎转发、评论、推荐。当然,认同人但未必认同内容的也欢迎转发。
5
感谢大冰,清迈停留时提供的便利
感谢田同学,故乡停留时提供的便利
感谢郭老师,书出版过程中的推动
感谢车女士,书印刷过程中的配合
感谢小崔,不厌其烦的配合文稿修改
感谢大冰,遇到上架问题时的雪中送炭
感谢父母一直以来给予我飞翔的自由
感谢妻子在此过程中给予的包容
感谢在此过程中所有给予我帮助的人
感谢所有给予我善意和真诚的人
目前,本书全网的购书渠道只有两个,分别在公众号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