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成长课

弟弟邀我办一期家长成长营,我知道该做些什么,首先,一定是妈妈去的比较多,因为妈妈的心更关切,离孩子更近些,她们投入的多,问题也多。

妈妈是需要关爱的。妈妈,不是一个独立的职业,它是基于夫妻和家族存在的,因为人是人类再生产的一部分,所以,母亲的存在也基于社会,就是说孩子并不是单属于家庭的人,也属于社会,是社会的所有者和创造者,有义务有权利,是国家公民和地球公民。

可是,大部分妈妈独自一人,在多角关系中支持很弱,仿佛孩子是她自己的,这就让她的心力显得不够了,苦苦的撑着,她们,是最需要关爱的。

妈妈应减少自己的情绪负荷,这样,对孩子的焦虑就会少些,少苛责、少发泄,孩子的自体自觉就强壮了。

中国的孩子是最难的,承担了过多的角色,大部分孩子都是亲职化的,意思是要为父母承担什么,比如痛苦,比如无助,比如内在的羞耻和失落,父母无意识的转嫁给孩子,要求孩子完美,为家庭的未来负责,这样合适么?

当孩子成长时内心也是空的,于是,一代一代鸡娃的循环开始了。

所以,我的课程是回归自我,爱自己,为自己负责。但是弟弟说没有功利性是不行的,只有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家长才会参与。

于是,我选了个课题:孩子做作业为什么磨蹭呢?

磨蹭是一种状态,就是不爱做,拖拖拉拉走不动了,先具象化这个状态,看这个状态是什么样的,如果我来演,是一种沉重感、无力感,望向作业的时无感,有的人或有抗拒和拒绝。

呈现之后感受一下内在有什么,是不是那些不是我需要的,里面包含了压力和强迫,让我无意识的拒绝。

如何解决?感受到什么就从什么解决。如果感受到厌倦,是因为重复太多,内容单调,还是过于复杂解决不了?如果内容单调,怎样变得有趣些,每个学科都有视频和实验,还有外围的知识,找到兴趣点会更爱学,如果过于复杂孩子不会,就帮他解决,耐心的讨论和辅导,难度就小了。每个问题都能抽丝剥茧,带出很多,我不一一罗列,通过这个活动让家长和孩子有个连接,觉知问题的背后是什么,孩子表象之下的状态是什么。

这是第一次课,说理不多,方向明确:用感受和孩子连接。用一些引导和音乐,在开放的场域。放松的身心,进入潜意识,看里面有什么。有了这个方向,家长思考的角度就变了,不归因于态度,不再在问题的本身寻求答案和解决,人是人,不是机器,无法靠输入指令解决。

理解孩子为什么磨蹭,还要探究引起家长焦虑的是什么,根据ABC原则,A是事件,B是对事件的解释,C是结果,A是客观事件,对它的解释是主观的,所以我们要知道B是什么,这个B导致了结果:焦虑、冲突,甚至是歇斯底里,改变B,C就改变了。B需要探讨。这是我第二次课,能找到很多投射,内在的信念是什么,发生过什么末被处理的情结,内在的焦虑和处境叠加了,呈现出不理性的结果,做出无用的行为和选择,对孩子不是促进,反作用力更大些。

第三次在有了一些觉知的情况下,模拟演习日常的对应方式,一个人扮演家长,一个扮演孩子,带入角色,体会那时那地的感受是什么,这样对待孩子会产生什么结果,让扮演孩子的人分享他们的感受,是否受到打击,是否有阻抗,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样的方式是正向的。

第四次课是关于建立和学习的关系的,这个课题大了些。内在的感受决定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如果孩子对学习是为难的、厌恶的,怎么会好好学?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妈妈是辅助者,也有行辅助之名打击的,针对妈妈的成长营,主体就是妈妈,妈妈们怎样帮孩子和学习建立好的关系呢?方法有很多。我的训练注重感受,所以,要借助音乐,借助扮演,情感流动,建立连接。

首先是无条件的爱,对孩子小时候的回溯,那时孩子一无所知,我们的评判也没累积那么多,心没被裹挟,初心是最美的,然后孩子第一次探索,他们的目光是望向妈妈的,妈妈是孩子生命的支持者,那时妈妈爱惊喜、赞美多,一直往下走,味道越来越变了,体会一下发生了什么,什么样的状态是最好的,孩子是不是随着我们接纳的减少变得缺少动力了?作用是相互的,像螺旋一样不好解,我无意指责母亲,虽有客观原因,但是妈妈的人格应该更高些,现实中和孩子同步了,不能做承接者,反而和孩子角力,向他发泄,孩子成长的力量就会弱,遇难而退,或是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没有动力了。

我相信感受到的比写的多,这是一种感受课,感受多少就获得多少,从心改变,对人的影响是长远的。

暂时写这四个节课,抛砖引玉,希望妈妈们回归自我,自我的功课更重要,更多,自己好了,孩子就好了。

妈妈有力量,孩子不会弱。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长成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