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客家话与韶关方言

韶关是客家大本营地区,客家方言是该地区最为通行的方言,客家话在韶关民间有韶关话之称(区别于老韶关话即土话),根据韶关地区移民来自不同的地域,比较韶关各方言点语音的异同,将粤北东北部的南雄、仁化、始兴一带的方言划归客方言,看作赣南客家方言往粤北方向延伸的老客家话,而自乐昌、曲江、乳源一带韶关中轴的方言则划为新客家话,这是符合粤北客方言分布的实际的。熊正辉同志曾把粤北的客家话划分为粤北片和粤台片的韶南小片两个地区。包括南雄乌迳和仁化长江在内的粤北东北部方言也应当划归为该地区的客家方言。

客家入韶并于此播迁各地示意图

据《简明广东史》记载,西晋永嘉年间已有少量中原人经鄱阳湖沿赣水进入粤北(含韶关),说明早在两晋时期,韶关境内就已有客家方言流行,但今日韶关大多数客家人,他们的迁徙年代一般早者始于宋,晚者止于明末清初,其中以元末明初迁入者为多。韶关客家人有直接从福建迁来者,亦有经今江西湖南两省或粤东、粤北各县辗转迁来。对于一些自称祖先于清代从粤东、粤北各县迁来的客家村民,再追究其渊源,仍然会与福建发生渊源关系。已知宋代较早徙入粤北的客家人,是翁源昆山和周陂的部分陈姓人氏。其祖先原在江西聚族而居,因地少人多,于嘉佑七年 (1062 )分迁度岭入粤。稍后,有原籍彭城的刘姓人为官入粤,初居潮州,后转程乡 (今梅县)、兴宁及翁源。到了明朝取代元朝之际,陈友谅曾经在南方称帝,传说朱元璋在粤北地区攻打陈友谅时,不慎中了一支冷箭,一怒之下便下令把韶关荡平杀光,历此浩劫,整个韶关只剩下百十号人丁,许多客家人在这之后,才由闽西赣南粤东等地填补进粤北,如今居住在韶关的便是明清两朝迁来的客家人后裔,尤其是明代成化年间,是闽西等地客民向粤北入迁的高峰期,只有到了这个时期,粤北客家民系才逐渐形成。此后在明末至清朝与其他客家大本营城市共同参与客家人第四、第五次大迁徙,如南雄新丰客家人迁徙广州增城、从化,翁源客家人迁徙到广西陆川,乳源乐昌客家人迁徙到四川邻水、仪陇等等,都体现了韶关在客家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韶关方言分布图一

韶关的客方言,分布面很广;翁源、新丰、仁化、始兴、南雄五县市,为纯客方言区;曲江、乐昌、乳源三县市,客方言区占多数;浈江、武江县,客方言虽不占优势,但相当部分乡镇、尤其在城区,客方言基本可以通行。因此,客方言是韶关最主要的汉语方言。引用谭元亨和广东客属海外联谊会组编的《韶关客家》的韶关客家分布资料提到韶关客家,韶关(2003年)现有人口约315.69万,客家人占了80%以上,约有263.64万人。可知道当时韶关其他方言使用人口有52.05万。

韶关方言分布图2

2012年的《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汉语方言卷》B1-17将韶关客语按语音类型区分,主要划分为两大片:一是广东客家方言粤台片龙华小片,主要分布在韶关的曲江、 武江 、浈江、乳源、新丰,人口约101.3万;二是广东客家方言粤北片,主要分布在韶关的乐昌、仁化、翁源、始兴、 南雄,人口约176.96万。

2019年韶关客家人数统计表

韶关是一个以客家人为主的地区,在韶关市及其下辖的七县市三区中,客家人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80%,整个韶关市通行客家方言的地区大约占80%以上,通行土话方言和粤方言的地区加在一起来还不到20%。韶关市区客家人占60.8%(其中曲江83.5%⑵,浈江武江不详,保守各占当地一半);2个县级市南雄97.61% 、 乐昌70% ;1个自治县乳源80% ;4个县 新丰100%、翁源99.55%、始兴98%、仁化98% ;照理来讲,韶关方言以客家话为主,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在韶关城区中心地带却出现了以白话为主的“方言岛现象”。据当地人介绍和资料查找得知,白话传入韶关的时间不长,早期白话人口为清末从清远县迁来。大部分农村及墟(街)镇白话人口为民国时期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1938年)前后从广州市及周边白话县份迁来(时称“走日本”),当时韶关由于省府迁韶成为了广东省的临时省会(1935-1945),广州、南番顺、中山等地的难民大批逃入韶关,仅韶关市区,人口就从六七万人一下子增加到24万人。光复以后, 大部分逐步回迁原籍,但也有部分在本境安居落籍。今韶关市各地操粤语的居民其中相当一部分即那时流落粤北的广府人的后裔,原住民称之为“韶三代”。

抗战时期珠三角广府人北迁粤北的路线

此时广州话还未普及,本城人内部基本还是讲本城话,只有对外才使用客家话和本城话,而本城话真正受广州话影响是20世纪50年代反地方主义的政治运动,在这场政治运动中,当时韶关市区的街委会干部因外地人听不懂本城话,要求本城人不要讲本城话,因此本城人只能偷偷在家讲本城话,对外讲广州话。政治运动结束后,本城人也就慢慢地习惯了讲广州话,本城话也就逐渐退出了交际的舞台,三大改造后由于国际上的原因,特别是冷战时期,中国和苏联关系持续恶化,战争气氛浓郁。国家为了保护工业,看上了韶关这里多山,易守难攻,水源充足。决定将广东的重工业迁到韶关,同时建立了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炼厂、韶关齿轮厂、凡口铅锌矿、大宝山煤矿、曲仁煤矿等重工业企业,以至于迁徙的时候,带来了很多广州劳动力参加小三线建设,再加上“文革”时,一批广州知青和文化人的“流放”,广州一带的“广府话”使用广州话的人口逐渐增多,在韶关市区( 浈江和武江的城区)取代了客家话成为具有权威性的地方方言,成为了白话方言岛。而韶关市区城郊与广大农村通行客家话,以说土话或客家话为主,在境内城区客家话亦有少量分布,白话在农村人口不多却占优势,但因广播电视日益普及和广韶人员来往日益频繁,使韶关市区的本地年轻人多以会说白话为荣。越来越多其他方言人口学讲白话,一些土话村庄已经或正转变为白话村庄,船民后代已基本改说白话。82年前本城土话虽然在韶关市区很通行,但周边客家人进城同本城人交往时,不是客家人使用本城话,而是本城人使用客家话,如今,韶关市区由原来的客土方言区经过82多年的时间演变成现在的一个客粤方言方言区,形成了“客中有粤土”的方言格局。

不过,自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珠三角和韶关市区在政治、经济上的强大优势,粤语的势力不断扩展。现在粤语通行区已经从韶关市区逐渐延伸到各县(市、区)的城区甚至乡镇中心地带,如乐昌原来通客家话和土话的乐城镇和河南乡(今乐昌市区),坪石镇在近年来有人开始说着已经是很接近广州话的粤语了,而仁化和乳源(除古母水和大布一带的部分操勾漏片阳山话的居民外)则是讲广府白话的人少数来自粤语区,多数则为自觉学习和运用第二方言的本地客家人。

韶关像广州、深圳等市一样,是个移民城市,包容性强,具有先天的语言天赋,具有先天的语言天赋,讲客家话不比梅州人差,讲广州话不比广州人差,讲普通话不比深圳人差。韶关人不排斥外来人员,也不排斥他们的语言,粤语和普通话在韶关传播开来以后,得到韶关本地客家和土话市民的认可而通行。现在城区土话和客语者大部分都会说普通话,约七成半以上的人会说粤语,但在非正式场合,人们比较喜欢用客家话和土话交谈,遇上不会说客家话和土话的人,韶关人是很乐意使用普通话还有粤语的,许多在韶关市生活了二三十年的广府人和外省人至今仍不会说客家话和土话,却并不感到生活上有多大的不便。

游汝杰、邹嘉彦(2004)认为,就中国社会语言生活而言,根据语言(或方言相同)的社会功能,可以把它们分为顶层语言、高层语言和低层语言,顶层语言一般都是普通话,高层语言和低层语言不同的地方不同。在韶关,韶关土话属于低层方言,普通话属于顶层方言,客家话和粤语属于哪个层次的方言呢?在粤语未进入韶关之前,客家话无疑是韶关的高层方言,而粤语主要是从抗日战争时期起逐渐在韶关境内通用成为韶关市区主流语言,虽目前有望取代客家话成为韶关市的高层方言,但客家话千百年来天天传播,人人传播,空间之广,频率之密,其在韶关的区域面积、人口均占全市的绝大部分,广大城乡普遍使用,而且还是瑶族与韶关本地汉族进行语言交流的工具。由此可见,客家话在韶关方言中的“领主”地位,粤语广州话虽然在韶关市区也很有市场,但是客家话属于韶关本土语言,韶关的本地族群是客家人,韶关的7县市1区,日常生活语言就是客家话,在这些地方的政府机构,虽然要求用普通话,但是客家人之间工作交流通常还是会讲客家话,客家话是会唤起乡亲情感的语言。且从文化上看,客家语言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客家文化是韶关的主流文化,韶关作为客家文化的大本营,在维持客家文化核心价值观上起着重要作用。这种趋势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维持。而韶关白话属于广义上的广州话,是广州话北上韶关和韶关本地语言融合形成的一种方言,和香港白话、省内的湛江白话,广西的梧州白话、南宁白话一样语言面貌新,是近代广州话移民扩张的产物。相对于韶关其他方言来说,才是真正的客家话。严格来说韶关白话不算是最符合本土定义的语言,如果从1938年广州沦陷开始算起,韶关白话包括乐昌白话、英德白话、连州白话在内,也就只有83年的历史,是晚近的抗日战争期间由珠三角迁入韶关的。所以这也就为什么韶关市区内说着广州话的居民,至今能称得上“老韶关”者,大都亦不过仅有三四代的居住历史而已,而在郊区说着客家话和土话的人,在韶关族谱记载都有五六百年的居住历史,子孙繁衍也有15-20代。韶关白话虽为强势方言,但其距离粤语核心大本营远,在韶关往往以白话方言岛的方式存在,处于本地客家话包围之中,受其影响的痕迹明显,某些特点已带上本地客家话的成分,这也是长期融合和双语渗透的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韶关客家话与韶关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