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许长相忆,阑干玉箸齐”——想象力是你读懂古诗词的翅膀

昨日在直播间解答问题,就是为什么沈佺期写了《杂诗三首》,蘅塘退士却只选了“其三”录入《唐诗三百首》。分析原因之时顺带讨论了“其一”、“其二”,在讲“其二”之时,有朋友对这首作品的尾联产生了理解困难。

《杂诗三首其二》

妾家临渭北,春梦著辽西。

何苦朝鲜郡,年年事鼓鼙。

燕来红壁语,莺向绿窗啼。

为许长相忆,阑干玉箸齐。

这首作品和“其一”一样,都是描写思妇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相对于“其一”来说,要稍微前进一步,提到了两地分离的原因——“何苦朝鲜郡,年年事鼓鼙。”虽然最终没有像“其三”一样表达出厌战以及希望和平早日到来的情绪,但相较于“其一”纯粹的、没来由的闺怨描写,要稍稍好些。

《杂诗三首其一》

落叶惊秋妇,高砧促暝机。

蜘蛛寻月度,萤火傍人飞。

清镜红埃入,孤灯绿焰微。

怨啼能至晓,独自懒缝衣。

“其一”在格律之上的唯美画面描写也是非常棒的,不过可能是组诗的缘故,来龙去脉交由后两首完成,这一首相对空虚,只留下了一些唯美却不知何起,不知所终的情思——整体来看,更像词牌的大段渲染,分开来看,思想性就远不及“其二”、“其三”。

《杂诗三首其三》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其三”是诗词赏析专栏内容(刚更新)的重点,这里就不再重复讲。这首作品好就好在尾联“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将小情小调一下子就提升到了社稷苍生,将个人闺怨融入了社会面的反战情感,整个作品格局瞬间开阔。对“其三”而言,当然是节奏适当的,也因此《唐诗三百首》选取了这首作品。但是对于整首组诗十二联一百二十字来说,这一联出现的太晚,无法拯救“其一、其二”在单独吟诵时的意境不高,也导致“其一”、“其二”没有入选《唐诗三百首》。

这些都在诗词专栏和直播时有了较多讨论,不再赘述。现在的问题是很多朋友对“其二”的尾联不理解,唐诗总体来说还算好读,只要明白一些意象即可,但是这一联“为许长相忆,阑干玉箸齐”确实颇费神思,特别是在网络上无法搜到注释的情况下,就需要文学经验的积累,以及对诗人写作风格,作品的陈述修辞方式的了解,再加上能够跟上诗人的想象力,才可能给出相对较合理,也符合诗人创作意思的解释。

为许长相忆,阑干玉箸齐。

出句没有疑问,关键是对句无法合理解释。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许长相忆,阑干玉箸齐”——想象力是你读懂古诗词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