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劳结合,亦知亦行 浅论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点 - 草稿

  劳动与文学、劳动与语文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劳动属性,高尔基说过,“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是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创造了世界。而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最重要的目标就是通过学习语文,塑造孩子们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如何将语文教材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践行劳动教育?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爱劳动、能劳动的能力?如何去补齐教书育人短板?这些都是摆在每个语文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接下来,我就通过如下几个方面来说一说艾瑞德国际学校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几点做法。

一、通过学习语文,塑造学生的劳动观

每一位学生都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生力军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劳动技能,就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也缺乏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语文学科教学不仅仅是承担知识性教育,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学会生存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是符合教育的社会性目标要求的理念,是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2015年,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

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

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劳动教育

被提升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得到了教

育界以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意见》中

明确提出了“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

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

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

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

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

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

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

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

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

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

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

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影少

疑,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

神、劳动素养,成为实现学校教育攻辈光

值、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为此

探究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方法和途

径,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于劳动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

作为一名乡镇中心学校的小学部教师,当《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琅琅的书声入耳,让人享受。当午餐时分倾倒的剩饭入眼,却总有一种令人无奈的遗憾。虽说是乡镇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村里,可是仍有一些少年学生总是会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愿意劳动的尴尬。

如何让劳动教育走进课堂,这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不仅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学校的义务,将语文教材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培养学生爱劳动、能劳动的能力,努力去补齐教书育人短板。   

一、学会生活需要重塑劳动教育观

“劳力劳心,亦知亦行。”劳动是生命的底色,也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社会价值。对于身心处在发育期的少年儿童而言,劳动不仅能够增强动手能力,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生活独立、团队合作意识。

小学不同年级的语文教材均选取了大量讴歌劳动人民、劳动模范、劳动精神的课文,学校语文教研团队在研究教材中达成共识,明确要求在课堂上一定引导学生了解劳动人民的耕作文化,从农耕文明中继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宋朝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通过讲解诗意,引导学生理解古代农人日常生活,“也傍桑阴学种瓜”,描述农村孩子学着农人去种瓜。而在宋朝辛弃疾的 《清平乐·村居》中,一句“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更是让学生明确劳动的价值。在讲述中勾画乡村农耕时节的忙碌,少年儿童没有去读书,却在努力学农活,启发学生去思考劳动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用双手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生活。语文教师是指导者,引导学生 去认识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从身边的劳动者身上去发现劳动美德,更是要求学生与务农或者经商或者进厂的父母做一次长谈,了解劳动的辛苦,甚至是通过主题班会的思想教育,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从整理家务到洗衣做饭,借助交流家务劳动体会的契机,去重新审视劳动的社会价值,在心里埋下劳动光荣的种子。

二、健康成长需要融合劳动意识

学生的教育从来就不是独立的,他们的成长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育,因为劳育的根本在于提升学生心志,使其拥有完美人生。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总是融合劳动合作的思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劳动价值,懂得按劳分配,抵制不劳而获的不义。

作家萧红在回忆类散文《祖父的园子》中,写到童年陪祖父一起做农活的乐趣,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有意识地穿插着教室里定期打扫卫生的合理性,尤其是强调卫生环境保护是靠大家的,值日生坚持每天都去,不仅是履责,更是对自己的考验。有的学生不会打扫卫生,可是依照班级管理要求,参加值日,不知不觉也能坚持下去,久而久之,也就习惯成自然。pan >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从没想过一件事坚持去做,竟然会这么容易,自己的恒心或者毅力也会这么强,不由地在内心里自信心变得强大。的确,劳动教育让人学会了坚持。

再如《红楼春趣》中涉及到制作风筝,在学生讨论风筝的过程中适时创新劳动教育形式,让学生思考风筝制作的材料,以及飞行的动力原理。从风筝的制作再到第七单元课文《手指》中讲述手指的作用,深入浅出地分析劳动中合作的意义,这些都使学生不仅懂得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才是最伟大的创造者,更懂得了在团队中如何相互配合,才是最科学合理的,才能发挥最大效能。这些从课内到课外的活动设计不仅加强了同学们的集体感,还使同学们得到了身体和精神上的提升。

三、追求理想需要创新劳动教育

“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新劳动价值理念必然会影响着新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成功的劳动教育绝对会让生活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它一定会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成为整个学校教育乃至终生学习的基础和归宿。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追求梦想会成为劳动的动力,也会让劳动变得更有意义,但这些都需要学校教师创新教育思路,探索育人模式。无论是一年级古诗《悯农》,还是二年级“我爱阅读栏目”选取文章《鲁班造锯》,讲述鲁班受生活经验的启发而发明了劳动工具锯的故事,同时也赞扬劳动人民辛勤的劳作,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劳动教育不仅从思想上启发,还要从动手能力上培养,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选入《草船借箭》,教研组的老师们在备课环节设计出劳动体验活动,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制作弓箭,通过网络搜索资料,学生们认识到一只弓箭的制作不仅工艺复杂,而且耗时耗力,从而理解了古人在追求极致中丝毫不输于现代人。

四、完善自我需要劳动教育体验

学校是小社会环境,可融合劳动元素的事物很多,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小环境、大氛围,把校园打造成思想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才会真正让教育回归初心,培养学生成长。

在回归上下真功夫,让学生成长中完善自我,能吃苦、吃得苦。每日的环境保洁,从教室课桌摆放、地面拖洗,到黑板的擦抹、作业收发,都是参与最简单的劳动自律课,把握劳动教育内涵。语文教材融合劳动教育,才真正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在散文《千年梦圆在今朝》中,中国几代科技工作者用辛勤的劳动不断谱写共和国强大的篇章,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到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再到“嫦娥工程”,每一项都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理想的里程碑。“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追求理想,每个少年都是逐梦人,学校语文教学就是要让教材活跃起来,让文字灵动起来,帮助学生去学会克服自身惰性,脚踏实地,通过实践体验不断克服,完善自我。

劳动教育走进语文教材是一种趋势,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是一种责任,语文学习本就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从劳动中收获了快乐,得到了成长历练,更学会了对自我人生的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习劳结合,亦知亦行 浅论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点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