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卖隐私与博取同情

     早交班,一个教授说他一个病人没钱做手术出院了。善意提醒他通过微信筹钱。居然很快就筹到钱了,马上回来做手术了。

     另外一个恶性肿瘤患者,门诊让他入院手术。他说想回去考虑下。他说他还在还房贷,要考虑回当地治疗还是来我们这治疗。这真是个苦命人,我说:“这个手术基层开展不多,搞复发了可能更亏。如果我是你,就把房子卖了,债还清,然后先治病。”

     过了几天,我看到有人说他回来了。朋友圈发了个轻松筹。

      第三个病人家属,也是经济贫困。小孩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寻求轻松筹,但是写得非常简单,只筹到了几千块钱。他说后来想找人帮忙写,因为只有一次机会,就没办法了。写到此处,想问下他近况如何,打开微信。发现已经被移除好友。可能是遭遇了不幸。上次聊天是一个多月前,他说增城的荔枝不错,要给我寄一点,我说不用。

       轻松筹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儒家说人命关天,佛教也是极其注重生命的,我们主旋律教育也是生命高于一切。所以,当人们看到别人遭遇苦难,是很容易产生怜悯之心的。同时,我们的唯物观,可能造成人觉得活着就是有,死了就是无。但也滋生了相关产业。通过贩卖隐私和博取同情。

      如果说,这是不对的,要打击。那么可能会有很多人失去最后一线希望。但是如果不管,某种程度上又是一种纵容。

      对于疾病,历史上很多时候以及很多国家的文化。会认为是一种隐私。不能告之以人。而二三十年来,我们身边的人,确实以疾病作为事由博取同情的方式太泛滥了。早年间,遭灾碰到要饭的,老人家都会给点施舍。但是后来,大家渐渐知道那些人是骗人的。估计老一代活得太苦,见到没饭吃的人会产生同情。同样,我们这代人,饭是吃饱了,但还没到有尊严得生活的地步。所以,贩卖隐私博取同情也更容易获得怜悯。

      我们希望绝望的人能得到帮助。但又不想自己的同情心被消费和欺骗。我们不希望看到有人因为无钱而延误治疗。甚至这样会激起医患矛盾。可能只有当生活变得更好,自尊自爱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的时候。这样的理想才能得到实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贩卖隐私与博取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