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人民的演员,国家的难就是我的难,我就算演遍全国,一张一张地筹钱,也要筹齐这架战斗机。”---常香玉
1.为唱戏而改名,拒绝当童养媳
1923年9月15日,常香玉出生于河南巩县,7岁开始学戏。常香玉原名叫张妙玲,父亲叫张福仙,父女俩都是唱戏。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唱戏的人被认为是下九流,很多人都瞧不起。
因为姓张,张家族长一听说张福仙带着闺女回来演戏,为了不让他们演,他告诉张福仙,你们要是在巩县演戏,你就把张家的这个血脉拔净了。他们认为演戏伤风败俗,有辱祖先,如果还想姓张就不能演戏。
而且在张妙玲9岁的时候按照当时的习俗和家庭情况,张姓族族长要求张福仙把妙玲送去赵家当童养媳,这样可以换钱改善家庭生活,并且当童养媳今后就不能再唱戏了。
妙玲说她可以学戏,为家里赚钱,就是坚决不当童养媳。张福仙不忍心让妙玲这么小就去当童养媳,就对族长说就算死也不会卖自己的女儿。
妙玲的父亲也是个倔强的人,跟张家家族闹翻之后,一气之下决定改姓,于是妙玲认了一个叫常会庆的作干爹,从此改为姓“常”。为了表示与张家家族彻底决裂,干脆一并改了名字,叫常香玉。
其实对于现在来说改名换姓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改姓就意味着不再是其家族的人了,就算是死也不能进祖坟,这是对祖宗的大不敬,属于不肖子孙。可是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唱戏,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实属无奈。
2.不畏权贵,吞金自杀
1942年,河南遭遇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加上抗日战争爆发,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常香玉来到了陕西宝鸡义演,把筹到的款项都用来赈济灾民。
在这个地方遇到当地的青帮头子李二爷正在迎娶第五房姨太太,知道常香玉的名声很大,就点名让常香玉来唱堂会。常香玉并不想去,因为她知道李二爷是个恶霸,不仅强抢民女,还娶了四个姨太太。她觉得这是极大的不平等,说什么都不去。
但最后,势力大的李二爷不断派人来要挟,常香玉没办法还是愤愤地去了。可她这一去,也没有让李二爷好过。轮到她上场的时候她选了《孔雀东南飞》里两口子一块死的那一段戏。唱不久就有人反应过来,说这个戏是咒骂李二爷的,在场的那些人纷纷把茶碗茶壶什么的都往常香玉身上扔。在大闹戏台,激烈的争执过程中,刚烈的常香玉见手上戴着一对金戒指,竟然脱下来吞金自杀了。
父亲见此情况吓坏了,赶紧把常香玉送到医院。吞金子可是要人命的,可是医院没有别的办法。因为常香玉不配合治疗,不肯喝蓖麻油,也不喝韭菜,金子没办法排出来。不管是谁劝,她就是不听,而且还把蓖麻油、茶碗都踢倒了。
常香玉从小就是个倔脾气,她认定的事很少有人能改变。在疼痛中她想起这些年到哪都是受凌辱、受欺负,她再也不想受气了,她下了必死的决心,“我宁可站着死,也绝不在他们的折辱下跪着生。”
这时,有一个人的出现,才将常香玉从死亡线拉了回来,他就是常香玉之后的丈夫陈宪章。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把形式分析给常香玉听,为这样的人丢了性命不值得。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让他们彼此看清了自己的真心,后来他们排除万难终于走到了一起。
3.“我要捐一架战斗机”
1951年夏,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远赴朝鲜,很多战士遭遇百余架敌机狂轰滥炸壮烈牺牲。听到这个消息后,常香玉日夜睡不着觉。有一天她忍不住对丈夫陈宪章说:“我们的武器装备落后,志愿军在朝鲜打得太艰苦了,咱们捐架飞机,中不中?中咱们就干。”
就这样常香玉卖掉了剧社的运输卡车和一些金银首饰,拿出多年的积蓄,总共四千万(旧币)作为义演来回的路费。也是在这个阶段常香玉为演什么曲目犯了难,他们的演出曲目必须要引起人们的激情。偶然的机会陈宪章因为一本木兰从军的书有了灵感,他为常香玉量身打造了豫剧版本的花木兰。国难当头,谁说女子不如男。
(“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说真的以前我真的没听过豫剧,第一次听是在《你好生活》中,由于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老先生喜爱听豫剧,任鲁豫、康辉曾合唱过一曲豫剧《花木兰》,记忆非常深刻。)
之后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人员先后赴河南湖北广东湖南江西等地,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进行巡回演出。历时6个多月,共演出170余场,通过义演捐款金额达15.2亿余元,她完成了捐献一架战斗机的目标。
在中国航空博物馆陈列着一架“香玉剧社号”米格-15战斗机,就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期间捐献给志愿军的一架战斗机。
“戏比天大”是常香玉对艺术的信念,即便退休后演出不多,也坚持每天练功40分钟。当问及为什么要天天练时,她回答得格外的认真:“有时候会突然会让你去演出,唱不好怎么对得起观众?”
2003年,当时已经80岁的常香玉得知奥林匹克中心工地有一场专门慰问河南农民工的演出,她拔掉输液管,戴个发套遮挡因化疗而变得稀疏的头发,在家人的搀扶下登上了舞台。
她说:“只要站得起来,我就要来现场,哪怕说几句话也行。”虽然身体非常虚弱,她还是激情地清唱了一段《柳河湾》,微笑着和大家讲话、照相、握手。
“从年少时名满开封,到被追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她从来不改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初衷,也从来不改德艺双馨、慷慨报国的志向。她用一生对豫剧艺术的极致追求,述说着她对祖国诚挚的爱。”
配图来源《故事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