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神话般的乖孩子,最终杯具了

公元208年,孔融身首异处的躺倒在许昌城郊的血泊中,一夜之间,神州大地,一片哗然,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学子农夫的震惊程度不亚于今天美国总统全家被刺。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父宙,太山都尉,融幼有异才。《后汉书·孔融传》。

“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刚开始识字的小孩都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个真实的故事让孔融的名字从他的时代一路响来,妇孺皆知,然而翻开历史我们会惊讶的发现,这个早慧的神童,出身尊贵的乖孩子,前景未必就光辉灿烂,而是一生虚妄,狂放,最后不得善终。

成语“小时了了”的典故就出自孔融,他十岁时跟随父亲去洛阳,一个人去拜访当时负责百官督查的李元礼,丝毫不怯场,还跟人家攀亲戚,让李府的宾客大为赞叹。主管朝廷议事的陈炜听到这个消息后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以后未必会有什么大的出息。”听到这样的话,孔融马上反击:“您小时候肯定特别聪明伶俐吧。”孔融的狂妄倒是印证了陈炜的预测。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老”,孔融与生俱来的务虚、心高气傲、生性耿介的书生特质,表现的淋漓尽致。

成为名士的孔融,仕途起点很高,他的老师是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孔融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给蔡邕的好友杨赐做司徒,刚参加工作的孔融兢兢业业 ,任劳任怨,但眼里也容不得一点沙子,总是看不惯当朝的不端。一次杨赐派孔融去拜访大将军何进,孔融到府上后没有得到相应的礼遇,于是一怒之下撕了自己的名帖,辞职不干了。

孔融第二份工作是“侍御史”,如果他能反省一下自己,低调一点,凭他的出身和文化水平,在官场能混的不错,但他不这么想,依旧按着自己的性子出牌,丝毫不为家庭和自己的前途着想。上班没几天,跟中丞赵舍闹矛盾,又辞职回家了。

回到老家的孔融啥也不干,就在家啃老,天天呼朋唤友喝大酒,谈谈哲学,骂骂社会,弄得俩儿子都成了小酒鬼。起点高,就是不一样,在家一段时间后,又有人推荐他在当时的司空手下做助理,而且上任三天就升官,按说到了这样的位置,只要老老实实的,前途肯定光辉灿烂,但是孔融偏不。

到董卓掌权的时候,孔融更不着调,时常顶撞董卓,不顺从其讲话精神,流露出让董卓滚蛋的意思,官职也是从“中央警备团团长”贬为青州北海郡的“县市级干部”。

曹操、袁绍的势力开始鼎盛的时候,他的副手劝他去拉点关系,孔融一怒之下把他杀掉。公元196年,曹操杀进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敌人的部队把孔融的城池也围的水泄不通,一向狂放的孔融却不肯正视现实,生怕有损自己大名士的形象,更不会去一线督阵。终于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这个狂狷的书生在几名亲兵的掩护下,丢下妻子儿女,逃出城。母子三人,全部被杀。

抛弃妻子的孔融回到许昌又娶了一个媳妇,并且更他生了两个孩子。

鉴于孔融的知名度,曹操还是给他安排了新的工作,可他还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没有悔改之意,可现在是曹操的天下了,由不得他胡来了,最终给他一个没有实权的“参议”,孔融更加憋屈了。开始倚老卖老,不按规定着装,不按时间上班,天天喝酒,他常说:“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玩起了颓废。

在一次饮酒中他还说“父亲对于儿子,有什么值得夸张的亲情呢?只不过是当初性欲冲动的结果。子女对于母亲,又有什么了不起呢?就像把一件东西放在瓦缸中一样,一旦拿出来就没有任何关系了。”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后汉书·孔融传》

这是多么大逆不道的言论,在当时“以孝治天下”的道德背景下,这样的话无异于找死。至此,那个让梨的孩子,那个出生于“忠孝仁爱”规则之家的孩子,那个立志要匡扶正统的孩子,变成了异端的魔鬼。

公元208年,56岁的孔融被斩首,9岁的儿子,7岁的女儿,妻子都一并被杀。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融:神话般的乖孩子,最终杯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