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系列】之积极的宽恕之道及宽恕内容

上面说“宽恕”系列,谈消极的“宽恕之道”。

今天谈积极的“宽恕之道”。

积极的宽恕之道又叫絜矩之道,它也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自爱而爱他,自立而立他,自达而达他,自富而富他,自贵而贵他,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实它与仁道、忠道,恕道都有关联。它是仁道的具体应用,所以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也可以理解为忠道,由忠己而忠人。从恕道角度讲,他由利己而利人,在“以己度人”这一点上,三道是相通的,所以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其实就是仁道,就是忠恕之道。今天所引用的文字,讨论的就是积极的宽恕之道。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子贡小孔子32岁,言语科的高材生,温文尔雅,性格外向,绝顶聪明,善于经营,孔子去世,其他弟子守丧三年,子贡守丧六年,对老师很忠诚。有一天,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博施而济众,够得上“仁”的标准吗?孔子回答“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哪里只是仁呢?这是圣人的行为啊!连尧舜这样的圣人做起来都有困难。”孔子认为“博施济众”超仁而达圣。这里就提出了仁和圣的区别。儒家学说有两个重要范畴,一个“圣”,一个“仁”。“圣”是孔门人格修养中的最高境界,既有崇高德行又有最高地位,是德位兼备的人,能“博施而济众”,能“修已以安百姓”,能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圣”是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境界。在孔子的心目中,只有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等古圣先王才够“圣”的资格。“仁”则不同,“仁”是孔门道德修养中的核心标准,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普通人只要努力就能达到的标准。“我欲仁,斯仁至矣。”如影之随形,身之有影一样,“道不远人,远人非道”,易行易做且又普通。它又是一切美德美行的总和,是各项道德范畴的集中体现,体大而细微,博大而精深,正因为如此,要完整的达到这一境界却又也非易事。“圣”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仁”是道德修养的核心标准,这就是“仁”和“圣”的区别。“仁”对个人而言,“圣”对天下而言;将“仁”推行于天下便是“圣”,只有地位最高的人才能将“仁”推行于天下。

子贡不能分清“圣”“仁”的区别,故而发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告诉他“博施而济众”是超仁而达圣。系圣人的境界。我们说好的老师不仅纠正的学生错误,而且会给出正确的答案。所以孔子接下来告诉子贡什么是“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就是自立而立他。“能近取譬”指由己而推人,由近而知远,由近而取远,“譬”是知晓的意思,在这里是知远的意思,也就是从切身的生活中选取例子延伸开去而推己及人。这就是找到实践“仁”的路径了。“己立而立人,己达而达人”,推己及人!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他人,包容他人,成就他人。这就是积极的宽恕之道,虽不能达“圣”,但能成“仁”,能成“恕”。


“宽恕的内容”。

“宽恕”要学会站在对方角度,深度的思索考量,然后予以宽恕。明代思想家吕坤告诉我们,从以下六个方面思索考量而宽恕。先读原文:

恕人有六:或彼识见有不到处,或彼听闻有未真处,或彼力量有不及处,或彼心事有所苦处,或彼精神有所忽处,或彼微意有所在处,先此六恕而命之不从,教之不改,然后可罪也已,是以君子教人而后责人,体人而后恕人。

——《呻吟语》

宽恕人从六个方面去考虑,第一,有的人是本身的见解见识或自我认识水平有限,或者伤害你,或者误会你,或者误评你,“或彼识见有不到处”,你应当宽恕;第二,有的是听闻不准确,误传、误信或偏听或偏信而伤害你,“或彼听闻有未真处”,你当宽恕;第三,有的是起初许诺你,当他身体力行具体操办时,力量不及,碍于虚荣又不方便向你直言相告,以致耽误你或伤害你,“或彼力量有不及处”,你应当宽恕;第四,有的是另有衷曲不便言传,以致妨害你,“或彼心事有所苦处”,你应当宽恕;第五,有的是精力不济,精神飘忽,注意力不集中,想给你办事,却没有办成,或许是轻诺寡信,或许是志大才疏,“或彼精神有所忽处”;第六,有的是私讳不便言说,隐秘不宜宣讲,“或彼微意有所在处”,先以此六恕考量,“命之”“教之”,不而改者,然后可以责怪他,甚至惩罚他,孔子说:“不教而杀谓之谑”,要教人而后责人,体察人而后宽恕人。


最近谈宽恕,宽恕得有宽大的心态。宽恕忌刻薄,不论是做人也好,地位显赫也罢,教人乃至于听闻都忌讳刻薄。宽恕有积极的宽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还有消极的宽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宽恕还须加之以限定,要从源头观察行恕者的念头。

宽恕结束,后面起谈“沟通艺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思维的高度讲要做两件事,一是知人,二是自知。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后,也须做两件事:一是责人,二是责己。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既知人,又知己;既不责人,又能责己。知人也罢,责己也罢,都少不了语言,从语言表达角度来看,我们每天也必须做两件事:一是说服别人,二是拒绝别人。当然,既不能说服别人,也不想被人说服。或者说,既不想拒绝别人,让别人尴尬,也不想被人拒绝,自己尴尬。于是采取回避,回避也有艺术,于是在沟通系列中,我们拟说三个话题,一是说服艺术;二是拒绝艺术;三是回避艺术。不论是说服,还是拒绝,抑或是回避,有两句很重要的话,大家须记住,是文昌帝君所说:

做事须循天理,说话要顺人心。

如何做到“说话要顺人心”,请听沟通艺术,或曰语言艺术。

你可能感兴趣的:(【宽恕系列】之积极的宽恕之道及宽恕内容)